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读世界】《诗词律要》讲座(九):联律

 蓝马图书馆 2019-08-30

一副好的对联常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格律,深刻的内容,隽永的韵味,给人以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联例:

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

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

一,概念释义

(一)什么是对偶?

1,对偶特点:

1)相对立的两句必须字数相等;

2)相对应的两句必须词性对品;

3)相对应的两句语法结构对应(语法结构分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状动结构、动补结构、句子、复句、独词句等)

4)句读节奏对拍。

5)对应词性意义相关。

2,定义:相对应的两句字数相等,词性对品,意义相关,词组织结构对应,句读节奏对拍的修辞手法叫对偶。

(见上例)

(二)什么是音调对立?

所谓音调对立是指:

1,同一段中,本句相邻的音步平仄对立。

2,同一段中,各分句尾字平仄对立。

3,上、下两段中,相对应的分句平仄对立。

(见上例)

(三)什么是对仗?

定义:词语对偶加音调对立叫对仗。

(见上例)

(四)什么是对联?

1,对联特点:

1)必须由独立使用的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叫上联,也叫出边;第二段叫下联,也叫对边。

2)这两段文字必须字数相等,句数相等,句读完全一致。

3)上下联对应的两句必须对仗。“诗律节奏“(如五言、七言)的对联,要做到平仄相间和相对。上联尾字仄字尾,下联尾字平字尾,一般不押韵。

4)上下联内容上必须互相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朮意境,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2,对联定义:

上下两个独立使用,内容相关,互为对仗的语句。

(见上例)

二,对联分类

(一)按内容:

1,颂扬类2,庆贺类3,哀挽类4,言志类5,描写类6,嘲讽类7,格言类8,谐趣类。

(二)按使用范围或处所分:

1,名胜古迹类2,屋宇居室类3,节令类4,应制、应试、对答类5,纪念类6,题赠类7,集成类。

(三)按篇辐分:

1,短篇(二十字以内)

2,中篇(二十字以上,六十字以下)

3,长篇(六十字以上)

三,对联沿革要略

对联是在骈文、律诗格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联在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正式出现,产生比较晚。它的孕育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下面分几个时期阐述其产生和发展。

(一)先秦至汉代(胚胎期)

1,此时期,没有对联这种文学形式。

2,作为对联一个最基本要素——对偶,逐渐趋于成熟。成为作家刻意追求的自觉行为。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几乎与我国文学同时产生。战国时期,趋向复杂,趋向成熟。请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恆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一章节选)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离骚》节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急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节选)

3,汉代,对偶已经成为作家刻意追求的自觉行为。这是由于辞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辞赋在汉代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许多大辞赋家。请看:

佞谄曰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

原斯瘼之攸兴,实执政之匪贤。(赵壹《刺世疾邪赋》节选)

大体是四六字句,除个别虚词外,很少重复词语。这说明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完全趋于成熟。

期间,还没出现单独对偶句,还是含在作品中。

(二)三国至唐代(孕育期)

1,骈偶逐渐走向鼎盛。随着永明声律论的出现,无论诗、文、辞赋都在追求对偶精切,音韵谐协,成为一时风尚。文章是骈文统治的时代,出现四六文,骈赋独占风光,出现了律赋。唐初诗歌出现了定型化近体诗。

2,开始出现一些类似对联的独立的对偶句。如:“孔融喜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的单独的对偶句,但不是独立的对联。

3,唐代,进士考试要考近体诗和律赋,更加引起读书人对对偶句的重视。

这个时期一些对偶句,已经从骈文、辞赋的篇章中独立出来,但没独立使用,还不可以把它们看作单独对联。如:邑人陈蓬自题居室云:

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

(三)五代十国至元代(形成期)

1,对联经过漫长的酿醞时期,至五代十国后蜀广正年间,终于诞生了第一首正式对联,是后主题桃符板上的那幅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2,宋元年间,对联创作风气渐开,在文人学士之间逐渐流传开来。

3,蒙元入主中原,他们不熟悉并鄙视汉族知识份子和传统中国文化,但对对联却表现出某些兴趣。赵孟頫奉召写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颇得元世祖赏识,成为后世仕宦人家常用春联。

4,多为五、七言短联,中长联尚未出现。

5,上下联中不避重复字、词的出现,尤其文言虚词。请看: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朱熹《题福建松溪县学堂》)

——与后世对联尽量避免上下联出现重复字词是大不一样的。

宋元人对联多保存在筆记小说之类著作中。

(四)明代(发展期)

1,应用范围扩大,迅速向民间普及。

明太祖朱元璋不但自己爱好对联,还积极倡导,曾在一年春节,下令公卿士庶人家,门上都要张贴一副春联,并微服私访,进行检查,还亲自为阉猪匠撰写了一幅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在他倡导下,春节家家张贴春联成为习俗,普及到了民间。

2,在唐宋古文运动影响下形式趋向散文化。出现了百字以上长联。

请看朱元璋与刘基散文化对联:

天上口,天下口,志在吞吳(朱)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

徐渭《题绍兴开元寺大殿》联长达一百四十字,开了长联先河。

3,文人开始将对联收入文集。如徐渭(《徐文长逸稿》卷之二十四就收有《榜联》二十副。)

4,出现了专门收集和评论研究对联专著。如:《奇联摭萃》收联话二十六则。

(五)清代(繁荣期)

1,作者日众,名家辈出。由于康熙、乾隆大力提倡,对联创作日益繁荣,得到极广泛应用和普及,並形成了各人独具的艺朮风格。

2,形式多样,长联日富。就句式说,有诗句,有散句;就篇幅说,有短篇,有长篇。如号称“古今第一长联”“海内第一长联”的孙髯的《题昆明大观楼》联,长达一百八十字。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zé),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zhù)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huán)雾鬓(bìn);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3,联系时事,紧贴生活。

如:1907年满清政府出卖沪杭铁路建造权给英国,各界集会坚决抵制,大会会埸张贴一联云:

头可断,血可流,一息尚存,总要挺身争铁路;

目未暝,心未死,三寸不烂,岂容缄口学金人。

(六)民国(鼎盛期)

1,对联更加普及。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2,出现征联活动。

3,对联辑录出版日趋繁荣。据《中国对联大典》统计,不到四十年,共计三百余种。

4,对联研究更趋繁盛。据《中国对联大典》收录,短短三十年,就有十五部联话专著问世。

5,与现实生活与革命斗争贴的更紧。人们自觉的用对联作匕首,投枪。例:

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孝子贤孙,须先救国;

志士仁人,最重保民。

(冯玉祥示侄儿冯宏谦)

(七)当代(高峰期)

1,建国后到拨乱反正前三十年

1)出版了不少辑录对联的新书,据《中国对联大典》统计,共48种之多。

2)对联写作常见,春联最为流行。

2,拨乱反正以后的近三十年

1)对联更加普及。

2)对联作者队伍庞大。

3)对联的辑录出版异常繁荣。

4)对联研究更趋繁盛。

5)举办了多次征联活动。

6)创办了许多对联报刊。

总之,这一时期名家辈出,联作如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