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琴的艺术底蕴在这里

 文章诗词 2019-08-30

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杰出的代表,古琴艺术也是目前世界音乐艺术中历史最为悠久且保有至今的活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诗经》、《史记》到唐诗宋词、古典文学名著、戏曲唱词、古代绘画、传世瓷器等,古琴题材经常出现,上到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皆有不少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这足以证明古琴在古代社会中认知程度很高,深受人们喜爱。
古琴在古代多被称为“琴”或“七弦琴”、“丝桐”、“瑶琴”、“绿绮”、“焦尾”等,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近代为区别西方传入的诸多乐器,如钢琴、提琴等,始以“古琴”名之,而别的民族乐器在历史上各有各的名称。
古琴传说是由伏羲、神农、尧、舜等中华民族的先祖圣王所创制,并以之教化天下。如东汉蔡邕《琴操》:“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马融《长笛赋》:“昔庖羲作琴;神农造瑟。“(李善注:“疱羲即伏羲也。”)甲骨文及金文中的“乐”字是“上丝下木”丝张于木上的象形,被甲骨文研究者视为琴瑟一类张弦乐器的早期形象。根据《史记》记载,古琴的创制不晚于尧舜时期,距今已有着至少4000年的历史。《史记·五帝本记》:“尧乃赐舜随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韩诗外传》中也有“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的记载。

。。。。。。-------------------------------------------------------------------------------------------

汉代 弦歌俑(抚琴而歌)

。。。。。。--------------------------------------------------------------------------------------------

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还一度盛兴于民间,用以抒情咏怀,深得人们喜爱。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究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饮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中收集的多是西周时期的歌谣,后由孔子删订成书,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西周时期,古琴已是在社会生活中较为常见、非常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了。
古琴的主要演奏形式有琴歌弹唱、与其他器乐合奏、独奏三种。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在《尚书》中有“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琴瑟多用来伴奏歌诗,称为“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于三百五篇皆弦歌之”。在东汉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关于古琴与其他乐器的合奏形式也有很多存见于古画之中。在历史上,南北朝宋、齐时期清商乐中的“平、清、瑟”三调和隋、唐时期的“九部乐”、“十部乐”的清乐中,都是琴、笙与琵琶并用。唐代还有《琴阮二弄谱》.而五代周文矩的名画《宫中图》表现的便是琴阮合奏的场景。
。。。。。。--------------------------------------------------------------------------------------------

五代 周文矩《宫中图》中的琴阮合奏

。。。。。。--------------------------------------------------------------------------------------------

古琴的器形优美,制作工艺及技术水平从早期的“削铜为琴,绳丝为弦”发展至唐代达到了高峰。《礼记·乐记》:“皆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从这些文献中可知早期的古琴是五根弦。据汉代应勋的《风俗通》载:“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传说现在七弦琴的样式是缘于周文王与周武王各加一根弦的结果。根据目前对战国墓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断至迟在战国中期以前就已出现了七弦琴。到了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开始定型。唐代的古琴已与今天没什么两样,目前在世界各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中保存有数百张唐、宋、元、明、清传世古琴实物,其中唐琴有近20张,一些唐代古琴还能用于现今的实际演奏。这是由于古琴板壁更厚,有漆胎保护,制作工艺更精良、更复杂,因此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使用寿命可达上千年之久。
古琴常见的造型有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凤势式、灵机式、蕉叶式等明朝初年袁均哲据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遗音》编成的《太音大全集》,是我国最早载有详细古琴样式的古籍,书中绘有古琴样式图38种,后世琴书多从此书转引。明代的《风宣玄品》《文会堂琴谱》《古音正宗》等书,所录琴式增加至40余种。清代《五知高琴谱》中所绘样式增至51种。

。。。。。。--------------------------------------------------------------------------------------------

唐琴“大圣遗音”(灵机式)

。。。。。。--------------------------------------------------------------------------------------------

在文化内涵上,古琴堪称世界乐器之最一一历代琴学论著可谓浩如烟海,唐诗宋词中有几十首直接与琴相关,有关古琴的题材大量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厢记》《镜花缘》中均有描述古琴的段落(林黛玉抚琴、诸葛亮抚琴等)。很多成语、典故最初都是直接源自古琴,如“阳春白雪”(来源于春秋时古琴家师旷)“得心应手”(来源于《列子》中师文弹琴的故事)“高山流水会知音”(来源于春秋时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
《礼记》有云:“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彻:本义撤除,撤去)。早在春秋时代,琴就成为文人雅土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很多王公贵族也喜好古琴,上行下效,这也促使职业琴家出现于历史舞台。据史籍记载,春秋时就有了专业的琴师,如钟仪、师旷、师文等,师襄子(孔子的古琴老师)等人。自西汉起,历代均设有琴待诏的官职。唐代著名职业琴家薛易简所著的《琴诀》对后世的琴学规范影响根大,而以琴为生的董庭兰更是在当时的文人阶层中美名远扬,以至于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曾为他写下诗篇,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句。此外,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均通晓古琴或擅长抚琴,如尧、舜、周文王、周武王、伯牙、孔子、西施、赵飞燕、司马相如、卓文君、蔡邕、蔡文姬、曹植、嵇康、阮籍、李世民、李白、白居易、王维,欧阳修、苏轼、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李清照、赵孟頫、朱熹、文天样,等等。其中,蔡邕、嵇康、苏轼,朱熹、冷谦、赵孟頫等人的古琴论著现今还留存于世。李白,白居易,韩愈、王维、苏轼、李清照等著名诗人也写有许多与古琴相关的诗作。古琴艺术发展至唐宋时,已形成了气象万千、具文人意趣的古琴美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