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重大的六个历史谜团,足以改写中国历史,可惜至今未解!

 fxiaog 2019-08-30

良渚文化遗址,目前各地共发现135处,中心地带是余杭的瓶窑、安溪、良渚三镇——33.8平方公里范围内,密布50多处遗址。

在古城发现后,你会发现,有了这一圈城墙,这些遗址在布局上,有了可徇的规律——王、高级贵族、贵族、平民,是以古城为核心,大致由近而远,按等级有序居住的。

大家口头常挂这句老话——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这其实是缺乏学术根据的,就是本世纪初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虽然证明夏王朝的始年约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但争议很大,即便夏代说成立,也仅为距今4100年左右时间。

那还有900年去哪里找呢?目前学术界较集中的观点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之一,被称为“文明曙光”,距今有5000多年,前两年被国际主流学界认定为:文明遗址,由此确定中华文明的确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上古时期尧舜禹时代,尧帝、舜帝、禹帝,都是黄帝的后代,都是远房亲戚。

他们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也就是黄河与太行山、吕梁山之间的区域。

丹朱在南方被供奉为帝,率三苗之兵伐舜,不过,丹朱吃了败仗,逃回南方。

后来双方达成和解,丹朱称帝三年让出帝位,他在南方的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对于大禹治水的事迹,连司马迁都深信不疑。

那么,这个远古传说,是怎么产生的呢?当代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认为,当时以泥土筑堤防水则有可能。所谓治水,也就是如此而已。

而在近代西方一些学者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西方学者夏德著《太古书》,就旗帜鲜明的否定有大禹治水的事实。

他认为,开挖长江黄河的工程量,比万里长城的工程量还要大四至五倍,因此,《尚书》、《史记》所记载的大禹治水根本不可能!

而且,从现在考古的资料来看,大规模治水的遗迹也未发现,便是一个明证。

目前,最早记载大禹治水的文物是西周遂公盨(距离大禹有1000余年),上面刻有一些铭文,讲述了大禹治水,为天下立下大功,由此得到万民拥戴,进而建立了夏朝。

其实,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确实有些夸张之嫌,令人难以置信。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丁文江先生也认为大禹治水说不可信!

虽然如此,但是大禹在人们的心中,千百年以来他依然是一位功绩卓著,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

雅利安人摧毁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三个文明,拥有先进青铜武器。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世界三大游牧民族之一的雅利安人便气势汹汹地进入了印度次大陆,从此,古印度文明画上了句号,也灭了世界其他两大民族埃及和巴比伦。

在人高马大的雅利安人面前,讲文明的印度土著毫无招架之力,沦为最下等的贱民,直至今日。

其实,在雅利安人大规模在欧亚大陆迁徙的过程中,曾有一支进入了中国,这个大概很多朋友不知道把。

但是,进入中国的这支雅利安人可没有南亚的远房亲戚这么命好了。

在向东迁徙的过程中,属于古印欧人的雅利安人在中亚附近分开,一支向南进入南亚,一支继续向东,翻过帕米尔高原,最终到达了华夏文明的统治区域。

当时的中国,正值丁武中兴时期,商朝国力繁盛,四方诸夷顺服。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个关键人物了,这就是商王武丁的皇后妇好,她是中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政治家军事家,正是她率领数万华夏将士,全歼了蛮夷入侵者。

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妇好帅军西出,斩白首两万余”。迁徙来的雅利安人各个被吓得魂飞魄散,落荒而逃,从此再不敢东行。

这也自然地解释了西方人为什么怕玄鸟。(华夏民族的图腾就是玄鸟凤凰)

就印欧人所作所为来看,他们从不把其他民族当人看,不想融合共处,而是如何打压消灭,从印度土著的遭遇,两河流域,埃及古文明,大西洋黑奴三角贸易等等就可见一斑。

古语说的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大事,一是祭祀,告慰神灵祖先,再就是保卫边防,开疆拓土,消灭来犯之敌了。

殷墟考古发现,妇好抵御住了印欧人的入侵,为尚处幼年时期的华夏文敏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她是我们文敏的拯救者。

不过,一旦雅利安人真的东进打败中国,那么,后果可能就如同印度,出现种族隔离和种姓制度,所以,称之为中华民族最危急的一页,一点没有错。

五,胡亥继位之谜

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其他一些史料,都认为赵高李斯帮助胡亥阴谋夺权,夺取了本该公子扶苏的帝位。

但是,2009年,北京大学海外收购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记载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记载了秦始皇在去世到秦朝灭亡短短几年的历史。

因此,这批竹简叫《赵正书》,秦始皇又叫赵正。

书中记载的内容大部分与史记相似,但是,有几件事情与史记记载完全不相同,比如,史记中记载赵国被秦子婴所杀,而这部竹简中却记载赵高死在了章邯的手里。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胡亥继位之谜,让很多的历史学者看后说道:冤枉了赵高。

因此,胡亥继位究竟是阴谋产物,还是名正言顺,如今已经很难判断,至少在没有进一步考古证据之前是解不开了。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

所谓“突然暴毙”是因为赵匡胤的死,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并且史书并未记载赵匡胤因何病而死亡,他的死因成了一个迷。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桩著名的“悬案”。

其实,对于这些所谓的“悬案”,在各种史料中还是或多或少的有那么一些“蛛丝马迹”供后来的人们去研究和探讨,并且也会得出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猜想”。

成语“斧声烛影”就是关于赵匡胤之死的一个广泛流传的“猜想”,其实“斧声烛影”的背后还有一个成语叫“金匮之盟”。

这两个词语应该是很好地诠释了赵匡胤与其弟弟赵匡义之间“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背后的“暗流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