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这是第一次系统性地揭示了业绩变脸之谜,而不是动辄就归为财务造假。
正好,后天有家企业上发审会,我们认为,以这家为例,非常适合。这家公司叫豪尔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描述的主营业务是:发行人的主营业务为照明工程施工及与之相关的照明工程设计、研发、照明产品销售。
主营业务是照明工程施工,属于少数自己愿意将主营业务描述清楚的,而现在大部分的申请上市企业,描述的主营业务,需要放牛塘进行“翻译”后普通群众才能看懂。
现在申请上市还有个现象,就是利润早不爆发、晚不爆发,偏偏就在上市前一年爆发了。 前一年的利润太重要了,上市审核,主要看的就是这个利润,民间传言的“五千万”、“八千万”利润门槛,都是指的上市前一年。而且,股票发行阶段,确定发行价格,也是以上市前一年的利润为基准,所以,这个利润不仅决定了企业能不能上市,还决定了能募多少钱!对于投资者而言,判断这个利润的真实性很重要,企业能在这个利润基础上获得数十倍的杠杆收益,有造假的充足动力,况且现在造假成本又是如此的低!利润真实性重要,但可持续性更重要,因为真实并不代表可持续,比如通过商业贿赂获得业务实现业绩,在真实性方面并不违规,但持续性就很差了,上市后一言不合就会业绩变脸!后天上发审会的这家企业,也是在申报的最后一年业绩大爆发,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企业,到2015/2016年也才一两千万的利润,但到了申报的前一年(2017年),利润就有八千多万了,有必要进行重点关注。 

我们对照之前的文章《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之谜及对策》(以下简称“文章”)中总结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1、难以持续的贿赂。文章提出,企业在上市前通过贿赂获得商业机会,但贿赂终归是贿赂,而非源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注定难以持续,很容易造成上市后业绩变脸。
这是家工程企业。 工程企业贿赂甲方获得项目,这种现象普遍性有多大,我们不可能有准确数据,大家自己去判断。 不过相比那种每年都依赖一两家大客户的制造业,比如武汉凡谷和大富科技依赖华为。工程企业还好,靠一个项目很难把规模做大,且工程基本都是干一单完一单、打一枪换个地方,要不停找新项目。这家企业2005-2017年来自第一大客户的收入只有百分之十几,每年的第一大客户也不重叠,就体现出了这个特点。 我们认为,在资金高度紧缺的基建领域,工程企业只要有资金,又敢于承担法律风险,一般都不会缺项目。 但是这家企业收入从2015的2.4亿飙升至2017年的4.9亿,背后的真实背景依然值得投资者关注。2、面临不规范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文章提出,中国的民营企业,上市和不上市,规范性差别非常大,包括税收、社保、知识产权、开拓市场时的胆量等方面,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面临不规范企业的竞争,很有可能是悲剧结局。
工程类企业,这个现象就太明显了。
中国有多如牛毛的工程企业,从数量上看,绝不部分都是非上市民营企业。 就算是大型国有施工企业,挂靠现象也一直是政府打击的重点内容。在工程界,按照上市公司标准来规范的企业,和不规范的企业相比,按四川话来讲,就是“不摆了”。 从成本看,不规范的工程企业,税收成本、劳动用工成本、环保成本、安全成本等,只有上市工程企业才知道,同样标的金额的项目,别人做了能盈利,上市公司做了可能就是亏损。 除了成本,工程界还特别追求“灵活性”,抢项目、施工、用工、验收等各环节基本都是能“灵活”最好,而上市公司那一套制度,就是为了灭绝“灵活”而设置的,竞争起来相当吃力。 这家企业是民营企业,所在的照明工程领域,分散度非常高,有大大小小的非上市民企参与角逐,一旦上市,虽然有资金优势,但成本会比别人高,灵活性会比别人差,投资者要防范其收入不断扩大但利润并未增长甚至下滑的可能。3、行业周期性太强。文章提出,周期性太强的公司,往往会赶在行情最好的时候上市,由于上市过程需要两三年时间,而一个景气周期往往也就两三年时间,所以往往上市时就已接近周期拐点,上市后业绩下滑是很妥妥的事情。
这家公司的照明工程,主要由超高建筑工程和艺术景观构成,收入的具体构成如下:

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大城市流行建高层建筑、三四线城市流行建艺术景观,甚至形成了相互攀比之风。
这种现象未来能否持续,我们也判断不了,投资者自己去思考吧。
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分析的内容。
工程企业的成本,像劳务成本、分包成本、材料成本等,也许只有企业自己和上帝才知道。如果企业为了虚增利润,老板在账外承担部分成本,估计只有极高深的工程专家才能看出痕迹,比如通过撬开柱子去推算用了多少钢筋,而会计师那套查询采购记录、资金记录等佐证方法,查出的概率非常渺茫。 工程企业的收入,调节起来,也是跟藏私房钱一样简单。 确认工程收入,可不是要等到工程干完竣工决算后再确认收入,也不是甲方确认一段就确认收入一段,而是干一点就可确认一点,这在会计上的专业名词叫“完工百分比法”。至于这个完工比例究竟是多少,有时只有会计才知道,工程人员则并不清楚,因为可以按照“已经发生的成本”占“预计总成本”的比重来计算完工进度,分子分母都是由会计掌握,且都很好操纵,前面说了,“已经发生的成本”多统计点、少统计点,第三方很难核实,而“预计总成本”就更不屑说了,查实的事情你都可能拿别人没办法,更别提预计的事情了。
大部分上市工程企业都是按这个方法计算的完工进度,这家企业也是。下图看第一句话就行了,后面关于工程企业收入成本会计处理方法,99.9%的注册会计师都没彻底搞明白。 
不明白没关系,知道结论就行:工程企业隐藏成本,提前确认收入,延后确认收入,延后确认成本,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他也是做工程的,在某工程开标前的一天,有家拟上市工程企业的老板找到他,说我的企业在申请上市,急需项目,赚不赚钱无所谓,哪怕不赚钱也要拿下项目,还会给我朋友一笔好处费。 一两年后,这家企业果然上市了,上市前也有大几千万利润。可上市一两年后,就爆巨额亏损了,原因是补记了以前年度的工程成本,并冲减了部分收入。再过一年,这个老板卖壳了。或许,在工程企业看来,只要有收入、就能有利润,这是他们不计代价要拿项目的原因,没有收入,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利润的。 2015-2017年,收入分别为2.4亿、2.8亿和4.9亿,利润分别为0.22亿、0.16亿(扣除股份支付特殊事项后也只有0.3亿左右)和0.82亿,2017年实现了业绩爆发。值得关注的是,同期末,应收账款净值分别为1.4亿、2.1亿和2.8亿,2017年的2.8亿应收款中前五家都是国有企业,但占比只有41%,剩下59%的应收款客户没看到,而且对国企的应收款也不一定能按期收回。前面说过,在目前的资金面局势下,只有愿意垫支,工程是不难找的。当然,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完工百分比的合理性、成本是否都入账以及都及时入账。选择工程领域的投资标的,优选国有企业,因为国企的造假动机要弱很多,但这家是民营企业。想仰仗审计机构,可它是连虚增299亿货币资金都没发现的广东正中珠江!为更清晰地定位公众号功能,服务好不同类别的粉丝,放牛塘拟在近期将现有公众号拆分为三个公众号。1.放牛塘,每周至少发布1篇论述投资理念、1篇分析申请上市企业、1篇分析上市公司的文章,发现潜在价值,揭示重大风险,愿你只沾牛气、不踩牛屎。 2.毕风塘,完毕的“毕”,风险的“风”,愿景是终结投资风险,定位于证券之外的金融财经领域,如宏观经济、房产市场等。 3.放牛堂,学堂的“堂”,定位为职业、生涯规划,将投资中的行业研究成果用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