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明悟好学 2019-08-31

 涵江白塘镇洋尾村是我市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最早形成于唐代。因为位于北洋平原近海处所以称之"洋尾"。村依白塘湖,祠宫庙牌坊交错成趣,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富有江南水乡情调。村中多见明清古建,融合宋元明清各朝文化元素,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徜徉其中,令人回味。洋尾村主要文物有一副族谱,二块牌额,二块诰敕,三个,祠堂,石碑,古民居。

一谱详尽李家史

洋尾村李姓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个儿子江王李元祥后代,武则天时受迫害躲入福建。宋咸平二年(999)李氏一支迁居白塘洋尾,传40多代,成为望族。

南宋初,李富捐家财募义兵三千北上抗金,屡立战功,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世称"李制干",与李纲岳飞友,不屑秦桧之流愤而辞官。回乡后一心桑梓公益。修筑海堤,围垦造田,开发家乡。在境内建桥34座。捐巨款修兴化郡学,建书院多座,聚众讲学。名士王进之,龚遂良,林观,刘孔珍,黄刍具出其门下。着书立说,传有《春秋注解》和《澹轩集》。莆田人称“乐善之士”必推“李制干”为第一人。明代邑人刑部尚书彭韶赞之“千载殊绝”,与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四人并论。明兴化知府岳在城内小西湖畔建“五贤祠”祀之,号“统领聖候

洋尾李氏诗礼传家,人才辈出。宋代进士12人,职官49人;明代进士10人,举人14人,职官39人;清代进士7人,职官34人。有名者宋李振(出使高丽副使),李廷耀(广东惠州佥判);明李元镇(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廷梧(大理寺左寺丞);清李殿臣(海坛总兵),李光文(乾隆年直隶州司马)等。

李氏后裔历代多有迁徙,子孙遍及广东、海南、江西、台湾等省及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洋尾村也是亚洲首富李嘉诚的祖籍地。据《白塘李氏族谱》记载,从一世祖入闽始祖李元祥算起,李嘉诚是第46世裔孙。1993年,李嘉诚投资35亿港元参与福州市三坊七巷改造和重建工程。签约时对莆田人,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说,他祖先有几代人曾在莆田居住过,他也是半个莆田人。

康熙年间(1662-1722)修的《李氏族谱》,是一本价值较高的谱乘。谱里收有几篇关妈祖信仰的珍贵资料。此谱曾于1994年作为福建省赴台举办妈祖文物展的展品,吸引了许多研究妈祖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宋代绍兴年间特奏名进士、仙游人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了妈祖宫庙最早受到朝廷褒封的情况,被专家、学者公认为是“已知最早之妈祖文献资料”。

额匾载德述风流

“种德传心”:存放李富祠内,宋代进士王进之书写。

“白塘科第坊”:明代书法家周瑛书写。

两块圣旨匾:州牧祠内藏,长60厘米,高40多厘米,红漆诰敕,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严斋公暨安人林氏赠敕封匾和石轩公暨安人罗氏封赠敕命匾。

坊无诉辉煌

佥判第坊:宋代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廷耀所建,砖木仿楼阁式结构,穿斗歇山顶,两边墀头建有两阙(墙头厝)的假墀,古色古香,富有古意。近年修复。据方志载,洋尾曾有过7座牌坊:进士坊、步云坊、制干余芳坊、佥判第坊、花封流庆坊、白塘科第坊、登瀛坊等,现在尚存有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归荣坊---制干余芳坊

  白塘科第坊:土木结构,如敞开式宫庙,坊前有一石埕,石埕通向白塘有一简易石砌码头。坊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式,悬山顶,中间立柱石制,上下有卷杀,梁上一块“白塘科第”木匾是明代原物,保存较好。梁枋上刻写李氏功名有成

  柏府归荣坊:原始建筑,横跨于古官道上,东西向,面阔1间,进深3柱,抬梁式,悬山顶。因匾上书“柏府归荣”,便称为柏府归荣坊实际上这座枋是乾隆《莆田县志》所载的制干余芳坊,明代成化进士、广东按察使司佥事李元镇所建。

彰显祖先德

  “李制干祠:洋尾村最古老建筑之一,为李富故居。后裔改建为祠堂,称“李富祠。祠坐北朝南,由门厅、砖埕、前厅、天井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3间,深4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明代改建,清代和近代都有重修,保存明清建筑样式,部分构件明代。大门前一对清代石墩,青石雕刻,线条简洁。大门一对楹联,上书:江王世泽长;制干家声大。这是白塘李氏常用的门联。大门两旁各有一室。进入门厅是一个颇大的砖埕,以方砖铺就,埕后便是前厅。通过前厅是一方天井,以利主殿泻水与采光,天井两边有廊与主殿相连。主殿上方悬挂的是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常德知府王进之书写的"种德传心"匾。主殿中间有李富头戴黑纱帽,身着蟒袍的座像,显得儒雅却有几分威严。两边墙上悬挂四幅反映李富生平事迹的画图,出自仙游画家李清达之手,分别为:事母至孝图,爱国抗金图,捐资办学图,修桥筑堤图。墙上还挂有岳飞、张孝祥、李纲、文天祥、郑岳等人给李富的题词,还有李富一生所修34座桥梁的部分照片,向后人展示他一生的功绩。祠内还藏有一通《永思堂碑记》碑。

  “大宗祠:也称制干祠,始于明代,李富子孙修建。清初“兵燹毁其半”,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式,部分明代构件,坐北朝南,由大埕、门厅和主殿组成,中间以天井相隔,天井边为拱棚式两廊。大宗祠前一个约500平方米的长方形大砖埕,这里是李氏全族公祭活动的重要场所。大门两旁一对清初雕刻的抱鼓石镇着,宣示李氏家族的显贵与尊荣。大宗祠是李氏宗亲会的活动场所,挂满了海内外宗亲送的金匾、镜框、题词、楹联。

  “州牧祠:清乾隆年间直隶州司马李光文的祠堂。祠坐北朝南,由砖埕、门厅、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式,悬山顶,天井两边为两廊,祠内藏两块长60厘米,高40多厘米的红漆诰敕。

  “祁阳祠:纪念明代永州祁阳县令李龙,后拆除改建,无法修复。

五碑详尽古建史

《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明弘治二年所(1489)立,刑部左侍郎彭韶撰文,周文通书丹,碑高1.85米,宽0.90米,存李氏大宗祠内,记载白塘李氏的渊源和繁衍,乃即厅事故址祠堂广三丈六尺,深四丈有奇,中设大合龛祀上世神主,又是李氏议事于斯;

《重建大宗祠碑》:清乾隆二十八年立,碑高1.83米,宽0.90米,记载顺治辛丑祠燹兵氛,时则九人捐资倡复。现存李氏大宗祠内;

《永思堂记碑》:碑高2.2米,宽0.85米,明刑部尚书林俊撰文。陈寿征书篆,存李富祠内;

 《鳌壶会秀碑》:高2米,宽0.60米,明正德丙子季秋监察御史清江周宣书,现保存在白塘科第坊旁;

《宋殿前制翰澹轩李先生梅峰书院碑》: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秋立,状元黄公度志,高2.2米,宽0.9米,记载一代元良百世师表的功绩,现存梅峰寺内。

六座古厝传家芳

    衣德堂: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现存为原建筑,系安平镇守备,海坛镇游击,敕封骁骑将军李殿臣宅第,坐北朝南,面阔7间进深。三个天井,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建筑而积700m2,宅前砖埕而积325m2,具有莆仙豪宅特色。

    李光文宅: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现存为原建筑,坐北朝南,面阔5间,两进深,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三个天井占地面积360 m2,具有清代莆田五问厢民居特色。

(这一部分拍摄的照片遗失了,整理网络图片汇总而成,谢谢原作者,不一一标明出处,请谅解)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下图为修复前的牌坊,虽然破败,却颇有味道)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莆田市涵江洋尾村的“一谱二额二匾三坊四祠五碑六民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