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应物:前半生,浪子;后半生,诗人

 泰荣林黑皮 2019-08-30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诗人(renrendoushishiren)

天宝年间,正值天下太平。

唐玄宗每次和他心爱的杨贵妃外出游玩时,仪仗队前总立着一位英俊的少年。

那少年骑着骏马,威风凛凛,睥睨四周,脸上总浮现出一丝掩饰不住的得意。

这小子,便是皇家带刀侍卫——韦应物。

而与他纨绔少年的形象不符的是,他给后人仅仅留下了一张诗人的名片。

没错,你一定想不到,这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


说到“韦”姓,那真是牛上天了!

从西汉一直到唐朝,坊间便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意思是这韦氏和杜氏都特别厉害,是长安城中的大户人家,甚至跟皇帝差不多是“一家亲”。

这话丝毫不夸张。

仅在唐朝,韦氏便出了20位宰相,杜氏稍弱,但也“产出”了11位宰相。所以,这韦应物光在姓氏上,就赢在了起跑线。

韦应物的父亲叫韦銮,是个画家,擅长画花鸟山水,很受唐玄宗的赏识。

爸爸被大老板赏识,儿子的工作就是小菜一碟了。在韦应物15岁时,韦銮就通过一番打点,帮儿子搞了个御前带刀侍卫的工作。

说是护卫,其实相当于“伴游”,也就每次在皇帝出游之际开开道,助助兴,或者打打猎。

每次现身都趾高气扬,其实他大字都不识几个。

与此同时,他爹又把韦应物安排进了太学(皇家公立大学),韦应物进去只当混个国家重点大学的学历就走人的,发下来的课本都一直是新的。

每次一下班或不上学的日子,韦应物就迫不及邀上一些同事和“古惑仔”,去赌坊赌一把,去酒楼大吃大喝一顿,或者,在街上调戏良家少女。

有一次,韦应物又带着一帮古惑仔在街上晃悠,路过一户人家时,发现了一位身材婀娜多姿的美丽少女,竟然密谋着晚上去将女子抢过来。

不料行动时,被巡夜的官兵逮个正着,当韦应物阴阳怪气地自报家门时,官兵顿时没了脾气,只能认怂,走人。

甚至他曾这样写诗回忆自己:

逢杨开府(节选)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窝藏罪犯、赌博、强抢民女、发酒疯、不读书……这个“人见人恨花见花衰”的社会小哥,真是嚣张跋扈到了极点。

彼时的韦应物觉得自己的人生,理应只适合耍酷、玩乐、虚度光阴。

和醉生梦死的唐玄宗一样,韦应物并不知道,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1000多公里外的范阳暗自发酵。

755年,安禄山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以讨伐“国贼”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搞事。

很多州县地区的守军见安禄山的军队来了,直接大开城门举手投降,河北河南大部分地区很快沦陷。

756年6月,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

70多岁的唐玄宗只好带上杨贵妃一跑了之,一路向西南逃往四川。

这场叛乱过后,玄宗失去了贵妃。韦应物也失去了他所骄傲的一切。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安史之乱——这场叛乱成了无数人命运的转折。

曾经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韦应物,顿时失去了靠山。曾经天子身边的红人,成了一无所有前途渺茫的难民。

而就在避难的时候,命运也给了他另一份光明——他娶了名叫「元苹」的少女为妻。

正当乱世,生灵涂炭,可以想见,婚礼是极其低调的。

都说结婚前后的男人判若两人——有人一身坏毛病隐藏太久,再也不憋不住了;有人逐渐退去苦涩,迅速成长。

韦应物当属后一种。

成亲时韦应物年方20,妻子也仅16岁,但就是这个还是花一般柔弱的女子,将他的人生拉回了正轨。

韦应物结婚次年,大将郭子仪率军夺回长安城。回到组织后,韦应物干的第一件事,是请求进入太学读书,“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在当时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看重诗赋的时代,一个男人,想干点正经事,读书写诗是最佳选择。荒废了二十多年的韦应物,从此开始立志读书,痛改前非。

相比王勃、骆宾王、杨炯、李贺、杜甫、张九龄这些六七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的神童,韦应物的起点真是晚了太多。

但韦应物还是靠着惊人的毅力以及过人的天赋,27岁时得以重入翰林,从此勤勉为官,再也不是那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小少爷。

元苹与韦应物,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姻缘。元苹老爸是吏部的高官,元家是北魏昭成皇帝的后代。

元苹修养极好——“动止则礼,柔嘉端懿;顺以为妇,孝于奉亲。”她为了能让丈夫在外安心工作,将家中一切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让韦应物为家事分心。

对女儿的教育,元苹也很上心。在女儿该上幼儿园的年纪,元苹就手把手地教她写字,还教她读《千字文》。

不仅如此,元苹还是个很有情趣的女人。每当她忙完柴米油盐这些粗糙的家务活,便会找空读书,兴致来了还练练毛笔字。

而且,正是当韦应物从天堂跌落地狱的那一年,元苹来到了他身边。

这样的女人,韦应物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不感激。曾经轻狂如韦应物,在妻子这所大学的熏陶下,满身杀伐之气逐渐减弱,内心变得柔软平和。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游南斋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

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

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

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

他的诗词才情随之渐渐展露,文章诗卷在长安城里有了名气,鲜明的诗风慢慢形成,最终在星光闪耀的大唐争得一席之地。

韦应物与元苹相守二十年,历经人生风雨,本以为已经熬过了所有艰苦。

大历十一年,年仅36岁的元苹去世此时,韦应物刚刚40岁。

元苹的猝然离去,给韦应物的打击实在太大。他对妻子的怀念和内疚,化成了一首首凄美的诗篇。

他亲手写下夫人的墓志铭,将二人的一切全部写进去。

元苹墓志(节选)

夫人吏部之长女。动之礼则,柔嘉端懿;顺以为妇,孝於奉亲。……况长未适人,幼方索乳。又可悲者,有小女年始五岁,以其惠淑,偏所恩爱,尝手教书札,口授《千文》。见余哀泣,亦复涕咽。……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又况生处贫约,殁无第宅,永以为负。日月行迈,云及大葬,虽百世之后,同归其穴,而先往之痛,玄泉一闭。

「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每读到这几句忍不住红了眼眶……

“又况生处贫约,殁无第宅,永以为负”,妻子葬礼上那一幕幕凄凉的景象,令韦应物一生都难以忘怀和愧疚。他所想到最好的归宿,就是同妻子“虽百世之后,同归其穴”

夫人的墓志铭是他唯一一篇散文,此后十几年,韦应物写了几十首追念亡妻的诗词,每一篇都令人痛彻心扉。

悲纨扇

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

掩颦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送终

奄忽逾时节,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南望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临决但遑遑。

方当永潜翳,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封树已荒凉。

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

即事犹仓卒,岁月始难忘!

对芳树

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

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

风条洒余霭,露叶承新旭。

佳人不可攀,下有往来躅。

伤逝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

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

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

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

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

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

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韦应物说:

结婚快20年,以前每次上班回家,儿女都笑嘻嘻地扑过来,妻子将简陋的家收拾得一尘不染。

如今回到家,落入眼中的是无人打扫的屋子,还有妻子曾对镜梳妆的桌台,一切物品都如往常一样,可心爱的妻子却再也回不来。

我的心已经无所寄托,就像我家房子周围寂寥丛生的野草……

贞元七年,韦应物去世。贞元十一年,韦应物与妻子合葬,他的子女为他完成了长达二十年「百世之后,同归其穴」的承诺。

他曾经年少放荡不羁,终日戏耍为乐;也曾幡然醒悟,发奋读书;更是勤恳执政,为国为民倾注一腔热血。

他是唐朝诗人韦应物——

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诗人(renrendoushishir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