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磊被5岁女儿“起床气”怼蒙,这个沟通大忌,连马伊琍也踩过坑

 静子913 2019-08-30

亲子沟通中,最忌讳的是“明知故问”。

作者 | 琰琳

<爸妈研究所作者>

黄磊被小女儿“起床气”逗乐:孩子发脾气时要不要讲道理?

前两天,黄磊发了一条让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原来,黄磊的二女儿早晨起床气深重,发了脾气。

中午回来黄磊便问她:今天早上谁发脾气了?

没想到小家伙白了黄磊一眼说:你明知故问。

哈哈!小家伙用词精炼准确,满分!倒是网友,一句话便指出了真相:

 

孩子发脾气时,大人往往喜欢用这种明知故问的方式逗孩子,好让孩子自知羞愧。

想想我小的时候每次一哭,父母往往在一旁说:哎呦,这是谁这么爱哭啊?

或是:这是谁啊,脾气这么大!来来来,我看看这个小孩是谁。

被问到的小孩往往会不好意思,然后…………就哭得更大声了。

有的时候在事情过了之后,大人想找机会教育教育孩子,那也总得“旧事重提”一下,比如黄磊中午的那句问话,其实就是想了解一下早晨孩子为什么发脾气,跟孩子讲讲道理——

“你看你早晨发脾气了,咋回事儿呀?”

只不过黄磊“运气”实在不好,被“腹有诗书”的女儿一句成语给憋了回去。

心疼黄老师三秒钟……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大人到底要不要讲道理?要不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生气呢?

1

无理取闹背后,是不被看见的情绪

育儿专家、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曾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很经典的事例。

有一次,她的儿子一次洗完澡后,怎么也不肯出来,喊着“我还要洗!我还要洗!”

明明洗完澡了还要洗,简直是无理取闹嘛!

陈忻第一个反应是讲道理,于是苦口婆心地说:小宝你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不用再洗了。

但是不行,儿子还是非要洗。

  • 她灵机一动,说:小宝啊,你最喜欢洗澡对不对,喜欢玩水,还有玩小鸭子,是不是啊?

他一下子就不哭了,狠狠点头。

  • “妈妈不让你洗了,你很不开心是吗?”儿子说:“是的。”

  • 然后她赶紧接上:“我们洗一次就够了,多洗,你的皮肤会很干,不舒服。这样吧,我们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还可以玩小鸭子。”

她跟儿子描绘了第二天的蓝图,儿子很配合地让她给自己擦干,穿好了衣服。

她感慨道: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绪面对这个世界的。当他一心一意要洗,你跟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

当他得到你的理解心情平静下来,你再讲道理,他才会慢慢听得进去。

所以不要说正和起头上的孩子硬碰硬,讲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们的情绪,换句话说:

你应该是我肚子里的小蛔虫,你地知道我的心情啊!

得到理解后,原先困扰他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再困扰他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2

疏导孩子的情绪,无需“明知故问”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

作者是为幼儿园老师,年年都会遇见这样的问题:有的小朋友会突然情绪不好,发脾气或者哭泣。

她的处理就非常有经验。她从来不问孩子为什么不高兴,

因为她知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需要负责逻辑思维的那部分大脑就没法好好工作,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 她会先抱抱孩子说:我看你很伤心喔

孩子往往会被触动了似的哭得更厉害,她就在孩子身边安静地陪着孩子。

有时孩子哭一会儿,就会自己说出理由,比如说:我想妈妈了。

  • 她知道了原因,会先认同孩子的情绪:“原来是这样啊,那你可以早点告诉我,不用不好意思。

老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也会哭,哭完之后就好多啦!你如果想哭的话就哭一会儿。我就在这里等你,你准备好了就过来找我。”

很快地,孩子就会平复情绪,开开心心地自己去玩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认同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知道,原来所有人想爸爸妈妈都会哭,没什么可羞愧的时候,就接受了自己的情绪,很快就可以平静下来。

如果此时对孩子明知故问——“瞧瞧,这是谁在哭啊?”

这并不是真正地认同孩子的情绪,反而让孩子感到更加羞愧。

孩子也会从大人的玩笑表情中,感觉到大人并没有在内心真诚而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情绪,感到更加愤怒和失望。

3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会慢慢冷静

有一次我逛超市,看到超市里一位妈妈抱着一个一岁的男孩,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

女孩可能是想要买包零食妈妈不给买,于是就哭闹了起来。

女孩一哭闹,怀里的男孩就跟着哭,妈妈一开始还耐心地说为什么不能买,后来俩孩子哭闹声越来越大,这位妈妈直接发了彪,用近乎尖叫的声音喊道:

你别再哭了行不行!你给我闭嘴!

整个超市的人齐刷刷地看向他们,女孩被吓得一愣,接着哭得更加撕心裂肺……

这样的一幕,对当妈的人来说简直是再熟悉不过了。

当我们困了累了、着急上火的时候,很容易为了孩子的一个小行为对孩子大喊大叫、恶语相向。

而这样做的后果又是什么呢?

台湾曾经有一个真实社会实验,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看妈妈的吼叫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直接点击视频观看)

参与实验的妈妈看到孩子的反应后心疼到落泪,说:她的反应真的让我很意外的,没想到她真的会这么快就落寞,down到谷底,这么难过。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急火攻心,往往会冲着孩子吼叫,可是事情却只会越来越糟。

因为当父母吼叫时,孩子就如同视频中的那个小女孩一样,只会感到恐惧、无助、难过,更加不知所措。

因此,父母情绪很糟糕时,是无法教会孩子任何道理的。

只有父母先冷静下来,情绪平和地疏导孩子的情绪,才不会让孩子更加失控。 

4

你不“拧着”,孩子才不会“作”

前一阵,马伊琍在节目中自曝自己小时候非常“作”。

明明看中了喜欢的东西不仅不明说,还要说反话让别人去猜,


别人没猜到她真正喜欢什么,马伊琍就会闷头不高兴,还要默默闹别扭,故意让大家都不开心。

在亲子关系上,我们也会有这样“作”的时刻:

孩子惹妈妈不高兴了来哄妈妈,妈妈明明心里很高兴,却还要装作生气地说:

滚一边儿去,气儿还没消呢。

和老公闹了别扭,转头看见孩子和爸爸亲密,气得对孩子说:

你觉得爸爸好是吧?以后你和你爸过吧,别来找我了!

看到孩子自己的话不听,却只听奶奶的话,心中暗搓搓地吃醋,却要对孩子装冷酷:妈妈再也不对你好了,反正你也不听我的话!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坦然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获得孩子的理解。

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没必要明知故问;

当自己有情绪时,我们也没必要拧着来。

我们可以做最真诚的父母,真挚地对待孩子的情绪,也真挚地对待自己的情绪。

世界上没有理想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小孩。

请包容那个会发脾气的小孩,也包容那个会发脾气的自己。

只要我们都愿意,为了彼此而不断进步,做更好地自己。

当明知孩子生气的原因时,
你会像黄磊一样明知故问吗?

本文为<爸妈研究所>原创,作者:琰琳,高校教师,多平台亲子心理专栏作者。山东大妞,6岁宝妈,信仰爱与自由,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