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红梅: 汉隶《鲜于璜碑》

 冬不拉拉 2019-08-30

   汉隶《鲜于璜碑》

《四体书势》中记载,在汉代时,隶书的使用很普遍。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虽有隶书的石刻,但没有明显的“蚕头雁尾”笔画造型。《四体书势》中又记载,“蚕头雁尾”笔画造型的石刻大量出现在东汉末年,且这个时期隶书风格多样,有些甚至受到后代的重视,成为最主要的学习范本。其中以方整古朴的《张迁碑》为代表,具有雄强厚重书风的《鲜于璜碑》,也是东汉末年最有影响力的隶书范本之一。

《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是中国最重要的汉隶碑刻。《鲜于璜碑》以方笔为主,不同于秀美的《曹全碑》。所以,《鲜于璜碑》不仅是汉隶中以方笔为代表的最佳研究范本,而且对古代碑刻与书法发展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张迁碑》一样,《鲜于璜碑》用笔也是以方笔为主,方整朴厚。但是《鲜于璜碑》却是研究“隶变”和“方笔隶书”的最佳对象。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认真观察《鲜于璜碑》中的每一个字,就会发现,他存在着大量的篆书笔意,但又存在隶书明显的“蚕头燕尾”的特点,这就说明,《鲜于璜碑》在“隶变”的这个过程中,还没有完全的完成“隶变”;其次,虽然和《张迁碑》相似,都以方笔为主,圆笔参半,但在《鲜于璜碑》中,方笔笔画是非常多的,如此多的方笔用量在其他汉隶中是没有的。因此,在“隶变”中,《鲜于璜碑》是方笔演变的一个实例。从时间角度来讲,《鲜于璜碑》与其同风格的《孔羡碑》、《谷朗碑》、《熹平石经》等诸多汉碑相比,《鲜于璜碑》早于以上诸碑,所以,研究“隶变”和方笔隶书都无法绕过此碑。而且此碑线条非常厚实,且少有提按,运笔不能太快,在临摹一段时间之后,再在熟练的基础上,稳中求快,这样线条才有质感和神采。

通篇浏览《鲜于璜碑》,会给人一种威严之感。《鲜于璜碑》法度严谨,而且有界格。通常写字,都会把字写到界格中间,而此碑的字,均在界格中靠近上线的位置。上齐下不齐,点画灵动,字距大于行距,整体一看就像一排排披着铠甲,佩戴长刀的士兵,一身凛然正气。我看过一些书友临写的《鲜于璜碑》的习作,为了表现此碑方整内敛的特点,笔画的边缘过于刻意描摹,就像把一个胖子蜷缩在狭小的正方形空间里,漏出的部分刻意的进行抹平,整体黑压压一片,那这样的字一看就是没有精神的。所以,我们在临摹此碑时,一定要抓住其大气古拙的特点,用笔爽利,收笔斩截,表现出汉碑的阳刚之美。

在用笔上,《鲜于璜碑》有些笔画也是很有味道的。比如“勾画”,《张迁碑》写勾画时,注力于笔尖慢慢向左推,收笔时有驻笔的动作。《鲜于璜碑》的勾画略有折笔且极富弹性,比如“字”、“于”等。捺画也很有特点,比如“令”、“大”的捺画,这几个字的雁尾收笔时高高翘起,婀娜多姿,他不像《曹全碑》那样的秀气,也没有《礼器碑》那样的尖锐,更不像《张迁碑》那样的含蓄,《鲜于璜碑》的捺画又好像融合了这几个碑捺画的特点,出锋明显但很含蓄,笔画圆润但略显敦厚,确实别俱一味。

“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鲜于璜碑》个性突出,朴实率真的特点非常符合当代时代的审美。所以结合时代特点,并表现秦汉之气节,是书法家们学习此碑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