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馆出借《祭侄文稿》这一消息忽然刷爆了朋友圈,一时间掀起了一股颜真卿热。 一位微博博主这样说——“艺术很难分名次。尤其是所谓的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这三幅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典范,都是见生死、见天地的神作。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当初讲出这个“天下第二”时,也肯定非常为难。 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草稿,都显得潦草。不一样的是,王羲之再潦草,他的字依然俊秀,普通人只要会写字,眼不瞎,就知道《兰亭集序》写的好。 但是另两件,尤其是《祭侄文稿》,其实一点都不漂亮,它的涂抹修改最多,字型最潦草,有些地方甚至写到笔锋里墨已经干了,是硬生生的干蹭出的字迹。” 《兰亭序》与《祭侄文稿》 细观《祭侄文稿》犹可感受到颜真卿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首句,按祭文体例,记祭悼的时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时作者情绪尚属平稳,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情态肃穆。接下来是对季明的赞语:“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 此处全用规范的行书,一字一顿,赞誉之情,缺憾之感,融于毫末。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愤。 “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坠石,使人感到如当空霹雳,轰脑塞胸;其余诸字如飞沙走石,那种失却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补人何以堪之无奈,溢于言表。再至“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八字,更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大痛大愤之情喷涌而出。 至18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19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涡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结尾处之“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则直如长江之水,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观古人之书,每想见其挥运之时。”面对此稿,谁都会为那苍劲的线条,雄浑的气势和天真烂漫的形式所吸引,让人观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祭侄文稿》无愧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最具有抒情意识且成为惊天地泣鬼神“天下行书第二”的杰出作品。 颜真卿代表作《颜勤礼碑》 那为什么《祭侄文稿》称得上“天下第二”?为什么它被涂成这个样子?颜真卿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凭什么被后世称作“神”? 这一切都得从那一年的唐朝说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书法到了盛唐时代,终于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的杰出代表——颜真卿。颜真卿是张旭的徒弟,可性格一点也不像张旭。他身上没有半点儿张旭的癫狂。这可能与他少年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颜真卿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由妈妈带大。单亲家庭的孩子通常懂事较早,颜真卿少时便发奋读书,志向远大。史书上说他爱写文章,尤其爱书法。通常,伟大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位非凡的母亲,颜母就是一例。 她很有远见,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把颜真卿送到长安特别出名的学校福山寺。注意了那时候的“寺”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佛教寺庙,而是官方机构。唐朝最高检察院名字就叫“大理寺”。 大理寺是唐朝最高司法机构 有了母亲的苦心和自己的努力,颜真卿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按照常理,他的政治前途是一片光明。 然而年轻时候的颜真卿并不是现代小说中那样,主角光环,青云直上。他刚到京城的时候,只是基层的小判官。但官小又如何?他做得是有滋有味,上级安排了几天的工作,他一上午就全处理完,剩下的时间也不闲着,没事就四处转转。 他的工作作风就是——是我的活我干,不是我的,只要能干的我都干。这么一头老黄牛自然被上级看在眼里,宰相杨国忠就很看好这个年轻人,把他提拔为御史。 颜真卿书法,赞为“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在唐朝,御史的职责就是挑刺儿,挑领导和政策的漏洞,这可是得罪人的营生,很多做这官儿的人就是整天喝喝茶、聊聊天,混个日子,颜真卿倒好,天天提意见,xx工作不认真啊,xx贪污受贿了,皇帝大员告了个遍,连提拔他的上司杨国忠都在他的小本本上。 得,你这么能折腾,去地方看看花花世界吧!颜真卿被宰相杨国忠外调到平原做太守。 这一去,一个名动天下的颜真卿出现在世人面前。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唯有平原城防守严密,顽强坚守。 颜真卿早就看出了安禄山造反的迹象。他便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表面上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以此麻痹安禄山。安禄山果真上当,认为他是个书生,放松了警惕。 战乱爆发后,颜真卿增招士兵一万,亲自挑选武将。他犒劳士兵,慷慨陈词,泪水直流。一时全军振奋,就连附近各郡守都率军归附于他,由他统一领导。在颜真卿的努力下,安禄山的一部兵力一直被牵制在河北一带。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史之乱后,颜真卿开始受到重用,曾一度做到最高检察长,走进大唐权利中枢。 然而,这一场战乱却让颜家几乎灭门。在常山守城的颜杲卿(即颜真卿堂兄)父子兵败被俘,押到洛阳,被安禄山肢解而死,一家30余口被杀。两年后,颜杲卿父子留下的一点点遗骸才被找到安葬。 死去的人或许便随风消散,活着的人还在默默忍受苦痛。快五十岁的颜真卿,面对着自己亲侄子被活生生肢解下仅有剩的头骨和他堂兄只剩一只脚的骨骸,强压愤怒和悲痛写下祭文,他回忆侄子的好,写到“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时,情绪已经汹涌难抑,往下写到“贼臣不救”往后,仿佛可以看到一张老泪纵横的面孔,悲愤欲绝、颤抖不止。终于写到最后“呜呼哀哉”的时候,字形早已失去控制,写字的人几乎要哭断了气了。 安史之乱使得原本的世界中心长安化为废墟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余个涂抹过,作书之时,早已被满心痛苦所淹没的颜真卿,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 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就是用伟大的人格,在最慷慨澎湃的情绪下,把毕生绝伦的技巧融入血泪,在一气之间凝成的一纸墨迹。 书法是最能表现一个人所有特质的心电图,这才是中国艺术最高贵绝伦之处。 我们常评价古代的贤人的标准,文可安邦武可定国。颜真卿当如是,真英雄也。如果说,学王羲之是学美,学颜真卿就是学做人。这可能便是颜书最重要的价值——书品即人品。 图片部分源于网络,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听说转发文章 会带来好运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