分享

一毕业,就该戒掉的6个学生思维

 茂林之家 2019-08-30

我知道,我的读者里大部分是年轻人,目前为止生活中最长的经历就是校园,所以很容易套用校园思路看待问题。

但相比起校园,社会绝对是更为复杂多变,野蛮且不讲道理的。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曾说:

人生是一场无休、 无歇、 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

而要在社会这个战场上,打赢人生的仗,在踏出象牙塔以前,你必须要丢弃六个学生思维。

1分数思维:

社会不是考卷,不需要别人肯定

2018,清华提前批次的录取分数线大部分省份都在680分左右,文理最低都在青海,理科录取分数为608分,而文科录取分数则为599分,这是我国最好的学校对分数的要求。

但对于好人生,是否也有着分数上的标准呢? 人生不是考卷,但许多人脱离不了做学生时的分数思维,内心里总克制不住地要给自己的外貌、事业、婚姻打个分数,好与其他人做对比.

但要过有价值的一辈子,是比考一间好学校更复杂的事。

观照他人,给所谓的好人生开列出琳琅满目的条件,要求孩子上清华,家中几套房、一年出国好几趟。

本质而言,都是把自己的人生交付给俗世来定义,是一种十足偷懒的做法。

到底怎么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呢?到底怎么样的生活对于我而言,才是好的生活呢?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行去探寻找出答案的任务。

我以前公司,手下曾经有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员工,他是北大本硕,我本来对他非常看好,但是他入职以后,却非常懈怠,他的直接领导对他非常不满意。

我后来跟他谈了一次,问他为什么这样?不喜欢工作嘛?

他说:哥,真不是,你知道吗?没有人夸我,我干得好坏没有人夸我。所以我觉得没意思。

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他问题所在,他确实是很聪明很能干的人,因为首先能把问题一下子说清,已经比很多人强了。

他的问题在哪里呢?

就是他一直是优等生,因为他在学校的时候,不断的得到老师的奖励,无论是语言还是物质,或者是考试分数,这就形成了一种正向反馈激励。

但是社会上是没有的,社会上不会有人给你不断打分,反馈你的表现。

所以,这个人我夸了他的表现,跟他直接上司谈了一下,以后注意给他反馈。

但是,我必须要说,大多数人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对待。

社会上不像校园有一个精准的评分标准,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混沌的。

总是要追求明确的「分数」,当失去这种评价的时候,很多人一开始就输了。

甚至遇到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会刻意对你打压,施加负面能量。

很多这种思维习惯的人,可能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去克服这种负面影响。

理想的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要把别人的道理,当成你人生的真理,用分数去衡量你生命的价值。

2专业思维:成年人没有专业该不该找一份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专业不对口,如果找工作?想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该怎么办?我有个HR朋友,每当毕业季去学校招聘,也会给学生做就业辅导培训时,都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喜欢问这样的问题。

而他们可以说统统都是被专业限制思维了。

每个成熟的行业,它的工种都是很繁复而细致的。

以银行业为例,除了大家熟悉的柜员以及大堂经理以外,根据业务性质的不同,它还需要投资分析师、高净值客户经理、分析程序员等等各色专业背景的人才。

所以总体而言,专业或许会限制个人在行业里的晋升之路,但专业并不会对个人进入行业造成如许多学生想象般那么大的限制。其次,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新鲜人,无论过去在学校混得是多么地风生水起,学科表现是多么地优异。

出了社会以后,作为行业初哥,新兵蛋子,都是要被进行再调教的。

许多毕业生对专业不对口的焦虑,都来源于对行业的无知。

因此,总是唯恐自己缺少了那一部分的文本知识就无法进行实务上的工作。

很多人已经毕业几年了,在做选择的时候,还在想,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我想干我的本职专业。

拜托,成年人哪有专业,哪有本职?

不妨想一想,专业是什么?

专业不过就是一个你上了4-6年学的地方,这4年,你课堂学的大部分还用不上,老师们也不懂这个行业,你这么就让这个专业限制你一辈子呢? 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行业需要,并且能够提供条件让毕业生们都能够学以致用,把书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

在现实当中,多数企业做法都是挑选合意的毕业生,然后再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需要,对他们进行工作上的分配。

所以不要高估了专业的重要性,因为在刚毕业踏入职场的时候,你是不会轻易被交付需要用到专业的工作的。

所以相比起专业,你是否懂得学习,是否是个人才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再何况在真正踏入一家公司之前,你是不会完全清楚他们具体需要一个怎么的人的。

所以想做那行就大胆地投简历,或许你就是他们需要的那个呢?

3考试思维:你不可能一考定输赢

我碰见过很多人问我,我要进入金融行业,看哪本书,上哪个网站?

我说:你先投个简历试试。

他们说:不行,先让我看完xx书再说。

我每次都听到无语,这些人都是好学生,但是唯独忘记了,职场不是一次考试,等你把书看完就晚了。

许多刚毕业的人,在行事上都秉承考试思维,力图尽善尽美,希望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交出最好的答卷。

但在没有所谓规定比试时间的职场,慢人一步就是输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往往只一个,错失了先机,再优秀的人,也没了用武之地。李光耀在《协助企业家向外发展》一文里,曾总结过香港的企业家精神:他们有一种冒险患难精神,甘冒一切风险,输光了可以从头来过。

并且香港人做生意,没有先研究是否可行的,先把生意抢到手,然后才来担心如何完成。

而这除了是香港人的企业家精神,其实也应该是大部分想要成为企业家,建立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所应有的精神。

 时不待人,踏出社会以后,行事要勇敢。

人生的赛场里是没有时间表的,你想要早点儿胜利,就要早点儿表现。而哪怕失败了,起码也能早点再来。

要记得掌握住了成功的机会以后,你才有可能成功。 

4自建房思维:怕输的人赢不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陈孝正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错。

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

而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其实就像陈孝正一样,他们太过害怕行差步错了。

以至于内心惶恐不已,行事也显得畏首畏尾,拘谨生硬,在面试环节上自然就丢了分。

因此,一毕业首要摆脱的就是自建房思维。

人生的不是盖房子,你得把心态放平和,允许自己有失败可能,也是给自己成功的机会。

J.K. 罗琳在1997年出版经典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但其实第一部著作完成后,她前后向12家书商推荐这本书却都被拒绝了,幸而她不放弃地持续寻找愿意出版的厂商,最终才获得一次出版的机会。

而如果她第一次就吓得退缩了,畏手畏脚再也不敢尝试,那会如何呢?

 成年人必须知道一个事实:

我们的人生是一场赌博。

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当你选择一条道路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其他道路。

这就是一次冒险,你不想放弃所有可能性,就是放弃了所有可能性。

「太过紧张,害怕行差步错」,是一种不利于成功的心理,这样的心理会使得个人显得抗压性低,缺乏胆识。

而展现出这样的特质是很难得到一份工作的,因为职场不是学校,所有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压力,没有人会多余力气向一个时刻等待被安抚的人送温暖。

5独狼思维:人不能靠自己成功

学生时代所有的考试和事务都可以靠一个人努力而获得成功,但职场不行。

职场是一个多元复合竞合的模型,鲜少有人能够依赖独自的奋斗成功。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就曾表示:集思广益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人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产生独自一人十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联想。

因此,在公司里坚持我行我素不亚于是自讨苦吃。

何况一家稍有规模的公司,工作大多数是由团队通力合作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功了,才会有个人的成功。

所以,在公司里必须要放下独狼思维,掌握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我见过很多年轻人,都非常能干,非常优秀,但是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我可以明显的看到他们眼神里的迟疑。

这种迟疑我非常懂,就是怕让别人学会了,自己的「一招鲜」不灵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