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早期骑兵的演变:不同的敌人改变作战方式

 三叔收藏 2019-08-31

西汉王朝很早就洞察了匈奴人的季节作息规律,从汉文帝开始,就采取了在北境秋冬时分进行临时性的集结(“屯”的由来)来对抗匈奴人的掠夺,但是这种被动性防御效果有限,拥有高度机动能力的匈奴骑兵随时可以选择是否和汉军的战车与弓弩正面交战,再次验证了军事上颠覆不破的真理,只有建立一直机动防御力量,才能保证边疆的安宁。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一支和匈奴骑兵媲美的骑兵呢? 

在颠簸的马背上用弓箭进行准确的射击需要极高的技巧,草原民族出众的骑射能力是因为这项技能已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相比之下,以农业为基础的汉民族却很少有人能达到这项标准(当时汉军中的少量骑射部队不是雇佣的胡人,就是世代生活在北郡的汉人,比如飞将军李广),这就成为了组建一直优秀的骑兵队伍的重要障碍。 

在汉武帝早期,汉朝骑兵和匈奴骑兵作战的记录惨不忍睹,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令斯将军各率万骑出击匈奴,结果公孙敖损失骑兵7000人,李广全军覆没,飞将被俘,数万骑兵损失近半,可见当时汉军骑兵根本无法对抗匈奴兵。 

在和匈奴的不断摸索中,一个马奴出身名叫卫青的人迅速的摸索出了新的骑兵战术。卫青是个私生子,在平阳公主(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家中当马奴的时候,因姐姐卫子夫被武帝刘彻看中而步入仕途,并且作为年轻武帝的心腹开始平步青云。司马迁因为卫青外戚的身份而颇有微词,但是正是这位出身低贱的传奇人物,对汉朝骑兵对骑兵的战法产生了重大改变。 

卫青所提出的骑兵战术,简单来说就是不与匈奴人进行骑射对抗(水平实在相差太多),而是把中原政权惯用的战车冲锋战术移植了过来,以肉搏抵消匈奴骑兵对汉骑兵的骑射优势。同时,为了使冲击战术能够成功,汉军的根本战术在于以奇袭方式包围匈奴骑兵,逼迫敌人进入近距离作战。 

在之后的十余次对匈奴大规模出击中,几乎每一场大胜中都可以见到“短兵”,“斩”,“分挐“,“相牵”,“陷阵”等字样,可见汉军的主要战术已经改成短兵相接,甚至很多时候会从马上打到马下。 

之前的一篇也论述过,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冲击骑兵的伤亡率非常高,所以铁的纪律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就代替了个人的天赋和技艺,成为了汉军骑兵选拔最重要的因素。 

有意思的是,卫青和他的侄子霍去病两人都是以外戚入仕,军事经验和素养远远不如当时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但正是因为没有传统的包袱,卫青才能根据汉军现实的情况制定出何理的策略,实现军事上的革新。对比之下,飞将军李广就坚守他骑射的准则,反对对骑兵进行军事约束,最终只能在胜负各半的人生中自杀,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成语。 

但是卫青时代的骑兵改革,主要针对的敌人是生长在马背上的匈奴人,随着匈奴帝国的衰落,中原王朝的主要敌人又变成了以步兵为主的其他汉人。 

卫青的冲击骑兵并没有克服以前骑兵冲击的缺点,比如长戟刺入敌人身体时的反作用力很容易让武器脱手,甚至让骑手从马上掉下来,比如冲骑兵一旦冲入步兵方阵就会失去动力,比如为了机动力骑兵和马都没有穿着重甲等等。这些缺点在对手也是骑兵的时候被无限缩小了(因为对方也在高速移动中,而且并没有穿着重甲),但是在面对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的时候,这些缺点就是致命的(想想一下冲骑兵高速冲向立着大盾伸出长戟的步兵方阵。。。) 

在之后的数百年中,冲骑兵的目标依然是其他骑兵,但是无数将领都在摸索着克服步兵的办法,终于随着技术和战术的不断进步,在南北朝时期,骑兵已经成为了野战当仁不让的主力兵种,自此之后一直到工业革命,成编制的骑兵一旦出现在战场就让对面的敌人不寒而栗。 

这几项最重要的革新就是马铠、长毛、马鞍和马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