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清,1954年1月9日 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环境光学监测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 1975年刘文清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78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就读硕士研究生,同年前往意大利,在米兰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前往希腊,就读于克里特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攻读激光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希腊克里特研究中心欧共体激光开放研究室做访问学者;199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前往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做外国人研究员;1997年担任环境光学研究室主任;1998年4月进入千叶大学环境遥感监测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200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所长;2011年被聘任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受聘为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 刘文清主要从事过超短脉冲激光器、激光遥感、激光散射成像、新型环境监测仪器、有害痕量气体光学与光谱学监测技术、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制与研究工作 人物经历1975年9月,刘文清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就读于光学与激光专业 。 1978年11月,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 1987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就读硕士研究生,同年在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助下前往意大利,在米兰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至1989年3月)。 1989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研究室副主任(至1993年2月)。 1990年3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前往希腊,就读于克里特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攻读激光医学博士学位。 1993年3月,在希腊克里特研究中心欧共体激光开放研究室做访问学者(1995年10月)。 1995年9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克里特大学博士学位。 1996年12月,前往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做外国人研究员(至1997年4月)。 1997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研究室主任(至2000年4月)。 1998年4月,在日本文部省资助下,进入千叶大学环境遥感监测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2000年4月)。 1999年,领导的环境光学监测研究室得到20万元启动经费,研制二氧化硫的空气监测仪 。 2000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至2004年4月)。 2004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所长。 2011年9月,参与创建的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担任实验室主任。11月被聘任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 。 201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2016年10月21日,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17年9月16日,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刘文清受聘为院长 。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 刘文清成功将光谱学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开拓了中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发展了高灵敏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了系列先进环境监测设备,促进了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他主持开展了环境光学技术方法创新,建立了环境污染物的光谱特征数据库,研发了污染物光谱定量解析算法和工程化应用软件。利用发展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方法,研发了20多种常规污染物、污染源,VOCs,颗粒物,环境安全,水质污染在线监测技术设备,为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环境自动在线监测设备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发挥了带动作用。通过系统集成了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开展大气污染外场监测示范应用,弥补传统地面监测数据在监测手段和监测范围的不足,为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的形成、演变和输送过程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于长期的空气质量管理。地基平台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中国开展空基平台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刘文清在中国国内系统地开展了光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创新研究,创建了中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体系和研发平台,创新发展光学监测技术与方法,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成功研制出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高技术设备,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他作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为安徽省先进环境监测仪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支撑 。 科研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刘文清受聘过“十一五”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安徽省“115”产业创新“环境光学监测仪器研发”团队带头人 ,获得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委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