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9亿元天价的潘天寿名画《鹰石山花图》

 尘封的雨 2019-08-31

国宝档案

名称:鹰石山花图

时间:现代

作者:潘天寿

现藏:私人收藏

戊戌年

2019

02.22

潘天寿代表作《鹰石山花图》

2015年5月17日晚上嘉德春拍卖“大观-中国书画珍品”拍卖会上,潘天寿的代表作《鹰石山花图》从6800万起拍,经过近一小时的鏖战,数十轮竞拍,最终拍出2.43亿元,被神秘买家电话买走,创潘天寿个人作品拍卖新纪录。

画家潘天寿

《鹰石山花图》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是潘天寿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亦是其“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理念的最佳诠释。

《鹰石山花图》局部

《鹰石山花图》所画内容,主要由鹰石、山花、野草等元素构成。逾23平尺的巨大画幅所外露的气息,亦与传统花鸟画或柔媚或清雅的气质迥异,而是突破了小花小草生长在庭院或供于案头的单纯状态,弱化了人工雕琢的成分,更有意识地描绘了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表现了处于纯天然状态的野花野草,增强了生活气息。所谓“荒山乱石间,几枝乱草,数朵闲花,即是吾辈无上粉本”即为此意。

《鹰石山花图》局部

在《鹰石山花图》中,潘天寿明显弱化了浓淡墨色的对比,落墨最多的地方为交错于巨石之外的墨叶。仔细观察,每一片叶子的墨色变化不大,而是尽可能统一起来,即便有些许墨色的变化,也并不是为了体现由浓到淡的空间变化,只显示了块面的层次区别。

《鹰石山花图》局部

同时,画家并未着眼于景物间的过渡,而是于野花野草后面直接布置以单纯线条结构出的大块岩石,并以淡赭渲染,强调的是一块实在的岩石,而非可作虚化处理的空白,更拉近了视觉上的距离。这种以线为骨架,平涂色彩的方式,是在有意识地加强“实”与“虚”的对比,亦即传统画论中所谓“计白当黑”的延展。

《鹰石山花图》局部

最后则是大量边角的图式运用,正方形的巨石从右侧伸入画面,只留下了左侧和上面的狭长空白,作为主题之一的鹰立于巨石顶端边角处,一枝野菊于右下伸出,题款、印章则整齐的列于画面的左下角。类似边角元素的运用,在潘天寿成熟时期的花鸟画中极为常见,观者在欣赏作品时,目光在画面上游移,而不是顺着主体,由一点深入去看,或是只把注意力集中于主体。

潘天寿在作画

潘天寿,1897年,生于浙江宁海县冠庄村。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毕业回到宁海下正学高小教书。工作之余刻苦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

潘天寿写意与花鸟画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山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鹰石山花图》局部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