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材水库历时七年,耗费宁乡、益阳、望城三地共十万多人心血才得以建成。建成后的黄材水库是如何一步一步发挥作用的?现在的黄材水库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了哪些设施?今天,让我们继续了解黄材水库的故事。
一
1965年5月,黄材水库枢纽工程正式竣工。其实早在竣工前5年,也就是1960年,黄材水库就已经开始蓄水并迅速发挥实效。当时,水库与总干渠的修建同时进行,水库落闸蓄水后,从总干渠渠首至铁冲河段21公里便可通水实现灌溉,这也是首批享受黄材水库“福利”的地区。长沙市黄材水库灌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朱拥政说:“黄材水库1960年开始蓄水,当时的灌溉面积是5万多亩。”
看着渠道里奔腾而来的河水,农民们喜笑颜开,终于可以告别“靠天吃饭”的难熬日子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受益更加激发了大伙儿的建设热情,无论是水库还是干渠的修建工地上,时刻都能看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原长沙市黄材水库灌区管理局退休职工邓国均曾多次参与黄材水库的渠道建设,回忆起那段岁月,邓老很是感慨:“我10多岁就参与了黄材水库渠道的修建。当时修渠道是全民性的,每年一届,我每年都参加了,大家都是停了生产来修渠道,一般从冬季开始修到春天要播种了才停。”
邓国均回忆,当年大家修渠道的热情很高,眼看着上游的农田有了水源灌溉,他们也盼着有一天,水能顺着渠道流进自家的田里。可是,要将渠道修通并不容易,除了起早贪黑扑在工地外,客观存在的困难需要大家一个个攻克。邓国均说:“1964年以前,渠道通水还在喻家坳乡与双凫铺镇交界的万家坳。因为万家坳的土石层全是岩石,所以水很难通过那个坳。1964年以后,我们决定用炸药炸开那特别坚固的岩石层。炸开后,灌溉面积逐步过了万家坳,从此逐步往下推,几年之后,通水基本到了煤炭坝镇。”
随着水库工程趋于完工,其灌溉面积不断扩大,高峰时期,甚至超出了原本设计效益的17%。朱拥政说:“到1971年灌区全部建成,灌溉面积达到了35.9万亩,其中高峰期达到了42万多亩。”
充足的灌溉水源为灌区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灌区粮食亩产量从原来的三四百斤提高到了上千斤,1987年宁乡更是一跃成为了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宁乡、望城、益阳三地农民终于摆脱了旱灾的威胁。
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河图村村民向小年说:“原来黄材水库没灌水之前都是靠电排抽水,但是电排费用大,灌溉面积有限。现在有了黄材水库放水,费用低,灌溉面积也多。水源保证后,粮食比以前增产不少。”
有数据显示,黄材水库多年来平均来水量为1.92亿立方米,黄材水库在保障农业灌溉的同时,也承担着人口用水、工业用水的重任。
朱拥政说:“黄材水库所承担的灌溉面积有35.9万亩,基本达到了宁乡灌溉面积的一半。第二,黄材水库还有供水工程的作用,解决了宁乡市城区三分之二的人口用水问题。”
二
黄材水库的水滋养庄稼的同时,也浸润了农民的心田。有了水库做保障,等于保住了宁乡农业的命脉,撑起了农业大县的蓝天。不过,黄材水库的功能可不只有灌溉一项,它在防洪、发电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年4至9月,宁乡降雨量丰沛,黄材水库进入汛期。除了保证水库蓄水缓解下游压力外,总干渠沿线的安全也是重中之重。每年汛期,渠道沿线都有专人24小时值班。赵智军是总干渠二平交道站站长,他所负责的渠道汇集了黄材水库与月山河流出的水,防洪压力巨大。
赵智军说:“防汛是两人为一班,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巡查。月山河里的水下来的时候如果短时间内暴涨的话,我们可以打开平交道的4张闸门,减少水量对渠道的风险。”
除了汛期巡查外,汛期之外的常态化管理也是防洪的重要手段。
黄水局煤炭坝灌区管理所塘湾管理站站长张学兵介绍说:“我们10月份开始常态化管理,清淤扫障、渠道的淤泥、外坡的砍杂,都是自己来。”
黄材水库运行几十年来,基本改善了沩水中下游“十年九灾”的局面,为宁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朱拥政介绍说:“洪水来临之前,根据天气预报,我们通过防洪演算预泄洪水,达到错峰的目的。洪水来临后,把腾空的库容用于拦蓄洪水,最大限度减少下游的灾害损失。”
与黄材水库同时开工建设的还有水库发电站,1965年5月1日,发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这是省内第一座进口发电机组,发电当年就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黄水局水利经济中心发电站站长喻鹏说:“黄材水库发电站保证了当时黄材‘七一六’矿和黄材镇沿线400多户居民的用电,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还保证了黄材镇和双凫铺镇的工农业用电。”
之后,发电站几次扩容改造,发电量逐年增加。2017年,电站还荣获了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单位的荣誉。随着国家电网进入千家万户,水库电站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
喻鹏说:“现在我们存在的社会功能,一是防洪,保安兼发电增效;二是每年汛旱水位的调节,保障了溢洪道、大坝、渠首等防汛抗旱设备设施的用电安全。”
三
黄材水库在发挥巨大作用的背后,也隐藏了不少隐患。要知道当年修建水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修建条件极其有限,这也使工程存在一些漏洞。如果不及时补救,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时,黄材水库大坝主体为粘土实心沙壳墙,渗水严重,这既不利于蓄水,也有随时溃堤的危险。而总干渠的建设也因测量不合理导致卡水、水流难以到达灌溉地等一系列情况,加上当时渠道没有护坡护砌,时间一长,渠道容易滑坡下塌,渠床容易泥沙淤塞。每逢暴雨,都让人心惊胆战。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水库、渠道修复及配套设施建设成了每一位黄材水库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黄材水库及黄材灌区大事记》记载:1974年12月,黄材水库渠道整修工程指挥部成立;同月总干渠扩建加固工程开工,调集民工3万人,计划1980年完工;1977年2月,完成渠首至白石岭57公里渠道扩建,过水断面加宽1—1.5米,裁湾取堵38处,改造建筑物250处,增加5个流量,扩大灌溉面积5.5万亩,利用率提高35%;1982年3月,水利部对黄材水库进行“三查三定”,1984年,水库被鉴定为病险水库,被列入水利部“七五”期间重点加固的43座病险水库之一。
时至今日,黄材水库及配套设施的完善还在继续进行中。站在黄材水库的主坝上远眺,远处群山静立,偶有鸟儿惊波掠影,镶嵌在宁乡西部屋脊的水库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向人们展示着它的风姿。从1958到2019,61年风雨沧桑,黄材水库早已成了宁乡人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它将永远矗立在时间的长河里,连同那些血汗、那些甘甜,载入史册。
撰稿:喻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