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纵向分割(列分割) 现象:通常,随着开发过程的推进,系统中主表的字段数会越来越多。但是一个表的字段个数,是受数据库规范和性能限制的。例如,SQL Server数据库中一个表最多可以包含1024个字段,而实际应用中一般不能超过246个字段,每行数据可以存储8060字节,另外,对于大数据表来说,列的数量直接影响存取速度。数据的存储结构对行的存取更加优化,而不是列的存取。下面,提出几种分割存储列的情形。 案例1: 对于一个博客系统,文章标题,作者,分类,创建时间等,是变化频率慢,查询次数多,而且最好有很好的实时性的数据,我们把它叫做冷数据。而博客的浏览量,回复数等,类似的统计信息,或者别的变化频率比较高的数据,我们把它叫做活跃数据。所以,在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分表,首先是纵向分表的处理。 2、横向分割(行分割) 现象:对于记录行数巨大的表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按分类进行行分割,让数据存储在多个表内。自然界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二八”定律,把它应用到数据上,就可以这样解释:在所有的数据中有20%的数据是可以满足我们80%的需求的。“ 根据这个原理,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 1) 按时间分类 表中存储了所有零件的信息,但是在80%的情况下,1号生产车间只会存取自己部门用到的零件。于是,我们可以按照部门编号,把表分成多个。 案例2:同上面的例子,博客系统。当博客的量达到很大时候,就应该采取横向分割来降低每个单表的压力,来提升性能。例如博客的冷数据表,假如分为100个表,当同时有100万个用户在浏览时,如果是单表的话,会进行100万次请求,而现在分表后,就可能是每个表进行1万个数据的请求(因为,不可能绝对的平均,只是假设),这样压力就降低了很多很多。 3、数据库实例分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