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质书籍的魅力

 闻道山人 2019-08-30

不论是在地铁、高铁,还是飞机上,现在已经很少看见有人阅读纸质书籍了。匆匆的人们不是拿着手机,就是划动“艾派德”,即便是坐办公室的人,许多也不再买书,转为网上阅读。

在国外,有的著名报纸或是刊物也改成了电子出版物。有人预言,在不远的将来,纸质阅读物将会消失。但是我记得十几年前就有人预测,说十几年后传统的报纸将被电子阅读所代替。十几年已经过去了,在中国,传统的报刊、杂志依然没有隐退。

互联网阅读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想查找某个知识线索,只要将相关词语输进去,马上就会得到答案。在互联网上阅读尽管如此方便,但我还是坚持以阅读纸质报刊、书籍为主。因为纸质阅读物的优势,也是电子阅读物无法代替的。

我并不是那种随便浏览一下即可满足的读者,我希望读过的书籍、报刊、杂志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第一遍阅读后,我会在重要的段落下划上横线,加深印象。对于其中关键的句子或是词语,我还会把它们重复誊写在空白处,自己的读后感我也会随时记在书上。从第一遍阅读,到划上横线,再到誊写词句,最后加上读后感,知识反复记忆了4遍。另外,书上的这些记录,就犹如在知识的森林中行走时随处留下的记号。如果想回到过去的路径,只要翻找这些阅读记录就可以了,当时阅读书籍的心境、思想等,会一一浮现。而电子阅读则时过境迁,当年的心境、思想早已烟消云散。今天留下的字迹,既是留给自己的,也是留给后人的。我们今天捧读前人的眉批、注脚,前人余温似乎尚存,这是隔世的对话。

纸质书籍还是一件艺术品。我的一位朋友是搞书籍设计的,他设计的图书曾在2010年、2012年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办的“世界最美图书奖”评选中摘取桂冠,其国内所获奖项早已无数。他的图书设计风格清新淡雅,几乎件件都是珍品,放在书柜里,赏心悦目,丝毫不输于古董文玩。所以,一本设计精美的书籍,还蕴涵着艺术审美价值。有时好朋友相聚,送上一本设计精美的图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其价值和意义远胜送上美酒。送上一本书,朋友之间的心灵就有了沟通。

读书人家中免不了有几个书柜存放书,几千册图书排列整齐有序,有时漫无目的地往书柜里扫上两眼,就会随机抽出一本阅读,完全是兴之所至,潇洒自如。

买书的过程也是快乐的享受。几乎每个星期我都免不了跑趟书店,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浏览,一本书一本书地翻阅,像淘金一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同时,也看到有人坐在楼梯上,有的蹲在地上,旁若无人地读书。而有的人并不买书,只记下书名,回去在网上购买。这些爱书人,虽手中拮据,但他们那种读书的热情,着实让人感动。有时看到手头宽裕的人,一下就几百、成千元的购书,也非常让人敬佩。穷也好,富也罢,大家都在追求内心的充实。

书籍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形式从甲骨到竹简,再到纸张,人们对“书”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定式思维:书就应该是翻阅的,书就应该是平着放或是立着放的,书就应该是一眼就能望见的。书就犹如茶一样。茶应该是泡着喝的,如果茶成为罐装饮料,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就消失了。如果书看不见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也就终结了。

现在有的书店在卖书的同时,开了咖啡厅或茶室。读者买完书要上一杯咖啡或者泡上一杯茶,在嘈杂忙碌的是非人间中坐下来,边翻阅图书,边品味咖啡或是茶的芬芳,让心暂时远离喧嚣并宁静下来,在生活奔波的路上放慢脚步,这是把眼睛盯在网上阅读所无法享受的温暖。

还是多读纸质书籍吧!(刘建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