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别低效能阅读的六个思维模式

 qing8o8 2019-08-30

文/ Johnny 豆瓣ID:黄萝卜蹲

低效能阅读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却依然说不出一二》。在这篇文章里,我根据采铜的讲座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同样是读书,同样的时间,我们普通人可能读过就忘了,而为什么牛人却能把书中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串联,为他所用?

关于这个问题,我尝试在上面这篇文章里做了解答。然而,还有引申出来的两个问题,文章没有解决:

  1. 读了那么多书,却说不出一二。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多少时间来读很多书。而是买了很多书,读过的却没几本。怎么解决“买书”和“读书”两者的不平衡?

  2. 文章介绍的是探索式阅读。就像探索迷宫一样,我们不能毫无章法地探索,要有自己的探索目标,按图索骥。同样的道理,放在读书上,就是要选择好自己的阅读书目,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阅读。那么如何找到合适的阅读书目呢?

如果以上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们面临会是读书少,读书慢的低效能阅读。

在这个讲究高效率的时代,我们非但要追求说得出一二,而且要讲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快速的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快速地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否则,即使我们能够说出来个所以然,但如果每次都是慢半拍,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眼睁睁地看着被别人超越。

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跳出低效能阅读的框架,转变思维模式,进行更加高效能的阅读。

高效能人士怎么读书?

最近在国外著名的独立攥稿人网站Medium.com(注:已被block)上,我读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The Way You Read Books Says A Lot About Your Intelligence, Here's Why》。我一口气读了二遍,还觉得不够,于是我就想把它的内容梳理出来,便于日后随时检视自己。

在文章中,作者迈克尔·西蒙斯调研了身边数十位高效能人士的读书方法,包括身价数十亿美元的企业家以及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表现的斜杆青年。经过调研,迈克尔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能够保持高效能阅读,并不是他们有什么超凡的能力,而是因为在思维模式上和我们普通人就有本质的不同。

最简单的,像如何看待买了那么多书却读不完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碎片阅读等等。思考这些问题的角度不同,给他们带来的产出也和普通人相差甚远。

本文旨在梳理迈克尔·西蒙斯的这篇文章。在了解迈克尔的这篇文章之前,先介绍一下他本人:

作者迈克尔·西蒙斯是一个教授学习之法的老师,也是连续创业成功的企业家(Serial Entrepreneur ),同时有是畅销书作家,福布斯杂志,财富杂志,时代周刊以及HBR的攥稿人。
简而言之,他就是在多个领域都获得突出成就的人物,用个时髦的词来描述他就是斜杠青年。

迈克尔在文章里总结了高效能人士的在读书上的六个思维模式。对于我们想提高自己的读书产出和效率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讲的思维模式针对是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对小说这类的虚构类文学可能并不适用。

高效能读书的思维模式之一:把买书当成做试验

在进入这个思维模式之前,先来看一张图:

没错,这个就是我书架的一角。目前这个比我还高的书架上已经堆满了书。但我真正全部从头到尾,完完整整看完的恐怕就只有那几本小说。剩下的非虚构类书籍,有的看了大部分,更多的只看了小半部分,还有的只翻了几页。

不知道是否有人会像我一样,看着书架上这些用真金白银买来的书,却没有书尽其用,完整地看完,心理顿生愧疚。暗自许诺下次再买书一定要看准再买,不要再浪费了。

可是,在迈克尔的文章中,作者却提出说即使买来的书,没有时间看完甚至没时间看都没有关系,相反,只要拥有这些书就是非常有裨益的。

迈克尔的朋友爱默生·斯帕茨是一个连续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他读过的书以千记。关于买书,爱默生的一个很好的见解就是把买书当成做试验。如果你给这个买书试验做一个损益表,损失的无非就是几十块钱加上一点时间。但在收益方面,一本好书却有可能深刻改变你的生活。没有比这更划算的投资了!

之所以把买书比作做试验,是因为科学试验做得越多,就越可能发现改变世界的突破性科技。那些最卓越的科学家和成功的企业都是毫不吝啬在试验上投入的成本。买书也是一样,最成功的那群人在知识方面的投入也从不吝啬,会不断地购买他觉得对自己有益的书。

作者迈克尔自己的经验就是,通过精心挑选购买了10本书,这10本书里面可能只有1本让我颇受启发,但即使如此,这也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一个优秀的实验员要接近突破性成果就要学会接受实验带来的损失,同理,在每次买书时,你也应该记住自己都在向找到改变生活的那本书又进了一步。

正因为如此,如果下次再要买书,完全不用剁手,因为你正在进行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

高效能读书的思维模式之二:碎片阅读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极速膨胀的社会。一本书出版后,会衍生出的各种碎片信息。比如作者采访,书评,引用,还有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经常也会公开出来。虽然这些被称为碎片信息,但它们可以说和书具有同样的价值。原因如下:

  • 首先它们是免费的。这些免费的碎片信息可以让你在买一本书前最大化地了解书的内容。充分利用这些碎片信息,你每一次买书的“试验”就有更大的成功率。

  • 其次,它们的形式多样。一本书的碎片信息包括文本、音频,视频,这些形式可以让书的吸收更好地融入到你的生活中,比如你上下班的时候或者等待排队的时候。

  • 最后这些碎片信息有着非常高的信噪比。换句话说,就是这些碎片信息以精简的形式去除了各种赘言,让你直达核心思想。

如果充分利用碎片信息的资源来学习一本非虚构类的书,那我们会比逐页翻阅全书来得更加有效和快捷。

当然,碎片阅读并不是说随意去抓取各种信息,它也要讲究方法:

  1. 通过搜索引擎找出这本书的摘要。几乎所有的书,你都可以找到好几种摘要,这些摘要其实就包含了书中最有价值的信息(二八定律:20%的内容创造了80%的价值)。

  2. 收看媒体对作者的采访。往往在一次采访中,记者或者主持人都能代替你提出最犀利的问题,从而挖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3. 观看作者的演讲。包括但不局限于TED,Googe,或者大学演讲。因为每次演讲,作者都会拣他最好的想法和书中最打动人的故事来讲。

  4. 在亚马逊或者其他购书网站上了解关于这本书的1星,2星,3星,4星和5星的评论。这些评论让我们快速的了解各类人群对此书的评价,从而判断此书是否适合自己。

  5. 阅读书的第一和最后一章。每本书的首尾两章经常包含了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此外,每章的首末两段也是整章中的概括。这些章节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各种读书APP就能看到。

高效能读书的思维模式之三:把未读的书当成自己无知的提醒

在求知上的谦逊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好处,但它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让我们更加清楚我们的无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勤勉,并且和他人和谐相处。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往往表现得比实际知道的多得多,仿佛自己无所不知,而不是像一个虚心的初学者那样。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经常想的是我们知道什么,而不是不知道什么。

当然,我们也清楚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但是我们经常却视而不见。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经常看看那个满满当当的书架,用那些没有读过的书来控制我膨胀的内心。

畅销书作家和成功投资者,纳斯姆·泰勒勃在他的著作《黑天鹅》里面如此描述。

不要把私人图书馆当成一个自我标榜的附属品,要把它当成一个检索工具。那些没读过的书比读过的书有价值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知识会不断增加,但未读的书籍也会增加,它们会一直盯紧你,让你不敢懈怠。

高效能读书的思维模式之四:读更好的书而不是好书

在知识工程podcast的一集节目中,支付应用Stripe联合创始人,亿万富翁帕崔克·柯里森,介绍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每一刻,你都应该用在你所知道的世界上这个领域里最好的书籍上,但是一旦你发现其他更有趣或者更重要的书,你觉得要先抛开当前的这本书。这是让读书获得最大受益的最佳算法,任何其他算法只会削弱你的收益。

在学校,我们已经被灌输读一本要从一而终,研究透彻,包括作者的中心思想,各章节主旨等等。当这一思维要求我们背道而驰:不要执着于从头到尾,逐页的读完你手头的书,要允许自己放下当前的这本书,去更好的书上汲取营养。——当然前提是必须确保你新拿起的书比手头上的书更能让你获益。而这一点,又回到了第一个思维,如何提高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自己的成功率。

生命如此短暂,而好书又太多,但同时我们也要小心:不要因为一本取了各哗众取宠的名字的书,而轻易把手头这本书给抛开了。

高效能读书的思维模式之五:纸质书的存在可以激发你更多的灵感

作者迈克尔的导师兼生意伙伴Eben Pagan喜欢把书架看成是各种智慧的播放清单:

你书架上最重要的书就是那本你还没读过的书。那本可能改变你一生的书,你可能还没到读它的最佳时机。可能一年后,10年后,一个机缘巧合,你就从书架上拿起来,读到它。

前面的那个亿万富翁帕崔克·柯里森也说过同样的话:

另一件我认为同样重要的事就是闲置书籍。当某人给我推荐一本书时,我经常会买来...然后闲置它。所以在我的厨房,卧室,到处都是书。

经常会令我惊讶的是,其他人同时也会推荐这本书或者书中的一些观点,那正好这本书就在你身边,我就会想起来,那我真该看看这本了!

又或者是其他地方引用了这本书,比如你读了一篇文章引用这本书的观点,你也会有拿起这本书的欲望。

所以,我还喜欢纸质书的部分原因是,它们呆在你周边就有点像在你的想象空间里开辟了一小块疆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激发你的灵感。

高效能读书的思维模式之六:像读杂志来一样读书

像读杂志一样读书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你想,当我们拿起一本杂志的时候,就算没有一页不拉的从头读到尾,我们也根本不会因为漏掉那块内容而愧疚。相反的,我们只是快速找到自己敢兴趣的或者和自己最相关的那部分,然后慢慢地品读。这个思维模式的强大之处在于:

  • 像读杂志一样读书,我们会去找那些最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跳过那些暂时和我们无关或者不感兴趣得内容。

  • 像读杂志一样读书,我们就会在收获最多的地方减缓阅读的速度,充分消化这部分知识。

  • 最后它让你没有心理压力,你不必一定要把一本书完完整整地读完。所以阅读也变得轻松,更加容易让你坚持下去。

写在最后: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读完多少本书

之前提到说未读的书和读过书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号召大家去买一堆书囤积在家里。高效能人士和只是简单囤积书籍的人,从表面上看,这两类人的家里都堆满了书,但其实这两类人有着本质的不同:

  • 高效能的读书者都有持续学习的习惯。迈克尔推荐的一条“五小时法则”:像世界上杰出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一样,坚持每天花一个小时阅读。

  • 高效能的读书者会学习如何学习。换句话说,他们会研究怎样投入阅读的时间产出最大化。

  • 高效能的读书者在找到他所需要的思想和知识后就会立即付诸行动。他们深知理论知识的价值来自它的应用。

如果你也能遵从这三个原则,那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读不完书架上的书而深怀负罪感;而且当你拿起一本书来的时候,你也没有必要一定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读完。

最后请记住:肤浅的阅读者只是以读完多少本书评判自己的阅读成效,但高效能的阅读者却是通过阅读之后的产出来评判自己的阅读成效。


关于作者:曾经的码农,现在的外企技术咨询顾问。游历过三大洲,国内外二十多个城市。成功给国内各大IT公司做过技术咨询,包括华为,阿里,OPPO,中兴等,也包括澳大利亚,香港等数家IT,金融公司。如对各IT公司工作或者转行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期待我们可以成为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