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新的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加速引入,新的学术体系得以快速建立并完善最引人注目。在促成传统文史之学的转变的诸多因素中,与史学研究紧密相连的考古学迅速发展壮大,为学者们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材料,“为消失的生命重返人间而启示当今时代”。 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至今,在新的学术材料发现和积累方面,为数众多的简帛文献无疑是最能迅速吸引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的,其每一次的发现、整理、公布,都能够迅速聚集起学术目光、催生出一批批新的成果,惊艳世人。通过学者们的不懈探究,简帛文献让历史研究在看似“山穷水尽”处突现柳暗花明,这也让简帛研究本身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古史记载有汉代鲁共王发孔子旧宅壁中书,有晋代束皙、荀勖整理与释读汲冢竹书,再至晚清民国发现敦煌汉简、罗布泊汉晋简牍,每一次的重要发现都能立即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王国维、罗振玉率先利用这些材料写成《流沙坠简》,成为简帛学研究的代表之作;新中国成立后,居延新简的发现,银雀山汉简、悬泉汉简、云梦秦简、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长沙走马楼简牍、尹湾汉墓简牍、张家山汉简、肩水金关汉简、清华简、北大简、岳麓简等简帛文献,纷纷出现并陆续为学者所整理使用,新近于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知道”篇等简牍,更为全面和准确地理解《论语》提供了新的可能,无不挑动着人们的神经。 二〇〇一年,在谢桂华先生与师大社的努力下,以“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决定编译和出版“简帛研究丛书”,为海内外不同学科从事简帛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发表学术见解的园地。 “丛书”收录有[日]大庭脩《汉简研究》、[英]迈克尔·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上下册)》、[日]冨谷至《秦汉刑罚制度研究》、[日]永田英正《居延汉简研究》、廖伯源《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增订版)》。 众所周知,日本京都大学是日本中国史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1951年由森鹿三创办的汉简研究班即诞生于此,而早期参加研究班活动的便有大庭脩,随后鲁惟一、永田英正、冨谷至也相继参加了研究班的学习。《汉简研究》利用二重证据法重点探讨简牍册书的复原问题。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上下册)引入了考古学的研究视角,考察了汉代行政机构,“突破传统的分类方法,以笔迹、出土地为同类简牍的归纳标准,使简牍文书的分类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并从文书的角度集中阐释了汉代文书的形式及文书在汉代行政机构的实际运行时所起的作用。 《秦汉刑罚制度研究》一书利用云梦秦简等资料探究秦汉法制史、刑罚史,对秦律到汉律的流变过程进行详细具体的论证说明。永田英正《居延汉简研究》一书收集了永田氏以居延汉简为研究中心的所撰写的系列论文,其利用古文书学的理论和方法,将近万枚断简残墨重新制作卡片使其恢复到图版编辑之前的状态,再将之进行分类研究考证,得到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使籍簿整理的方法更加完备,被学界誉为“永田流”或“永田方式”。若想进一步了解永田氏的研究,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丛书”还有幸收录了法国儒莲汉学奖的获得者廖伯源先生的力作——《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增订版)》。上世纪九十年代,学界公布了尹湾汉墓出土简牍材料与释文。这些资料涉及了汉代地方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有学者曾言:“对尹湾汉墓的简牍怎样评价都不过份。”该书作为专门研究《尹湾汉墓简牍》最早出版专书的增订本,对汉代的仕进制度、郡县属吏制度、地方官吏籍贯、汉代地理均有独到的见解,“对其师严耕望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进行加强论证、补充说明和填补空白”,是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价值亦不言而喻。 完成了“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后,二〇〇六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的主持编纂下,为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为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提供一个平等的阵地,在已有的辑刊、丛书的基础上成立了“简帛研究文库”,扩大了收录范围,“只要是与简帛研究有密切关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学风正派”的论著、文集都在“文库”的收录范围内。陆续出版了谢桂华《汉晋简牍论丛》,高敏《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李均明《简牍法制论稿》,蔡万进《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杨振红《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续编)》,《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论集》,《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凌文超《走马楼吴简采集簿书整理与研究》,[韩]权仁瀚、[韩]金庆浩、[韩]李承律编《东亚资料学的可能性探索》,[日]宫宅洁《中国古代刑制史研究》,戴卫红《韩国木简研究》,等等。“文库”的建立,继续为学者们相关研究成果的公布与学术交流建立了一个宽广的学术平台。 在出版“简帛研究”丛书和文库的同时,师大社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战国秦汉室,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出版——“简帛研究”辑刊。与收录专著、论著的“丛书”“文库”不同,其主要收录与简帛研究相关的论文、译文、书评等。在主编李学勤先生、谢桂华先生的主持下,《简帛研究二〇〇一》(上下册)于二〇〇一年在我社出版。李学勤先生曾指出“简帛研究是十分务实的学问”,也是“辨析字形,理解文义,玑珠重联,审系篇题,终成图籍,补史之逸”(张政烺先生题词)的学问。在这一务实态度和诠释的影响下,《简帛研究》将收录内容的重点集中于:出土简帛的辨识、考证;根据出土简帛材料考辩史实,研究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思想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有代表性的国外简帛研究译文;综述最新简帛研究状况;简帛研究论著评论;简帛研究论著索引;简帛学理论与方法的总结、探讨等。 正在这一注重学术且学术优先的指引下,《简帛研究》逐步发展壮大,从刚开始出的年刊,已发展到每年两卷(春夏卷和秋冬卷),收录了李学勤、谢桂华、高敏、何琳仪、张德芳、李均明、王子今、廖伯源、彭林、胡平生、陈伟、陈松长、侯旭东、刘乐贤、何有祖、[日]永田英正、[日]大庭脩、[日]冨谷至、[日]宫宅潔等众多学者的研究论文。截至二〇一八年春夏卷,共出版了二十一册辑刊,刊载文章五百八十九篇,为学界提供了优质的精神食粮。 最新出版的《简帛研究二〇一八春夏卷》,共收录战国楚简、秦简、汉简研究论文、译文、书评等二十九篇,研究对象涉及商周青铜铭文、楚系古文字、清华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放马滩秦简、张家山汉简、北大简、肩水金关汉简等,内容包括文字校释与文义辨析,思想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水利环境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简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正所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随着简帛文献出土数量的增多、整理公布的增加与研究的深入,在历代学人的接续努力之下,简帛学业已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一大重镇。诚如,谢桂华先生言及:“扎扎实实,集腋成裘,终将为简帛研究、简帛学科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师大社出版“简帛研究”系列近二十个春秋,从“丛书”的出版到“文库”的建立,作为出版者我们相信那些默默在“简帛研究”辑刊、丛书、文库耕耘的专家学者们在未来将继续为简帛研究做出更好的事业。(文/黄婷婷) ◆近期热文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