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作者, 执着于了解人们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年轻的时候, 发生了一件改变她一生的事情。 她将学生带进测试间, 先让他们完成一道简单的测试, 接下来完成难度很高的测试。 她发现, 有的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测试时, 会兴奋,开心,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我爱这个挑战。” “我就想做这种信息量大的测验。” 竟然会有人热爱失败, 这是卡罗尔·德韦克从来都没想到的事情。 人不是应该避免失败以显得自己聪明吗? 她想搞清楚, 是什么让这些孩子无惧挑战,不怕失败? 一天,她和她的博士生在讨论: 为什么有的孩子执着于证明自己, 有的孩子却不关心这点,只是热衷于学习。 突然间他们意识到, 这可能是源于对能力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认为, 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 一种理解认为, 能力是可变的,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 这像是给卡罗尔·德韦克的思维开了一道光, 让她意识到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英文是mindset,可能翻译成心智模式或者心理图式更好?) 多年后, 卡罗尔·德韦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书, 这就是《终身成长》。 提炼了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2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 他们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能力是天生的。努力不能改变什么。 他们关心的是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将没做好视为对自己的否定, 因此,他们避免遭受挑战,遇到阻碍时,要么放弃,要么开启自我欺骗。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他们认为智力是可以变化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努力让人熟能生巧。 他们关心的是自己能否提高,将没做好视为进步的机会。 因此,他们迎接挑战,遇到阻碍时,迎难而上。 不管是哪个层面的人, 都会有人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 也会有人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并不因为地位高低、能力大小、年龄长幼而有所差别。 甚至有的人,对自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但对待别人的时候,又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比如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评价。 当然,也有相反的状况。 当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 他们所期待孩子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而很可能他们自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从来也不愿意做出努力提升自己。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 有才能也会变得没才能。 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伤仲永只能是我们的叹息。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则可以不断变得强大。 迈克尔·乔丹, 高中时被校队淘汰, 现在被称为“篮球之神”。 据作者说,他可能是整个体育史上最努力的。 能力强、职位高的人, 一旦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 就会固步自封、不容置疑,从而掉落。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 则可能不断突破,创新进取。 一个人所采取的思维模式, 会对他(她)个人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进入不同的思维模式,就像是进入不同的世界, 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就拥有不同的人生。 3 毫无疑问, 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更为有利。 但是, 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性思维模式, 并不是绝然分开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两种思维模式的结合体, 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要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就需要对时不时冒出来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进行打压, 遇到问题的时候,用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替代。 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一个四步骤的养成方法: 接受、观察、命名、教育。 接受, 承认自己拥有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这个事实。 观察, 明确什么情况激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命名, 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取一个人格化的名字。 教育,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导致了固定型思维的出现, 也给它取了一个人格化的名字, 当固定型思维出现的时候, 你可以跟它对话, 邀请它和你一起,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这里, 最难的是你要始终处于一种觉察状态, 当自我怀疑、害怕失败、恐惧丢脸的时候, 能意识到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控制了自己。 当你觉察到了, 你就可以掌握主动权, 让成长型思维的自己上场。 4 一个人做某件事的时候, 可能因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会努力从中学习到新的东西, 会不惧挑战把它做好, 但是,这里还有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 他(她)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呢? 仅仅会因为可以学到东西他就去干吗? 这是动机问题,或者说欲望问题。 如果觉得欲望这个词低级,换个高档的词叫使命。 重新带领中国女排获得奥运冠军的陈忠和说, 我选队员,会选那种具有“我要”精神的, 她自己不要,我不会选。 柳传志说, 要允许有人希望过安稳的生活, 对于他们,只要求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 但是,企业还是要交到那些想要做点事业的人手里。 欲望有多强烈, 决定了一个人行动会有多迅速、坚决, 决定了他(她)愿意投入多少资源、时间和精力。 当欲望足够强, 你不会想它会不会成功, 你只想把它做成功。 需要什么资源,就去准备什么资源, 如果不具备,就去寻找、整合。 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你会寻找各种方法,目的就是要把事情做成。 这就是为什么说, 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世界不让路, 你也会想办法趟出一条路来。 欲望不是说出来的, 不是说我对某个东西有多渴望就有多强的欲望。 欲望是做出来的。 没有行动证明的欲望, 只能说是梦想或者幻想。 你说你非常希望减肥 结果,碰到好吃的停不下嘴,甚至还到处搜罗好吃的。 同时,要你去锻炼一下,简直比要你放下手机还难。 这肯定不能说减肥的欲望强烈。 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 你所采取的行动, 一定是在你的价值排序中最高的, 或者是机会成本第二高的。 你做了什么,才能证明你对它的欲望强烈。 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行, 听和观不是并列的,而是递进的, 一个人怎么说,不重要,要看他怎么做。 你想说什么可以尽管说,但接下来请开始你的表演。 我们都看着。 行动之所指,欲望之所在。 5 欲望足够强, 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它。 这时候,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钻营。 没错,是钻营。 钻营, 钻,钻研, 整合各种信息, 分析各种情况, 找出潜在的机会。 营,经营, 投入各种资源, 想尽各种办法, 实现既定的目标。 钻营,钻营, 钻研经营。 马云当年做阿里巴巴的时候, 跑到北京不成, 又回到杭州, 借势金庸在杭州办西湖论剑, 打出全国性名气。 这是钻营。 我老家在形容一个人很有研究精神的时候, 会说这个人很“钻”, 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理解得很透彻, 会说他“钻得很深”。 想来,是从钻研来的吧。 让我们钻营吧。 |
|
来自: 勇z72grl99fu6m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