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间芳华读书会:读懂钱钟书杨绛,你与专业学者相差不止一本《我们仨》

 西安古西楼 2019-08-31

诗人宋宁刚曾经在诗集《你的光》里探讨过写作的意义:

“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即自我的质询。它像一把利斧,敲开生活表面厚厚的冰层,让我们看到下面鲜活的真实。当然,这很难。就像真正尊严的生活同样很难一样。

 


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与一个同样爱好写作的人相遇并相爱,是一件比过马路正巧碰上绿灯,还要幸运百倍的事情。

相爱后,还可保有自己的创作习惯,也可在家中和爱人一同探讨文学,扶持对方的作品创作,这大抵是一种“世间始终你好”的绝美感情的存在吧。

而这些令人歆羡的美好感情,就是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故事。

对于二人的感情和家庭,读者们都充满了好奇,想要深入了解更多。

 


由此,西安古西楼书屋,在2019年8月29日举办的“纸间芳华读书会之8月共读分享会“中,就一同分享探讨了《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与钱锺书》这本书

 




 

每月的共读分享会,西安古西楼书屋都会邀请一名领读人

而这次的领读人,便是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诗人:宋宁刚。

宋宁刚不仅是一位现代诗人,还是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广西大学和南京大学就读,获得了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的学位。

宋宁刚老师的领读是平易近人但极有深度的。


 

宋老师在正式讲解书本之前,分享了自己与钱钟书、杨绛的三段故事

第一个故事:

宋老师16岁上中学时候,就买过《杨绛散文》、《钱钟书散文》,因年龄限制,当时读罢只觉有些平淡,尤其是钱钟书的文章,往往几句话之间转折过快,且内容量又极大。但后来再读,才品出二人文字的风采。


 

第二个故事:

宋老师上大学时认识一位学长,这位学长因毕业论文在研究钱钟书先生,论文写得极好,以至于曾与杨绛先生有过信件往来。

起先是学长把论文寄到社科院,没想到杨绛先生回了信,表示“我作为作者的老伴,对于他的思路,我能懂,只是我不会表达。读了你的论文,很佩服你的功夫深,思路清,心中欣慰,觉得你颇知音”。

这也算是宋老师间接与这对夫妇了一点缘。



 

第三个故事:

有句话说:“读其书而想见其人”。

宋老师曾在广西大学旧书摊与一本品相极好的《杨绛散文》相识,但因好友也喜欢,宋老师便让书给好友。

但是当晚,宋老师在梦中就梦到了杨绛先生,这冥冥之中又是一段缘分。


 

专业学者的选书之道

在三段故事讲完后,宋老师围绕着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钱钟书和杨绛的传记,表达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通过罗列市场上已出版的二人传记,宋老师向书友们传授了“如何在万千书丛中,选到最专业最适合我们阅读的书籍”。


 

1、要注意书的封面,钱钟书的名字必须是繁体【錢鐘書】,这不仅是对钱钟书的敬重,也代表了传记作者对钱钟书的了解。

2、要注意书的名字,建议大家不要选择那些书名不太严肃的书籍。

3、要格外注意书的作者,宋老师说:“好的传记作者,即使不能还原人物真正的想法,但也会妥帖地去贴近。”

并且选了几本权威的传记作者推荐给了书友,例如侧重表现钱钟书思想的传记:张文江的《营造巴别塔的智者:錢鐘書传》,侧重钱钟书生平的传记:汤晏的《一代才子錢鐘書》;例如罗银胜《杨绛传》,编写汇总他人写文给杨绛的:周绚隆的《杨绛永远的女先生》;例如孔庆茂的《钱钟书与杨绛》、钱钟书和杨绛写的《人生边上:钱钟书、杨绛档案》。

 



听罢宋宁刚老师的选书之道,只觉着选一本好书,也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的阅读体验。

因为资料是公共的,有些不良的人就会拼拼凑凑,借由精美的包装即可成书,希望大家通过此次共读分享会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不去读阅读水平之下的出版读物。

专业学者读书,读到了什么

宋老师站在现当代文学角度解读了钱钟书

1、在清华时期的钱钟书,立下过一个志愿:要横扫清华图书馆。这为他之后博古通今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把《毛泽东选集》翻译成英文的时候,翻译团队都翻不出一些毛泽东的谚语,但是钱钟书看了一眼就翻译得非常生动。

 




2、在七八十年代特殊时期的钱钟书,钱钟书身兼数职,不止是一个小说家,更是一个诗人、学者、散文家、翻译家,是一个极为立体的人物形象。就像文学史上的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这些学者一样,在文化领域广泛地耕耘。

但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工作领域就必须非常专注,比如大学老师就不能去写小说、写诗歌,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对此现象,书友们都陷入了深思。

 



3、钱钟书家里的书其实不多,因为他在阅读时必须要写读书笔记,而且还写了几麻袋的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不停地做读书笔记呢?因为在那个年代,时局是十分动荡的,钱钟书和杨绛必须要经常搬家。

杨绛在钱钟书去世后,把全部读书笔记原稿编成了《钱钟书手稿集》,这是钱钟书一生读书的精华,也是通向钱钟书思想之河的一条小船!


 

宋老师也欣喜地提到:因为手稿集的字迹可能不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现在正有学者把手稿集整理成能出版的读物,在不久后大众就可以一览钱钟书一生读书的精华了!

宋老师解读杨绛的角度,可谓另辟蹊径

1、通过现场展示杨绛和钱钟书的早年、晚年的对比照片,宋老师分析道:杨绛年轻时候,通过眉眼之间可以看出来是个蛮厉害的人。而在实际生活中,也证明了这点。

钱钟书的《围城》起初并不是现在人们看到的这个版本,在钱钟书写小说前半段的时候,经常会拿给杨绛看,对于《围城》里方鸿渐的花心,杨绛表示了不满,所以钱钟书在书中的前段做了一些修改。

宋老师说的这段轶事,让在场的书友们都感觉到,杨绛好像就是我们身边很亲切的一位女性一样,一下子没有了距离感。

 



2、在杨绛的文学成就上,宋老师提到了最有名的《干校六记》一书,宋老师用文学史的眼光解释道:“现代文学家丁玲女士曾说:用文学控诉中国六七十年代的那场动荡,卢新华的《伤痕》是小学水平,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中学水平,而杨绛的《干校六记》则是大学水平。”

3、对于大众熟知的杨绛《我们仨》一书,宋老师另辟蹊径,留下了一个问题给书友们思考。

“如果杨绛没有嫁给钱钟书,大家还会像这样讨论杨绛吗?”

宋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列举了杨绛在学术上的成就,例如:《文论》、《喜剧二种》、《将饮茶》、《洗澡》、《走到人生边上》等。

最后向书友们说道:“杨绛先生在晚年一个人的时候,越活越有样子,活出了她自己。”

 



关于钱杨的感情

其实钱、杨二人的爱情在过去的社会,是几乎不被强调的存在,因为爱情在过去本就是个隐晦的话题,而在现在的社会则被过度地放大。

所以当我们去探讨一对如此有深度的两位老人的时候,如果只用爱情去定义二人,这样的眼界未免过于狭隘。到了晚年时候,二人已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一种夫妻关系。

宋老师更分享到:“其实钱钟书和杨绛到了晚年时,更多的是亲情,而非爱情。”


 

临近尾声,不舍地互通感悟

白驹过隙,宋宁刚老师的分享真的让时间过得飞快,书友们还沉浸于其中,这场共读分享会就已走到了尾声。

这一场纸间芳华读书会之8月共读分享会“,让平日里一个人捧书阅览的书友,共聚在古西楼书屋交流文学。通过专业学者对书籍和人物的二次解读,让书友们体会到:原来读书可以这样读?原来这样才叫深刻地读过一本书!


 

共读分享会当然少不了书友们的思想交流!

1、一位书友说道:以前经常是到了书店才漫步目的地寻找书,选书也很随意。以前上班也经常路过西安古西楼书屋,对这个24h书屋很好奇,但都没进来过。这次听宋老师的讲解后,才发现从选一本书,到读一本书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2、还有一位读者深切地发表感悟:我们读者需要领读人的带领,因为我们并没有像学者站得那么高,可以很系统很深入地了解到作品背后的深意,而像今天这样通过如此细致的脉络,来讲述作家与他们的作品,实在让人醍醐灌顶,也为我们以后的共读活动积累了经验。


 

3、更有一位特殊的书友,她说自己在西安有一个“漫天雪诗社”,自己也喜欢写诗。希望这样的读书分享会能经常举办,也希望共读书目可以提前通知到每个想参加的人,更希望宋宁刚老师以后常来古西楼书屋做领读人!

了解专业学者读书和我到底有何不同,这纸间芳华读书会搭建的价值之一

细节决定深度,学识决定眼界。

学会怎么读书,学会怎么读好一本书,在此之余,结识一群喜爱阅读的书友们,便是所有书友们在这天齐聚古西楼共读一书的原因。


 

下期9共读书目推荐:季羡林所著的《阅世心语》

书店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北大街209号古西楼书屋

也想体验一把这样的读书会!那如何参加共读分享会呢?

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我哦~

 



关注西安古西楼~

在这里,你不必成为别人,我们只带你遇见灵魂深处的你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