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卓君书馆 2019-08-30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出神入化的线

线,有多强的表现力?

看看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就知道了。这幅纸本画以线写物,微施淡彩,画家仅用 5 个人和 5 匹马,就将古代“线”的表现力提升到了最高峰。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白描人马作品,无不取法于此画。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五马图 北宋 李公麟

李公麟 21 岁入仕,在朝 30 多年,无心政治。他一生专注于绘画,其笔下的白描作品被称为“当世第一”,由宋徽宗授意编著的《宣和画谱》,共收录魏晋至北宋画家 231 人,仅李公麟一人作品就多达 107 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作,就是这件曾经被怀疑毁于战火的《五马图》。

完成这幅画的时候,李公麟大约 40 岁,正值创作成熟期。它一经问世,即被奉为神品,先由宋代内府收藏,后入元、明,经柯九思、张霆发等递藏,乾隆年间入清宫长达 200 多年,最后,由溥仪转售日本人。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锦膊骢( cōng )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局部

画中的马均由西域进贡,身旁各有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都有好友黄庭坚的题字,写明了马的名字、年龄、进贡时间和收于何厩,所以,这也是一幅有真实对象的“写生画”。

古人画画,落墨即成象,没有草图之说。宋人的绘画之所以是一座高峰,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自然极其细致的观察,和落于笔端准确生动的表达。

在《五马图》中,最为特殊的一组是“照夜白”,画中除了缰绳和鞋帽,马与奚官全靠几条线来表现。照夜白腹、背、臀、胸的线条依着马体结构浓淡起伏,圆劲而有弹性。鬃毛和马尾的笔法行云流水,文秀飘逸,使其气韵更显超逸。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照夜白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局部

如此精准的勾勒,并未使画面中的人和马雷同或僵化,五匹毛色状貌各不相同的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神完气足,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奚官亦是各不相同,其中两位为汉人,三位是西域人,他们不仅姿态各异,精神气质亦微有差别,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好头赤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局部

画中最为高大的一匹马是“凤头骢”,苏轼曾在《三马图赞》中记载它的来历:

1086 年,宋哲宗关闭玉门关,欲答谢生擒羌族大首领的众位将士,此时,于阗国前来朝贺,进贡宝马“凤头骢”。此马身形健壮,虎脊豹章,走入天驷监后,振鬣长鸣,万马皆喑。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凤头骢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局部

北宋末年,李公麟画马远近皆知,为了画好马,他常常去马厩中一呆就是一天,有次皇宫御苑来了西域进贡的宝马,他来此画马,画成后,马却死了。后来管理御马的小吏看到他就紧张,生怕再发生类似的事。

苏轼对李公麟笔下的马更是十分喜爱,曾言:“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李公麟,号龙眠居士)。”除此之外,东坡同学还有 40 多首诗也是写给他的,可见其对李公麟的赞赏程度。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满川花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局部

《五马图》的最大特点是,观看马的轮廓即能感觉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后,又似乎能感觉到其皮毛和斑纹。这幅画标志着单线勾勒的技法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将“白描”确立为一种独立画科。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这条线,千年来无人超越

马背部的线条

实际上,单看马背,就能感受到线的魅力。

李公麟通过对这五条线的粗细、浓淡、力道、弧度及转折点的控制,将五匹马的形态甚至神韵已是做了内在区分,而如此简单的线条所达到的效果和高度,却令后世望尘莫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