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山大教堂坐落于涅瓦大街,由安德烈·沃罗尼欣设计,建于1801至1811年,教堂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有一个呈半圆形的柱廊。柱廊的后面露出高达70米的教堂圆顶。喀山大教堂的正前方如今是一座广场,供游人休憩和游玩。教堂呈十字形排开,柱廊排列成半圆形,一直延伸到涅瓦大街上,掩映着背后高达70米的教堂圆顶。柱廊两端矗立着俄军统帅库图佐夫雕像和俄国陆军元帅纪念碑。 喀山大教堂的名称源自于教堂内曾经供奉的喀山圣母像。俄罗斯人深信在每次遇到危难时,总是喀山圣母庇护着俄罗斯人民免遭磨难。如今俄罗斯人依然坚信:圣母会在俄罗斯再次出现灾难的时候出现。 对于喀山大教堂我还有一份情结。92年随社会科学院到俄罗斯考察时,我们就居住在紧临喀山大教堂的格里鲍耶陀夫运河旁。闲暇时刻没走几步便可到达大教堂,那时教堂周边十分清静。在教堂前的涅瓦大街上漫步;穿行于教堂的廊柱间;闲逛在鲍耶陀夫运河美丽的水岸;欣赏着运河上一座又一座造型各异且又十分精致的桥梁;眺望不远处的滴血大教堂。这一切都曾在以后的数十年间间或着跃入我的眼帘,慷慨地赠予我一次又一次美好地回味。 我们到达喀山大教堂时已是掌灯时分,大教堂周边的建筑同几十年前并无异,只是广场上增添的并不美观的栏杆和分割,以及无序的停车使周边显得有些杂乱。而教堂的灯光却给庄严雄伟的大教堂赠添了一份秀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