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静o悟 2019-08-3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或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古人这个样子看。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他说寸口脉,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紧者为风寒之邪,浮者为血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但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这个就是络脉空虚,血少嘛。这个时候风寒之邪它不出去。偏于哪一侧特别虚,邪气就往那里去,去还就不动。反到留在那个地方了,正不胜邪了,正气急于退出,正气越退,邪气就越进,变成正气引邪往里头走,形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邪在于络,只能使肌肤麻木不仁而已。血一直往里退、邪气跟着它往前直进进入经了,就使得半身不遂了。那么邪入于府呢,那就九窍不通了,九窍闭塞,那就即不识人了。邪入于藏,这指的心脏来说了,舌属心啊,那就是流哈喇子、粘痰,而不能说话了。这是古人的看法,这个是错的,哪儿是这个风啊,所以咱们治这个脑出血也好啊,或者脑血栓也好啊,动用风药是不行的,那越来越坏,没有治好的。这一段给治疗中风不语啊,半身不遂啊,祸害不小,古人的看法错了。

   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那么他说治疗风癫,就是癫痫了,治中风是治不了的。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荣气在血管之内啊,你着重摁,沉取缓,这是血不足。卫缓轻手摸,这个脉就缓,那么它是中风脉。邪气还在表,只是在经络之间吧,那身痒而瘾疹而已。瘾疹就是那些比如荨麻疹也属于这类的,你不挠,它不起来,你一挠,它起来一大片,这就是风寒外邪啊。那如果心气再虚,邪就乘虚而入。邪气要是入中的话,就要影响内里的问题了,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治热瘫痫的,瘫是一种,痫就是惊痫的痫,咱们说的羊角风的那种痫。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这是一个精神病的问题了。

   头风摩散治偏头疼,拿这个来摩。

   仲景这个书到这就完了,一个方子没有,古人对于脑血管意外这种病是这么一种看法,还没有治疗的办法。治这个病呢,我认为,主要要祛瘀活血。脑血管出血也是一样的,这个出血啊,在中医的观点常有瘀血的关系,他好好的血管没问题哪会出血,这通常是有瘀血,尤其是有高血压的,你必须用血分药,同时用泻火的药,所以三黄泻心汤啊,配合桂枝茯苓丸什么都可以的,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这个又能降血压,又能够祛瘀,你不祛瘀是治不了的。

【历节】就是多发性的一种关节痛,身上关节无所不痛啊,所以他叫历节痛嘛。有时书上说的风湿相搏的关节不是整个关节,历节是身上整个关节,无关节不痛,历节痛和一般的关节痛不一样,要出黄汗。所以单独搁这么一章,把类风湿这类差不多也都归在这一章里头。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这几句话是古人作文字这样说的,不是我们见到沉脉就主骨,总而言之,这个肝肾虚于内,所以脉应之沉而弱。

   历节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由于肾虚所以骨弱。筋虚呢,则筋缓,缓弱那个缓,就是弛缓不收啊。所以这样关节这个地方啊,由于这个骨和筋这个地方虚,客气邪风就容易乘虚而入关节。

   二、如果心火再气盛,那么就要出汗,古人认为火属心。如果内里有热,他就汗出,汗出又不知摄生,跑冷水里面去洗,所以汗出入水中,如果这个寒水啊遏制了这个心热,使他不汗出,本来应该汗出嘛,这个汗就郁而为湿,留于关节呢,就为历节痛。

   三、胃有宿食,里头有实有热把水往外逼,汗跟着出来,这时再入水中,心阳被冷水所遏制,汗不得畅出于外,郁而为湿,流到关节,所以关节历节疼,黄汗出。

   四、贪凉饮冷,或者汗出当风,都可以得关节痛。

   五、肾虚血不足,其骨一定弱。如果再有风,风邪趁着虚而入关节,也容易发生历节痛。

   六、喝酒人内里湿热盛,常出汗,如不注意,汗出当风,也容易得历节疼、不可屈伸这种病。

   七、饮食不节,也容易造成关节痛,过食酸就伤肝,肝伤了就伤及筋,筋伤就缓而不收,迟缓了,松弛了,失去收缩的作用,爱吃咸的,吃多了伤肾,肾主骨,也就伤骨。那么骨伤呢,就是痿而不能行,关节是由筋骨相连,也能够导致成历节的。

   四肢关节,全都疼痛。身体不匀称,地方有些畸形。脚肿、疼得好像跟身体脱离一样。头眩短气,老想吐并没吐出来。 这个关节痛,它是湿特别重,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个方子治关节痛,尤其脚特别肿,挺好使,也常用这个方子。看看这个方子,他是恶心的厉害,临床上恶心的厉害,多加生姜,后世说它是散寒啊,其实它不是,它是去水气降逆,不让水往上逆,所以生姜它有这个作用。白朮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这个方子,它仍然是桂枝汤的底,它以桂枝汤去大枣,大枣有点壅满,这个它往上冲,这种甘药不要用太多,所以他把大枣去了。另外,他合用麻黄、防风,散外邪了。用桂枝这个方子的主要目的,加上麻黄、防风祛外邪的力量,一方面祛外邪,一方面治气上冲啊,不是只用麻黄剂,桂枝的量用得特别重。由于恶心得厉害,所以生姜加量。知母这个药啊,不但解烦,同时能够祛水,尤其祛下边的这个水,由于脚肿如脱、脚肿大嘛,所以搁上知母。附子咱们讲过了,是祛湿解痹的,就是痹痛,它能够从皮肤外祛水气的。这个方子最常用了,一方面能够外解所谓风邪了,那么同时偏于治呕祛水气。祛水,我们要是有浮肿祛水,没有不用麻黄的,它要没有表证则已,要有表证更得用麻黄。但是一方面也得搁利水的药,白朮也是了,同时加知母更加强祛水的力量。这个方子很常用,不一定得是历节都疼,如果下肢关节疼,有肿,这个方子就好使。 

    这是最重了,周身关节全疼,尤其四肢疼得不能屈伸,乌头汤主之。这个乌头汤啊,治痹痛是最重的方剂了,这个方剂呢,它用前四味药,祛外邪了,麻黄、芍药、黄耆、甘草。用乌头蜜煎呢,就是治历节痛。还有一个乌头桂枝汤,用桂枝汤加川乌,也是这个做法,就是合用乌头蜜煎,那个是治桂枝汤证的表证,而有这种历节痛的,所以身疼痛,诸药不能治他用桂枝乌头汤,如果要是无汗,恶风还厉害,用乌头汤,蜜煎一方面加强镇痛的作用,另一方面制乌头毒。

    矾石汤是外用方,矾石就是现在所说的明矾。把他弄弄水,洗脚,浸脚,这个治脚气。其实它是附方。他说治脚气冲心,矾石这个药啊,它祛湿有收敛作用。如果脚肿了,或者有点作用,但是要脚气冲心,我看治不了。

   续命汤,治中于风邪;身体半身不遂,不知道哪个地方疼。或者身上发抽,而不得转侧。这个方子,真正治这种病是不行的,起个名字叫续命汤有点言过其实。

   三黄汤。也治中风手足拘急。主要的还是关节疼,百节疼痛嘛,就是遭受风邪,关节疼痛,或者人烦热,恶寒,心烦,就是烦。一点也不想吃东西。这个方子用细辛、黄耆,治关节疼是有可能的。另外,麻黄、独活、黄芩,它是发表解热的法子,也有外表,也有表证,要不然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有外证,有表证,不汗出,但是恶风恶寒,相当地甚,同时百节疼痛,可以用这个方子,底下有些加味有些乱了。他说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这没有什么道理,心热只能加黄连。心热就指的心烦热。腹满加枳实,这是没问题的,加枳实、加厚朴,上下都满的话,这都没问题。气逆加人参三分,这不对了,气逆只能加半夏、生姜这类的药,有人参证都是心下痞硬。悸加牡蛎三分,悸指心悸,牡蛎还能治悸、动,这倒可以。渴加栝蒌根,也行,栝蒌根的渴,有两种,津液虚的渴,加栝蒌根就对;要真是阳明有热的渴,那非加石膏不可,所以加味也不是随便写在这个地方。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加附子治百节疼痛,这还行的,这没有什么大问题。

   朮附汤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朮,这个方子是治关节疼,没有表证。咱们在《伤寒论》里讲的是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它用桂枝附子汤主之。如果小便数,大便干,它去桂加朮,就是这个方子。它这没有表证了,咱们前头研究很多了,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它这小便数,大概没有表证了,尤其小便数,丧失津液了、丧失体液了。由于小便数,造成了大便干,更不能发汗了,所以把桂枝去了。那为什么加朮啊?这个附子、朮治小便频数,同时附子、朮也能够治湿痹,外有湿痹,内里头还丧失津液这么一种病。所以加上附子、朮,使得小便利,变成不让它小便那么利。

      所以老人的小便频数,用真武汤挺好使,那里头不也有附子、朮嘛,就是利尿药配合附子,能治小便频数。如果小便不频数了,津液自然恢复,大便也就不干了。没有表,把桂枝去了,不让发汗。有附子、朮,也能治痹痛。它是这么个方剂,这么个用意。也就是我们在治关节炎的时候,就是咱们说痹痛这一类的病,没有表证,如果他有小便利,或小便不利而致使关节疼,没有别的,这个方子可以用的。并不像他说的,头眩这个还是对的,为什么,它有朮,这个朮是个温性药,咱们都知道,白朮健脾,健脾就是健胃了。胃这个脏器啊,喜燥不喜湿,胃停水,不愿意吃东西,所以咱们说白朮健脾,就从这一点看的。那么胃停水,头爱晕,我们方才讲的,这个白朮,专去胃水的,它是温性药。可胃要是没水用它是不行的,那么这个方剂主头晕或者有可能。旁的,谓之头晕,苦极,也不至于到那个分子上。不知食味,也是冲着朮说的,就是脾胃虚,朮能够健脾。它是这么样看的,这是理想,实质不是这样的,不一定他就是一天一点儿东西不吃。它后面又没有表证,这一类的关节疼,不至于那个样子。

   崔氏八味丸,我们用这个肾气丸啊,主要治下焦,它有个特殊症候,就是少腹这个地方,少腹不仁,不仁就是麻痹,这个主要就是附子和生地的作用,有点血痹的这种情况。这个少腹不仁,是用肾气丸的一个主要症候,或者小腹这个地方特别虚软无力,这都是用八味肾气丸的一种症候,所以古人管它叫肾气丸,它治下焦虚寒的。它主要用了大量的地黄,一方面治血痹,同时也治烦热。

   另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山茱萸这个药,山茱萸是一个收敛强壮药,这个药因为收敛的关系,起强壮作用,与山药配伍到一起,尤其能够健胃强中。那么泽泻、茯苓呢,祛湿的利尿药,配合到附子,可以治湿痹。

   所以这个药又能治血痹,又能治湿痹,那么同时他有虚脱的一种情况。所以这个药也治小便频,饮一斗,小便也一斗,他就是下腹部虚得很,松驰无力,组织上也没有收摄的力量了,这个时候也可以用它。那么有桂枝也治气上冲,那么这个附子,用量的相当的小,但是没有这个附子,上边这些地黄、山茱萸、薯蓣,这些补药都不起作用。

   附子这个药,当身体机能陈衰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非附子不能把它振兴起来。附子这个药,在身体阴寒客冷到极点了,也得大量用它。就是一般机能陈衰、阴证,没有不用它的,它就能够使机能陈衰让它恢复,它能起这个作用,不是光祛寒而已。像八味肾气丸这个药,除了附子,它没有什么祛寒的药,它这个主要处理的还是一个血液津液虚,同时又有小便不利,血痹不行等等的这种情况,都参杂在一起。

   六味地黄丸,就把桂枝、附子两个药拿掉了,这什么也不当了,当然还是有些滋补作用,有大量生地、山茱萸还是起这个作用。但是对这个治下焦、补肾,就补不了肾了,没了桂枝、附子到哪补肾去。

   越婢加朮汤,用这个药,它是既有表不解,里头又有热,因为里头有大热,反不那么恶寒。下焦脚弱,这也指脚气病说的。这个脚气病属于热极,在底下说的也很好,恶风加附子一枚炮,不只是恶风的问题,如果这个越婢加朮汤证,越婢加朮汤证是什么,就是身上浮肿、有水肿,汗出,有表证,小便不利,同时要是关节痛的话,要加附子。

   临床治关节痛,有几种,一种偏于这个风啦,就是表证,有桂枝汤证,也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呢,用桂枝汤加朮附,麻黄汤证,我一般爱用葛根汤加朮,葛根汤利用它发汗啊,它不那么严重,不像麻黄汤,当然用麻黄汤也是可以的。没有汗的这么一种风湿关节痛,我们最常用的方子,就是用葛根汤加朮。有汗、脉较弱,用桂枝汤加朮附,桂枝汤加朮附和那个桂枝附子汤的主治,差不多,我经常用。

   如果肿的厉害,这个越婢加朮汤很好使。里头六两麻黄觉得多了些,六两折合现在是三六一十八克了,可以少点用,但是不能够少过十二克以下,那就配伍不过来了。这里面有石膏,麻黄石膏配合到一起,不大出汗的,甚至于治自汗出,它这里跟本就有自汗出嘛。所以这个方也治很多的类风湿的,类风湿关节肿的多啊,甚至于关节变形,这个方都有很多应用的机会。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要只限于足下肿,那么是关节都痛,病人比较瘦,再有些恶心,就用那个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和越婢加朮附这两个方子相仿,但是这个偏于治热,那个它没有石膏,那个我也加过石膏,有时候加石膏和这个起得作用就差不多了,我加石膏是为治风湿热,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一般的风湿热,有的热不退挺好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