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品行,在外人面前总是有所收敛,在家人面前才会毫无遮掩。 有些人,面对父母妻儿没有一点耐心,甚至张口就骂、抬手就打。 有些人,只要回到家里,脸色总是温和的,说话的声音也带着暖意。 对家人缺少尊重,缺乏耐心,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修养。 1 对父母,多孝敬 我们总是把父母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让年迈的父母包容我们的坏脾气。 古人说:“乌鸦尚反哺,羊羔能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孝敬父母,是善待家人的基础,也是生而为人的最低要求。 《论语》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一个人,在家能够善待父母,在外也就不会与别人发生冲突。 父母年纪大了,手脚不再灵便,对他们应该多一些关心和耐心。 跟外人说话尚且彬彬有礼,跟父母沟通更要心平气和,切忌流露出不满的表情。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 独自一人漂泊海外,他所顾念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是家中的双亲。 他曾多次在家书中殷勤问候:“大人当此失意之时,烦恼定不知几多,近日何如?不至生病乎?” 2 对爱人,多体贴 夫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两个人同舟共济,才能撑起一个家。 丈夫为了生计在外奔波,妻子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容易。 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妻子李蕙仙一人扛起家庭的重担,只身带着公婆、子女去澳门避难。 梁启超明白妻子独自支撑家庭的难处,多次写信表达对妻子的感激。 信中写道:“闻卿慷慨从容,辞色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卿我之患难交,犹非寻常眷属而已。” 在信中,梁启超称李蕙仙是自己的“闺中良友”“患难之交”,恩爱如在目前。 彼时梁启超虽远在海外,却把妻子的奉献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3 对孩子,多鼓励 作为大学问家,梁启超在孩子面前从未表现得过于强势,而是以自己的学识和人品润泽儿孙。 他不像传统家长动辄打骂,而是言语温和,为孩子分析利弊,鼓励孩子自己做选择。 三子梁思忠在美国西点军校留学,正值北伐战争如火如荼。 梁思忠一度打算终止学业,回国参战。 梁启超并没有强加阻拦,而是表示理解:“你想自己改造环境,吃苦冒险,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夸奖的,我看见你这信非常喜欢。” 同时也将自己对局势的分析讲给儿子:“但现在殊不必牺牲光阴,太勉强去干。” 在父亲的鼓励下,梁家九个孩子都做出了正确的人生选择。 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也成为了各自领域的精英。 每天,当我们走进家门,请记得—— 把最好的态度,留给最亲的人。
|
|
来自: 東泰山人 > 《生活学\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