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又迎来了一个小长假,不要猫在家里,出门转转,不愿远行没关系,就在北京城里溜达溜达。小编我呢准备走街串巷,寻一寻胡同名儿的秘密。 有一种说法:相传“胡同”起源于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时,称之为“gudum”,意为水源。 ↓ ↓ ↓ 涨姿势时间: # 胡同名都有那些叫法儿?# “在旧城内宽度小于20米的都叫胡同吗?NO,NO,NO!只有不到60%叫XX胡同,还有的胡同会叫做: XX街、XX巷、XX里、XX夹道、XX条、XX路、XX院、XX沿或者其他名称。 统计对象: 二环内老城的胡同 我们来看看这些叫法儿其中不为人知的渊源~ 1--胡同 北京老城里,命名为XX胡同的叫法最多,占总体胡同数量的58.45%。 小编最近在看电视剧《芝麻胡同》,翻阅资料发现确有胡同名为芝麻胡同的~~ * 芝麻胡同 * 它东起北京邮政通信枢纽西墙, 西至北鲜鱼巷。 明称“罗纸马胡同”,清光绪始称芝麻胡同,“芝麻”当为“纸马”谐音。 2--街 1--胡同 街,四通之道也。 叫做XX街的胡同,通常道路两旁是买卖铺,一般宽24步以上。 《析津志》载,元大都街道宽度规定大街宽24步(36.94米) 其中斜街有9条。 * 杨梅竹斜街 * 它东起煤市街, 西至桐梓胡同。 明代称斜街,相传曾有姓杨的媒婆住在这里,故名杨媒婆斜街,清代雅化为杨梅竹斜街。 站在北京胡同鄙视链顶端的杨梅竹斜街。古有各式书局,文化气息浓郁。今天这里是文艺青年的High Court。 3--巷 叫做XX巷的胡同,小编查到有资料讲: 元明时期,坊与坊之间有防火墙,墙与墙的通道称巷,宽12步。 * 南锣鼓巷 * 它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明代称锣锅巷,清代称南锣鼓巷。 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 南锣古巷,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4--里 XX里这种胡同的叫法,据说是里坊制产物。 里的四周筑有高墙,里内排列居民住宅,四面设门,门临大道。 现存“里”胡同多为矩形某边,呈“几”、“⊥”、“﹁”形状,多数一端通大街。 * 义达里 * 它主体东西走向, 西起西四南大街, 东不通行。 “义达里”名字的由来,由“一打”谐音雅化而成。因巷子内有12栋小楼,故称“一打”。 清代为定亲王府地界,1911 年后王府失修逐渐荒废。后府址改民建房,形成七条小巷,并分别得名义达里、乐群巷、贤孝里、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1965年将七巷合并统称义达里。 5--夹道 称为XX夹道这种胡同, 一般是王府、寺庙间的窄小通道。 * 白塔寺东、西夹道 * 6--条 明朝,街道、胡同数量显著增加,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些地名,街道名称“序列化”。 将同一区域并列挨着的胡同按顺序排列,起名叫做“某条”,“一条”通常为“头条”。 7--路 老北京叫“XX路”的胡同名很少。多为后期西方借用过来。 * 留学路 * 它北起珠市口西大街, 南至永安路。 旧称牛血路,据说就是因为宰牛太多血流成河而得名。民国时期因为这个地名过于血腥,才谐音改为留学路,其实和出国留学没有关系。 8--院 * 金家大院 * 它长185米,均宽3米。 南北走向, 南起大帽胡同, 北至金丝胡同。 因胡同内有一金姓大户人家,清代始称金家大院,沿用至今。 9--沿(yan)儿 根据小编在地图数据的分析及文献的查证,称作XX沿的胡同,一边是顺着(江河、道路或物体的边),多为水源沿路。 ↓ 胡同分类都特别有趣,细细数来,每一个胡同名字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有着无法替代的时代印记,生动地再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