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边界感的人生会怎样?

 缘语冰 2019-08-31

生活是坚持与放手之间的一种平衡。

Life is a balance 

between holding on and letting go.

为了丢东西的事,前两天跟我妈吵了一架。

那天她出门前,在我准备丢的一堆杂物里翻了翻说,”都挺好的东西怎么就丢了?放着,等我回来看看。“

你猜我会等她吗?答案当然是NO!因为我确定以及肯定,她会留下其中的50%,不仅我的劳动一半作废,而且接下去的日子里我还得面对它们。所以等她一离开,我就赶紧下楼去丢掉了。

这就是事情的起因。结果可想而知,她回来就很不高兴

那晚在饭桌上,我们谁都没理谁,自顾自地吃,空气压抑得要命。吃到一半,估计我妈也受不了了,起身去开电视,企图制造一点声响。吃完饭,我默默收拾桌子,洗碗。

搁在从前,我们可能会继续一两天不说话,但我不想再这么着了,因为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如果不说清楚,下次还会为同样的事不愉快。

洗完碗,我心平气和地说,”妈,咱能聊聊吗?“于是我们坐到沙发上。

要想别人听你说话,先共情。于是我说,”我知道我没听你的把东西丢掉了,让你很不高兴。你觉得可惜也觉得我浪费,其实我也觉得自己挺浪费的,都是花钱买的。”

老妈没吱声,我接着说:“通过这次整理,发现以前我真是乱花钱丢掉,让我心疼一次,以后就长记性买了。如果每次你都善后,好像有了退路,反正不喜欢了可以让我妈送人。老这样不行!

老妈嘴角蠕动了几下,最终还是没说话。

”我还有一些包和衣服要处理,你可以看看有没有人需要,但期限是下周三之前拿走。因为我周三预约了免费上门取旧货的,他们可以找到合适的去处。你看怎么样?“

”哎呀,我也不是一定要送人,就觉得东西都挺好,丢了可惜。既然你安排好了,就按自己想法办吧。“老妈终于妥协。

恩,这是我想要的结果。但是!还没有谈到重点——边界感。

中国人是边界感较模糊的,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稀泥,而且只要仗着”为你好“就可以随意越界去打探、干涉别人的生活。

从逢年过节亲戚的”关心问候“中就可见一斑:有对象了吗?啥时候发喜糖啊?赶紧生啊!工资多少?对象他家是干啥的?有房吗?房产证上写你名吗?……

七大姑八大姨都这么理直气壮,更别说爹妈了。小到像这次我丢自己的东西我妈还不高兴了,大到事业婚嫁,哪样父母不可以过问、插手?理由都是为你好,关心你,路人我才懒得管!

曾有独立生活多年的姐们儿说,你早该搬出来,跟父母住一起就是会遇到自己的生活被干涉这种问题啊!我听了觉有道理,还真盘算着外头找房子。可跟我妈一提,她就跳脚,“楼上楼下两套房,容不下你咋地!搬出去?钱烧得慌是吧?”当时我就想,姐们说得对,我在家一天就还得被管着

但是,最近我的想法变化了。变化的原因是,我觉得搬出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除非今后你打定主意一个人单过了,不然恋爱同居结婚生子,还不是要跟人过?如何愉快而不失边界感地相处,这是个能力问题。不能说怕麻烦咱就离群索居,那是对关系的回避和恐惧,并不见得是真独立。

当然,独立生活是跟父母分离、完成自我分化的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式。但,这是手段并非目的。目的还是把边界意识建立起来,并在别人侵犯到自己边界的时候能够勇敢“怼”回去,而不是迫于关系、情面,心怀抵触被迫顺从,拧巴久了总要爆发的。

不少小夫妻二人世界的时候过挺好,但一到有了孩子,双方父母都来掺和,完全守不住边界,结果造成多角矛盾,最终导致婚姻解体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早一点把边界感建立起来,把这个能力锻炼好,对今后应对复杂的关系是很有用的。

我美国的一个堂妹、一个表妹近两年先后生了娃,虽然国外没有坐月子的概念,但中国父母嘛总还是要关心的。于是表妹的妈有一天特别熬了锅牛肉汤送过去,结果呢?人家原封不动给送回来了,说自己会弄,以后不要送了。

上个月堂妹也生了。她母亲以前开过私人幼儿园,特别喜欢小孩,本以为一身的本事和满满的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不想堂妹不愿意小家庭的生活被频繁打扰,规定了探视的次数,上门前要打招呼,所以迄今为止算上医院接生当天,她只看到过外孙三次。

堂妹和表妹都是头胎,也没经验,但她们的观念是,自己的孩子要怎么喂怎么养,应该跟丈夫一起共同完成,而不是撂挑子给爹妈。中国为什么那么多老人叫苦不迭地带孩子?有些是父母催生啊,你要我们生,又不是我们自己要生,那就你们带呗,结果把自己搞得跟孩子是平辈似的。那岳父岳母搬来住,自己父母也频繁上门,各种意见不统一,媳妇跟你闹,不胜其烦,能怪谁?

继续说跟老妈谈话的事。我妈以为这就算聊完了,准备起身。我说:“妈,你坐一会儿,我再跟你聊个正事儿。“

老妈一脸狐疑。我说:”你看我也老大不小了,照理是该独立生活了。你说的也有道理,家里不是没地方住,但你想过我为啥要搬出去吗?我觉得吧人大了,有些生活习惯也变了,如果你还坚持要我用你们那套过,我就觉得挺不自在的。

”你看每次回大连,你不是也不太习惯外婆家了嘛,还是觉得家里好。为啥啊?在家你说了算呗。我现在是没成家,就算成家了也得跟对方有商有量对吧?那在不搬出去的情况下,咱是不是也能有商有量,像成年人那样相处,别非得怎么着。”

这回老妈听了开始沉思,这个问题应该是她从来没考虑过的。我趁热打铁:“你和我爸按你们的习惯怎么舒服怎么来,但同时也允许我有自己的活法,咱们互相尊重,我觉得这样就挺好。我要是跟你们都没法处,以后怎么跟别人处?”

谈话的结果是老妈表示同意。然后那个衣服包,她其实也懒得管,还得想送谁送谁劳心费神的,有人免费上门拿走就捐出去得嘞。

我觉得这算是建立边界感的一次小突破。跟父母你不能一上来就从大事件上顽抗,就像圆桌派《冤家:原生家庭说恩怨》里武志红说的“先从小事开始”。

比如你想吃半碗饭,你妈非给你盛满,那一开始你就该自己盛饭,要是妈给你盛满,你就倒半碗回去,坚持一个月你妈就懒得管你,也知道管不住你了。这办法你可以试试。

如果你成年之后哪怕结婚生子了,却仍生活在父母的掌控之下。第一步先审视自己是否仍在依赖父母,依赖证明你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那父母就理所当然认为你还是个孩子,他们有权利有义务管你。

你想想房子要父母出首付,孩子要父母帮忙带,还不许人家发表意见?要硬气,可以,自己来啊,不然就拿出供应商对金主爸爸的态度来!

第二步,如果你完全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还来管你,那可能是你没有宣布过“主权”,父母也没意识到边界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前面说的是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边界感,恋人夫妻之间也需要边界感。我反省了一下,其实这点我做得也不太好,就像昨天那篇里我说恋人家里的物件几乎都是我一手添置的,这点上就是越界了。

那个毕竟是他的家,我选的东西他一定喜欢吗?我事先问都没问过就擅自添置,现在想来也不太合适啊。女生做了这些通常还希望得到赞许和感激,可如果人家心里并不乐意,你还要他感恩戴德就更过分了,是吧?不是用你认为好的方式对对方就是正确的,更多该考虑对方喜欢什么样的方式。

至亲至疏夫妻,哪怕关系到了婚姻这一步,心里还是得有个边界在,相处才不至令人窒息。不知我离开后的那个“理想小屋”,会不会已换成了他喜欢的样子?这个也不应该是我考虑的问题。

话又说回来,中国人的边界不清是有历史原因的,资源紧张啊,什么都得凑一凑,互相照应着,自然而然就不分彼此。

在国外给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无论什么地方排队,人家都自觉地跟前面的人保持距离,这就是个“边界感”。咱们是ATM机上取个钱,后头的人都恨不能站你旁边看你按密码,超市买东西你还没结完账呢,后面已经有人把手里东西搁上来了,这在国外是没有的事,会遭白眼的。

恩,边界感。你有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