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青年:周秦古韵、强汉盛唐,兵马俑、大雁塔,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绿色方舟大秦岭,你对陕西的感知是怎么样的呢?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就这片土地本身来说,从北国风光到南国气派,从陕北到关中再到大秦岭,地理因素的差异,造就了这些不同。 从地缘经济看,陕西处于西北,而在我国陆域版图中,陕西处于国之中心,因地跨秦岭而兼具北方和南方,虽然南船北马在交通方式的变革中成为过去,南米北面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瓦解,但是其中的差异还能从其他方面看出一二。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大秦一统六国,随后强汉名播四方、盛唐万邦来朝,再之后就没有大一统王朝把这里作为大本营,这背后都有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变迁的影子。 那么,黄土高原、大秦岭是如何改变陕西的呢? 黄土高原与陕西 被框在乌鞘岭、太行山脉、秦岭山脉、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高原,因为被厚厚的黄土覆盖,有的区域厚度数十米,有的区域则达到200米及更厚,人称黄土高原。 上百万年中,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形成了持续抬升的台地、断裂下陷的谷地,陕西部分的黄土高原与之对应的就是陕北高原、渭河谷地(关中平原);风力与流水侵蚀让黄土地的地貌千姿百态,最明显的莫过于塬、墚、峁、沟与壑。 曾经的黄土高原是丛林密布、水草丰美的宜居之地,160万年前,早期人类出现在黄土地上;五千到七千万年前,人类足迹已经遍布于黄土高原,中华人文始祖在黄土高原上“创业”,农耕鼻祖后稷于漆水河畔教民耕种,仰韶文化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黍、稷、大麦、小麦可以在这里恣意生长,黄土高原成了我国农耕发源地之一、中华古文明的摇篮,它以其禀赋恩养了古文明;但从秦汉开始,多种原因让黄土高原的自然生态不复以往,宜居程度越来越低,使得关中地区在盛唐之后失去了作为大一统王朝京城的机会。 即便如此,黄土高原之下,也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陕西的能源基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化工基地,黄土高原让陕西成为我国煤矿和石油天然气富集的省份之一,黄土地下的矿产是延安、榆林经济实现翻身的基础。 此外,黄土高原也是陕西的果园,盛产苹果、香梨、柿子、大枣、杏子、桃子和核桃等等,陕西能成为我国温带水果大省之一,与黄土高原分不开。 黄土高原对陕西的改变,不仅在于它是关中的防御纵深,更在于它关系着关中的环境承载力和物资供给,如此,黄土高原关乎着陕西的兴衰。 大秦岭与陕西 秦岭是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水田和旱地、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800mm年降水量线,是与阿尔卑斯山、落基山被并称的“地球三姐妹”。 这座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名称源于古代秦人与秦帝国威望的山脉,纳入了岷山、米仓山、大巴山、武当山、伏牛山、桐柏山之后,被称为大秦岭,它以高峻的姿势,在地理上把陕西划分成了北方和南方。 如果从我国陆域版图上看,秦岭是我国的“中央山脉”,它有10亿年地质史,当扬子地块和华北地块碰撞、缝合在一起,意味着秦岭的雏形已经诞生,也意味着我国大陆基底完成统一。 大秦岭的深层意义就在于统一,只有横跨了大秦岭,才是真正一统的中华,反之只能是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秦国越过秦岭,灭巴蜀并经略巴蜀,奠定了统一天下的物质基础;在汉中避难的刘邦,越过秦岭,攻下陇西、略取关中,最终建立大汉王朝;西晋掌控秦岭而经略巴蜀,楼船下益州攻下东吴;隋代替北周,控制秦岭而经略巴蜀,灭了南陈而一统江山。 说地理,秦岭是我国地理标识;说植物,秦岭是温带植物的物种基因库,是中草药“天然药库”;说动物,有“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说人们最喜爱的水果,秦岭北麓有温带水果,南麓有亚热带水果。 大秦岭让陕西带有两面,一面豪迈、奔放,一面温婉、柔情;一面北国风光,一面南国气派;以秦岭为界,陕西的气候、河流、植被、土壤都存在差异,由此产生了人文、文化上的差异,对应不同的文化姿态,两面相融合,才组成一个完整的陕西。 大秦岭是我国绿色方舟,众生命的庇护所,出世之人的休养生息和隐居之处;大秦岭是陕西的“绿色之心”、自然生态的关键地带,它可以是我国的“中央公园”,也可以是陕西的“后花园”。 关中平原:天府1.0 在黄土高原与秦岭之间,是断裂下陷的渭河谷地,数万年中,疏松的黄土在渭河及支流的冲刷搬运下,堆积出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的关中平原(或关中盆地),由陕北黄土高原而来的泾和由秦岭而来的涝、沣、潏、滈、浐、灞,在关中平原汇入渭河,在西安地区形成了“八水绕长安”之势。 关中平原有肥沃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支撑了仰韶文化持续演进,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曙光在这里开启,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关中平原是天府之国1.0版本。 在动荡的统一前夕,关中平原不仅易守难攻,关中南北产出的物资也能支撑到战乱结束,因此周能灭商、秦国能在山东六国之中斡旋、西汉击败西楚、隋朝结束南北朝分立、唐朝再造大一统王朝。 西周在关中平原营建镐京,秦朝、西汉、隋朝、唐朝四个大一统王朝定都于关中平原的咸阳或长安;此外,王莽之新朝取代西汉后,也定都于关中,把长安改为常安;在关中平原定都十年及以上的地方政权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 西咸地区在中古时代屡屡被王朝及地方政权定为国都,根本在于关中平原之形胜,西有六盘山和陇山,再往西是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和中条山,函谷关与潼关是两重坚固的大门;南有秦岭和大巴山,难以上青天的险要地势构成了屏障;以北则是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是防御游牧族群的缓冲区。 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的不同,在于它封闭却不闭塞,由此可以在我国历史的中古时代左右着天下大势。 时至今日,关中平原仍是陕西人口最稠密、工农业最发达、资源最集中、优质高校汇集的地区,而且冠之以西北也成立。 高原山地夹两盆 陕西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占据了81%的陕西大地,高原山地之间,夹着第一代天府之国关中盆地、古代南北政权较量要地汉中-安康盆地,如果按自然地理细分之,则有陕北高原沙地、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陕南秦岭山地、汉中-安康盆地丘陵和大巴山地。 而在人文地理上,陕西由三部分组成:陕北、关中、陕南,主体位于陕北高原的是榆林、延安和铜川,主体位于关中的是西安、咸阳、宝鸡、渭南,主体位于陕南的是汉中、安康、商洛,陕北即黄土高原,陕南即秦巴山区,其中陕北与关中的趋同性要高一些。 秦岭拦截了大部分北上的暖湿气流,它们在南麓发源了数不清的溪流,汇聚成了陕西水量最大的汉江,滋养了汉中-安康盆地,孕育了强大王朝,“汉朝、汉族、汉字”有了源头。 秦岭南面的盆地丘陵区,物产丰富,阳春三月,当油菜花田一片金黄的时候,或往后的水稻田绿油油的时候,映衬着白墙灰瓦的民居,一幅南国气派的画卷。 秦岭北面,别样的气候和地貌,有不一样的光景,一场雪过后,黄土高原的北国风光画面就出现在眼前。 在这里,河水流经的地方,沉积出平坦的地带,耕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舞台,平坦开阔的塬也会成为耕地,或者放牧之处,而塬墚峁边缘,就是人们喜爱的窑洞,如果没有坡地,人们就会进入地下挖出窑洞,人称地坑院。 陕西之形胜,在于崤函之固、秦巴之险、陇山与黄土高原的防御纵深,更在于八百里秦川之关中平原、战略要地汉中盆地。 陕西的路途 在古代,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封闭而不闭塞,得益于它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交通要道四通八达,从秦直道、驰道、秦岭古道,到丝绸之路,陕西可以沟通四方,在交通越发快速便捷的现代,陕西显然已经是一方综合交通枢纽了,只不过,交通只是陕西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自然生态良好的时候,环境承载力强,物产不仅足以支撑京畿要地关中,也足以让关中势力天下争雄、一统江山,如周、如秦、如汉、如隋、如唐;而当自然生态不复以往之时,隋朝要营建东都洛阳,唐也要设置东都洛阳,背后是自然生态变迁,自然生态每况愈下,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物产已经不足以支撑京城的消耗了。 所以说,陕西的兴衰关键在于自然生态,当黄土高原丛林密布、水草丰美的时候,当八百里秦川没有沙尘飞扬的时候,拥有崤函之固、秦巴之险、防御纵深的陕西才成了那些王朝的京畿之地,渭水汤汤,见证了周人的东进、秦国的崛起、大汉的强势、唐朝开创盛世,同时也目睹了自然生态的变迁。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诉说着自然生态变迁的故事,迎来新生的它,也会记录下陕西的绿色之路;巍峨挺拔、绵延逶迤的秦岭,诉说着地质运动的故事、让人回味与警醒的故事,提醒着陕西坚持绿色之路的必要性。 重现陕西的高植被覆盖率光景,应该成为陕西的梦想,让黄土地尽可能披上绿装、让秦岭永葆生机、让关中生态向好,应该成为陕西永远坚持的路。 周秦古韵与汉唐雄风,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态之上,这片土地,曾经是“陆海”,曾经是“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只是人们过度索取而褪去美丽的衣裳,但只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观,并为之做出取舍、努力,它也可能恢复到最好时候。 可喜的是,陕西自然生态已经有了实质性好转,这离不开陕西人的努力与付出,关中平原园林化、陕北沙地草灌锁沙丘,陕北黄土高原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换草、生态恢复工程,大秦岭绿心工程,已实现了覆盖,可以期待,这片土地将再次披上绿衣裳。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