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太王

 问道轩 2019-08-30

413年,好太王病故,年仅39岁。虽然好太王统治高句丽仅22年,但高句丽的领土在他在位期间得到迅速的扩张。高句丽在当时是朝鲜半岛有史以来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好太王因此被朝鲜民族视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好太王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太王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的君主。

跆拳道ITF的"广开"套路就是以好太王命名。其中的39个动作代表着扩张与收复。"39"取自好太王继位的391年的前两个数字。

414年,长寿王为好太王立了好太王碑以记录好太王的功绩。这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的宝贵的资料。不过,好太王碑也记录以下有关倭的事件。

399年,百济和倭联合入侵新罗。新罗向高句丽求助。

400年,高句丽将倭从新罗和朝鲜半岛南部逐出。

404年,高句丽再次打败从海上入侵的倭寇。

一、四世纪后半叶的朝鲜半岛局势

四世纪初,高句丽第十五代君主美川王吞并朝鲜半岛上的乐浪郡和带方郡,由此,高句丽的战略触角从东北南部逐步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开始了与半岛中南部的百济与新罗的军事对峙之中。朝鲜半岛进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阶段。此时,高句丽的势力尚不占优势,在西面,受到前燕的进攻,故国原王十二年(342),首都丸都城被前燕攻陷并洗劫;在南面,遭到了百济方面的攻击,故国原王四十一年(371),百济的近肖古王率兵三万攻击平壤城,故国原王亲师拒之,中流失而亡。继位初期的小兽林王收缩军事,大力稳定国内政治,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经过整饬和改革后的高句丽国力渐盛,尤其是好太王,即广开土王即位后,历经其二十二年的征伐,达到了高句丽的全盛时期。同一时间里,半岛对岸的倭国尚未统一,九州的熊袭仍未臣服大和朝廷,但神功皇后却做出暂讨熊袭先征新罗的决定,并且结盟百济,插手半岛事务。高句丽的南下伐济与倭济联盟的伐新产生了巨大了利益碰撞,由此展开了高句丽助新罗抵御倭济联盟的侵扰的系列战争,从四世纪末拉开帷幕,直至五世纪中叶才有所缓和。

二、好太王的南征

好太王即位后,重新拉开了在朝鲜半岛上的争霸战,这一时期的争战大体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仍然主要是在高句丽与百济之间进行的对抗。即位当年(391)七月,好太王便南下连克百济十余座城池,重新燃起高句丽与百济间的战火。同年十月,再陷百济重镇关弥城,此战一举打破了双方间的平衡,甚或高句丽以往的劣势,从此战争的天秤开始倾向有利于高句丽的态势而发展。好太王二年(392)八月,"百济侵南边,命将拒之";三年(393)七月,"百济来侵,(好太)王率精骑五千,逆击败之,余寇夜走";四年(394)八月,"(好太)王与百济战于浿水之上,大败之,虏获八千余级";六年(396),好太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于是得五十八城,村七百。将残主弟并大臣十人,旋师还都。"几次战役下来,都给予百济以沉痛的打击。自此,高句丽确定了在朝鲜半岛军事地位上的绝对优势,并且将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其亡国。而从现有中韩日三国的古代文献史料以及金石碑碣等材料来看,好太王十年(400)之前的丽济战争中,都未曾出现倭人或倭兵。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倭国的主要侵袭对象是距离他较近的新罗,虽然极力利用丽济战争,来对百济施加政治压力,但尚未直接出兵,介入高句丽与百济的战争。

到了第二阶段,以好太王十年(400)的庚子之役为界,丽倭战争拉开帷幕。是年,倭国利用高句丽与百济间连年交战的时机,加紧了对新罗的侵扰,其用兵之甚,业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倭人满其(新罗)国境,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新罗奈勿王迫于国家危亡,不得已而求援于高句丽,好太王借此扩大高句丽的政治影响,于是应其请派军救援新罗,此役大败倭人,倭国在新罗兵溃。以此为开端,倭国开始与高句丽直接的军事对抗。好太王十四年(404),"而倭不轨,侵入带方界……王幢要截汤刺,倭寇溃败,斩煞无数。"十七年(407),好太王"教遣步骑五万……王师□□合战,斩杀汤尽。所获铠甲一万余领,军资器械,不可称数。"为惩处百济私下与倭国联盟,好太王再次派军南下,合战百济与倭兵,又给予其沉重的打击。在这一阶段,倭国直接开始介入朝鲜半岛的军事斗争,然而,在被高句丽好太王的几次打击下,接连遭受挫败,未能在朝鲜半岛立稳脚跟。

三、济倭联盟的建立与丽倭间的战争

百济与倭国结成联盟是随着其在对高句丽的战事失去优势的背景下而采取的政治策略。自四世纪中叶,百济与高句丽在争夺领土和霸权基本保持着军事优势,直到好太王即位,从辛卯(391)年到丙申(396)年的六年战争中,好太王一扫高句丽的颓势,将战争的天秤倾向于己方,百济阿莘王"献出男女生口一千人,细布千匹。"并且被迫立誓"从今以后,永为奴客。"为了继续进行争霸战争,因而与极力插手半岛的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三国史记·百济本纪》阿莘王条中可知,就在丙申年(396)的五月,百济与倭国开始结盟,并派王子腆支为质子赴倭国。

倭济两国由建立外交关系到缔结政治军事同盟,是在庚子(400)之役以后。在好太王九年(399),高句丽便发觉了"白残违誓,与倭和通。"趁好太王巡视平壤之际,新罗奈勿王派出使节,向好太王陈述了"倭人满其(新罗)国境,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新罗不得已"归王请命",向好太王求助援兵。"(好)太王恩慈,称其忠诚,特遣使还,告以密计。"说明新罗已迫于形势,向高句丽臣服,而好太王也应允了助兵新罗抗倭的决定。由于先前丙申年(396)给予百济以沉重打击,丽济战线比较稳定,好太王才有能力腾出手来支援新罗。好太王十年,即庚子年(400),派遣步兵和骑兵,共五万大军,前往救援新罗。此役在好太王碑文中描述得十分清楚:

十年庚子,教遣步骑五万,往救新罗。从男居城至新罗城,倭满其中。官军方至,倭贼退。自倭背急追至任那加罗从拔城,城卽归服。安罗人戍兵,拔新罗城。盐城倭满。倭溃,城内十九,尽拒随倭。安罗人戍兵,满罗城。□□其为倭□□□□□言□□□□□□□□□□□□□□□□□□□□□□□□辞□□□□□□□□□□□□□溃□□罗城,安罗人戍兵。

是役,高句丽三战倭兵,皆胜。自好太王十年(400)的庚子之役为开端,倭国与高句丽开始了直接的军事对抗,但战争结果却让倭国饱尝了失利的苦果,也让其认识到了高句丽的强大,从庚子之役的失败教训中,倭国逐步清晰地认识到,侵占新罗的最大障碍并不是百济,而是更为强大的高句丽。所以排除掉高句丽这个巨大障碍,才是倭国当务之急的策略。藉此,倭国积极地加紧与百济的联系。庚子之役后倭国与百济来往更加密切。阿莘王十一年(401)五月,"遣使倭国求大珠。"十二年(402)春二月"倭国使者至,王迎劳之,特厚。"更加确立了两国的同盟关系。经过近四年的精心筹备,大和朝廷试图一雪庚子之耻,于是在甲辰年(404),主动出击,联合百济侵入高句丽南部带方郡的地区。

(广开土王十四年<404>)而倭不轨,侵入带方界,和通残兵口石城,口连船口口口,王躬率住讨,从平穰口口口锋相遇,王幢要截荡刺,倭寇溃败,斩煞无数。

然而,好太王再次给予倭济联盟以沉重的打击,此败,让倭济两国认识到,想要对付和清除强大的高句丽,倭济两国必须要联合起来,结成了稳固的政治军事同盟。好太王十四年(404),倭国"和通残兵"攻带方界,次年(405)百济阿莘王死,"倭王以兵士百人卫送"入质于倭的阿莘王太子腆支回国即位,这两个事件,标志着倭济同盟的正式建立。此后好太王碑虽再无丽倭战事的记述,但从《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中我们还能看见战争的延续,在新罗实圣王四年(405)"夏四月倭兵来攻明活城,不克而归",六年(407),"春三月,倭人侵东边,夏六月又侵南边",可见两次败于高句丽后倭国依然没有间断对新罗的侵扰,而此刻新罗应该还是依凭高句丽的庇护,在实圣王十一年,"以奈勿王子卜好,质于高句丽。"足见此时丽新关系的密切。

四、好太王与倭的战争中的一些问题

1.插手半岛事务时倭国并未统一,但这并不阻碍其对半岛的用兵

与好太王对战的倭国正处于古坟时代(又称大和时代,大体为250–538年间),这一时期倭国并未统一,日本列岛上还有好些小国林立,大和朝廷正处在统一兼并的阶段。但未完全统一的倭国同样将新罗作为兼并对象。由大陆和半岛迁徙的"渡来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技术包括,灌溉技术、提防建筑技术、古坟建筑技术;用铁制作武器和农具的技术、造船、养蚕、织布、土器制作技术等,大和朝廷实力迅速发展。但倭国本土物产并不丰富,资源十分有限,人口也比较匮乏,所以当岛内的兼并战争并不顺利时,理所当然的想到先到大陆去掠夺物资和人口,以满足岛内战争需要,而最佳目标便是距离最近且国力稍弱的新罗。倭国一直就未间断对新罗的侵扰,自新罗建国起便有倭国来犯的记述,尤其是三世纪后期儒礼尼师今时代,倭国频繁侵入新罗,虽大都被击溃,但亦时有"虏人一千而去"及"倭兵攻陷沙道城"的记载,能掳千人并攻陷城池,足见非一般流寇海盗的能力所及,一定是大和朝廷的官方行为。

2.好太王碑中所提及的"倭"实体究竟是什么?

"倭"字在好太王碑中出现频率极繁,尽管诸学者考证的数量上有所差距,但足以证明"倭"在当时参与了朝鲜半岛的争斗,成为与高句丽对战的主要对象之一。那么,我们认清碑文"倭"的实体究竟是什么,对战争的规模及其影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综合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基本上可分成五种:第一种主张"倭"是统一后的大和朝廷受天皇指派的军队。以日本学者井上光贞、津田左右吉、左伯有清为代表的;第二种主张"倭"是杀人越货的海盗。以朝鲜学者朴时亨和我国学者王健群为代表的;第三种主张"倭"是指北九州的倭王朝。以日本学者古田武彦和倭国学者朴真奭为代表的;第四种主张"倭"是自日本列岛向朝鲜半岛的迁徙者。由我国学者李德山提出;第五种主张"倭"是就是倭国的军队,不同于第一种日本学者意见的是并不一定是"统一后的大和朝廷"而已。是由我国学者耿铁华提出。

首先,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此时的倭国并未统一。其次,如果单纯是海盗,那么不会有较高的协同组织作战,更不会让新罗朝廷应接不暇。再次,我们知道此时为日本古坟时代,大和朝廷的中心当是在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地带,正是因为在此地遍布皇室巨大古坟而得名,而非是在北九州地区。最后,无论是从朝鲜《三国史记》等史料,还是从日本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料,抑或是中国的相关史料来看,此时的日本列岛都是移民流入地,而非移出地,大量大陆和半岛的"渡来人"构建了古倭国。如果说此时日本列岛存在统一战争,那么此刻无论是大陆还是半岛都处于纷繁战事之中,没有回流移民的道理。所以,笔者更认同耿铁华先生的观点,认同碑文中的"倭"当是指受倭国或以倭国为首的政治势力派遣的代表倭国利益的军队。

3.《三国史记》中"广开土王本纪"和"阿莘王、腆支王本纪"为何没有提及好太王对倭的战事

好太王碑中陈述了大量其战倭的描述,而《三国史记》中《广开土王本纪》和《阿莘王、腆支王本纪》却没有提及好太王对倭的战事,那么是不是如有些学者认为的,碑文中所陈述之"倭"根本不是军队,而只是一群倭人迁徙者,好太王战倭之事子虚乌有呢?好太王碑于长寿王二年(414)树立,距离好太王死仅仅两年,对其生平描述当是比较准确,尽管里面许多溢美夸张之词,但似无杜撰战倭事件的意义。成书早于《三国史记》的《古事记》、《日本书纪》中亦写有日本天皇及皇后跨海征战新罗等字样,与之基本对应。我们可以认定该时期日本虽未统一,但的确已经插手半岛军事。《三国史记》之所以未加详尽记录倭的介入,笔者认为,首先,《古事记》和《日本书记》纪年上的混乱,让当时的编撰者未纳信采用;其次,金氏编写时重点考虑的是三国间的征伐,以丽济战争为重点,且未曾见过"好太王碑",亦未采纳相关史料而忽略日本势力的介入也是有情可原的。在《日本书纪》中载有"与百济国间的亲交与契机"及"再征讨新罗",从时间断限及描述上恰与"好太王碑"相互印证,足见好太王战倭的事实存在。

五、好太王挫败济倭联盟对半岛局势的影响

1.确立了高句丽在半岛的霸主地位。

经过好太王二十二年的征战与经营,迫使百济和新罗承认其区域主导,确立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驱逐了倭国的几次侵入新罗、染指半岛的企图。好太王二十二年(412),好太王去世,丽济间的争霸战争暂时缓和,直至半个世纪后,高句丽才再度南下,重开战事。好太王十一年(401),好太王将高句丽扣押的新罗王子实圣尼师今归还新罗以示友好。不过高句丽的军队并没有从新罗撤军,并一直对新罗控制。好太王时期使得朝鲜半岛南部免于受到倭的入侵,而日本本土由于渡来人的增多,阿知使主意图从海上与中国大陆上的王朝建立外交关系,其前往东晋的的外交船只。被广开土王派遣军舰多次在海上拦截。

此后,新罗对高句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屈从逐步转为对抗。后来,百济与新罗开始结成联盟,用以共同对抗高句丽的南下。长寿王二十八年(440),新罗就因袭杀高句丽边将,而遭到长寿王的讨伐,新罗王及时谢罪而得免。长寿王四十三年(455),高句丽再开兵火,进攻百济,此次新罗则公然出兵援助百济。长寿王六十三年(475),长寿王亲自率兵三万围攻汉城,新罗应百济请求,出兵相助。五世纪期间,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基本保持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这些都与好太王的征伐不无关系,正是因为好太王的军事行动,才奠定了自五世纪开始的朝鲜半岛霸主地位。

经过五世纪初的丽倭战争,倭国逐渐认识到了高句丽的崛起与强大,在数次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均告失败以后,倭国不得不尝试与高句丽改善双方的关系。然而,因为高句丽时常以地区霸主自居的骄横态度对待倭国,使得倭国表明通好,实质内心对其仍充满敌意,意图重新插手半岛事务,重建其政治影响。从其向刘宋抱怨"句骊无道"、"实忿寇仇"可见一斑。然而仍忌惮高句丽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不敢造次。可以说,倭国对高句丽及畏惧,又仇恨,却在军事上和外交上对其无计可施。如果说四世纪时倭国尚可利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间的矛盾,借机染指朝鲜半岛和干涉半岛事务,然而至五世纪时,随着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军事优势的确立,使得倭国失去昔日那样在朝鲜半岛上的恣意妄为。为了钳制高句丽势力的进一步膨胀,倭国不得不假手于中原王朝的势力,来改变现有的朝鲜半岛局势,试图借助中国王朝的力量来制约高句丽的力量,这便是倭王要求"都督六国或七国诸军事"称号的用意。

2.避免了倭对百济和新罗的侵扰和控制,保全了新罗的独立性,奠定了新罗兼并伽倻等小国的基础。

庚子之役与甲辰之役保全了新罗政权,扭转了半岛形势,此后,尽管倭国仍然骚扰侵犯新罗,但却再也无力介入朝鲜半岛的争霸战争。此前的新罗虽一直遭受倭国的侵袭,但它却灵活的掌握政治变化,善于利用合纵之术,在瞬息万变的半岛斗争中越来越强。借助高句丽的力量赶走倭国入侵后,尽管臣服于高句丽,但其国力却逐步强盛,陆续蚕食兼并了伽倻等南部小国,甚至开始联合百济对抗高句丽,稳据半岛东南。

其次,曾与倭国结成结盟的百济,也逐步甩开倭国的影响。因几次在危难之时倭国都采取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策略,因而引起百济的不满。由此,百济对倭国开始"不修贡职",与其渐行渐远。公元479年,倭国察知百济不得已南迁后政局一直不稳,国内空前混乱,趁机扶持东城王即位,谋求从百济获得更大的利益。然而多次在盟友危难之时弃之不顾,甚至落井下石,已经让百济上下对倭国非常不满。百济和倭国既互相需要对方,又各自保有警惕之心,倭济同盟同床异梦、名存实亡。由于领教了高句丽的强大,而高句丽与百济之间又没有大规模的冲突,倭国于是将战略目标由朝鲜半岛调整到了国内,即由争夺半岛霸权转向致力于自己国内的统一。毫无疑问,从百济获得的先进文化技术,特别是铁和"渡来人",在倭国的统一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 释]

1赞相当于应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称弥)相当于反正或仁德天皇,济相当于允恭天皇,兴相当于安康天皇,武相当于雄略天皇。

2《三国史记·高句丽广开土王本纪》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23、224页。

3《日本书纪·卷九·神功皇后》,汉译电子版。

4《三国史记·高句丽广开土王本纪》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

5好太王碑文,六年丙申条。

6好太王碑文,九年乙亥条。

7好太王碑文,十四年甲辰条。

8好太王碑文。十七年丁未条。

9好太王碑文,六年丙申条。

10好太王碑文,九年乙亥条。

11 《三国史记·百济阿莘王本纪》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00页。。

12好太王碑文,十四年甲辰条。

13 沈仁安:《四五世纪日朝关系的若干问题》,《韩国学论文集·第七辑》。

14 井上光贞:《日本古代国家的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60;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全集》,东京:岩波书店,1969;佐伯有清:《广开土王碑文研究的现状与课题》,《史学杂志》1973年第12期。

15 朴时亨:《广开土王陵碑》,平壤:朝鲜社会科学出版社,1966;王建群:《好太王碑中"倭"的实体》,《博物馆研究》,1985。

16 古田武彦:《好太王碑史料批评--向共和国(朝鲜)与中国学者质疑》,载朴真奭《高句丽好太王碑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朴真奭《高句丽好太王碑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

17 李德山:《再论好太王碑之"倭"》,《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5期。

18 耿铁华:《好太王碑新考》,长春:吉林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9 李德山:《再论好太王碑之"倭"》,《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5期。

20 《日本书纪·卷九·神功皇后》。

孙炜冉:《五世纪的丽倭战争述论》,《东北史地》2014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