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讲伤寒论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静o悟 2019-08-31

   这个书的一个体系是先有六个基本类型(阴阳.表里.内外),这个类型也来自于八纲(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即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温里清热消肿补虚),在这个类型上是表里阴阳都具备了,他再辨寒热虚实,最后辨到方证。以至于治疗。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

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汗觉着有臭味,恶风比恶寒厉害脉浮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

头项强痛,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浮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证开始得的时候,无论已发热还是未发热,一定是怕冷的。“体痛、呕逆”,他一点也不出汗,气息一点也不往旁走,都往上撞,所以它呕逆。伤寒是无汗,他这个充血不光往上面冲,他里面充血都比中风重的多,所以身体都疼,不光头项“中”这个邪深。“伤”伤于外。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证,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如果脉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颇欲吐”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颇就是心理闹的慌,想吐。“若躁烦”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这个病必传。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这你得要注意了,这肯定是要传的。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过了两三天的时间。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临床上二三天这个病就传少阳的多,人也无力了,发烧不退,脉浮细这类情况。你看他胸胁满闷,柴胡证这就来了,这个病较为重。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个病就是白虎汤;方剂知母18克,石膏48克,炙甘草6克,粳米20克。用法;以水9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这个病形似太阳病,也头项强痛,脉浮,很像太阳病,但主要的是。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像阳明病白虎汤证就渴呀。太阳病,身上热,他要恶寒的,这个是不恶寒。这里热是很强烈的。中风、伤寒都是太阳病的一种证,这个是温病,是对着太阳病说的,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它是对等的看法。这是另一种病,叫温病。温病不属于太阳病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不能发汗的,这个千万要注意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假若这个你当了太阳病而误发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像火烤的那样子,身上干热干热的,这就是由温病变成风温了。这个也汗出,也发热,但它不恶风也不恶寒,它是热盛啊。证是什么样的呢?“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就是上下的脉全浮,这个浮呀,也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那么这个身灼热自汗出,我们讲阳明病就有了,它这个热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这个热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不像中风证,他那个汗出的有限,它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这个是由里往外出汗,他是热。“身重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里头湿挺重的。由于这个热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气呼吃呼吃的,有声。“语言难出”,这都是热往上涌的反应。这就是说这个温病就是加重了,温病里头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咱们要注意了,要记得。这个病就是白虎汤。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上边隐伏这个身重,就告诉你辩证了。“直视,失溲”,下后伤津液,吃泻药、发汗药,都伤人津液、伤血液。而且里头不实,身还重嘛,湿还盛嘛,你为什么给他吃泻药啊?一吃泻药,更伤津液了,小便没有了,这就是津液丧失的太甚了。吃下药为什么也伤津液?下药这个东西就是把胃肠里头原来给消化吸收的东西都给催下去了,可不就是丧失津液了。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时眼睛也发直,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同时这个下药伤脏气,如果里头是热实的,象阳明病大便秘,下而不伤人的。里头不实,下的脏气虚了,不但小便不利,由于津虚,膀胱有点尿还瞥不住,还就拉了,失溲,这个病就比上面那个风温就更重了。失溲就是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了。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温病、是热病。这是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这火烧的更厉害了。“微发黄色”,微,有点,所以说要被火呀,轻的这个人脸上身上都是黄的,这个黄不是发黄疸,是微黄的样子,一点血色都没有。要是厉害的就是一阵一阵的发惊恐,时常的抽。“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过那个颜色,所谓黄褐色了,就是熏肉那个颜色。“一逆尚引日”,就是指泻下和火攻,这个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了,有很多种火攻的方法,比如扎火针,再如把地用火烧得非常热,人躺到上头,也就是捂大汗,这也是火攻的一种。再有就是熨背,后背拿热东西敷,这都叫做火攻,这个火攻是必须大汗。“一逆”是指误下,人还能活些日子,“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就是指火攻,活不了了,真像如火熏色那个样子,那就是促其命期了。温病能到这样子,就得清了,没别的办法了。可见这个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后世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就是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那得该下就下,但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段也很重要,他讲太阳病是表证,表证里头还有个少阴病呢。差别在哪呢?所以一开始就病有发热恶寒者,那就指太阳病。没有热,一味是恶寒,那不是太阳病是少阴病了。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那么,这个根据上面的“七日愈”。那么太阳病啊,七天愈了。那么在七天以上又好了,那就是“行其经尽故也”,到时候了。就是行其经尽的缘故啊,他就不再传了。假设要传呢?针足阳明,那就足三里穴了。使病不往里走就会痊愈了

第9条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阳病要好就会在白天九点到三点时段

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这个风家就指的太阳中风者。表已经解了,那么有些余证,身上老有些酸痛,不用吃药了,一般说来大概十二天他就可以好了。

第11条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病人外表大热,反而衣服穿得多,说明外热内寒,反之外寒内热

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各15克,炙甘草10克,红枣4枚切开)主之。这个脉呀,轻按浮,那再使劲一按呀,不禁按,非常地软弱无力。发热脉就阳浮。汗出脉就阴弱。人拘蜷,嗦嗦怕冷淅淅,微风的声音,合而不开这个表证啊,毛孔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那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应。那么治疗呢,桂枝汤主治这种病。

   这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这都是辛温嘛。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再分析分析,桂枝这个药,他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这种性能上看,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升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的强。

这个汗要出,全是从上体部,所以越升发的药使汗越容易出。他为什么摘取这两个药呢?你看看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了,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取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那么另外两个药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那么他刺激胃,也能健胃。这个生姜也是起健胃作用的。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哪,甜药,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他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那么这四个药,甘,温,这个甘温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中风他出汗嘛,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再出人得虚下来,所以他加芍药,芍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本经上说它味苦,微寒。那么这样五个药搁起来他既是发汗、解热药,同时又是安中建胃,增加养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正好。精气虚,亢进卫气,增强精气,这样就使邪不得以伏留于肌肉,这叫解肌。才能解除疾病,这是根据药物分析,对这个病的治疗的作用。

   再来看看它的煎服法,搁七升水,我们现在不要搁这么多水,他是三服药,他一堆儿煎,取三升。他的一升就是现在一茶杯,象小茶杯那么一杯。这个水就搁三茶杯煮取一杯那是蛮好的。煎药古人他用微火煎,这个微火慢慢的使药的成份溶解到水里去。所以这个煎药于治疗的作用都有关系。吃完这个药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你看看全书只喝桂枝汤有喝稀粥,再没有喝稀粥的办法了。什么道理呀?这就是增强精气。“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要盖一盖,不盖也不会发汗的,虽然这个药是发汗药,你吃完药,跑外头逛去,也不会发汗的。“温覆”就是多盖点,差不多“一时许”,就是现在两钟头。“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身上发潮糊糊的,那最好了。大汗亡阳那就坏了,病必不除,所以这个发汗也要告诉患者。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后头那个药就不要吃了。假若,头一回药吃下去,不出汗,再服,依前法”,还无汗,方法得变变了,再给他吃呀,这个时间要缩短。半天内两个钟头吃一回。如果这个病比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24小时好好观察。“服一剂尽”,病没完全好,给他吃第二剂,一剂就是三剂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汗还不出,可以吃两三剂,三剂就是现在的九剂呀。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应该戒口的地方,尤其这个五辛、生冷,它与吃药是有妨碍的。你看这个药吧,它不要发大汗,你要真吃辣的东西,它就配合这个药要发大汗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该戒口的还是要戒口。为什么这一段我要这么详细的说呢?这就证明桂枝汤不是个了不起的药。

   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寒恶风,不一定干呕,这种太阳中风证,可以用桂枝汤。

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辩证的精神。

第14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桂枝,白芍,生姜各15克,炙甘草10克,红枣4枚切开,葛根20克先煎15分钟)。项、背肌肉拘急,肌肉发痉挛,伸着脖子,左右运转不自如。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葛根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证候。

   这个书上的方剂是错的,麻黄不应该有,有麻黄就是葛根汤喽,你们把它勾掉。而且药物的分量也不对,这个芍药、桂枝都应该三两,他是桂枝汤的加味,就是桂枝汤加上四两葛根就对了。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粒掰开、葛根15克。以水5婉先煮葛根20分钟,再加其余药煮取三碗,分三次服。

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误治。误治后这个变证是多端呐。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气从小腹往胸上冲。这时候啊,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那就得随症治了,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得辨证。

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太阳病将三天,经过发汗,发汗是对的,太阳病当发汗吗。发汗没好,如果表不解,你还得想法子服桂枝汤。那么这个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发汗他还没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温针,乱来一阵,这个病决不会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坏病,桂枝汤可就不能用了。那怎么办呢?得详审其脉症,看其结果“知犯何逆”,他是津液亡失太厉害的变化里虚证啊,或者由于这种错误而邪入内呀,是发生陷胸汤证了,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让你考察这些东西,随证治之,这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精神,这句话不要把它轻易放过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什么叫做解肌呀?中风时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邪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了,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头前讲的这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若脉浮紧”,这个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发热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汤证发热,但是呢汗不得出,它就是皮表不开,出不来汗,一出汗马上就能好,他这个精气不是虚,反倒实,由于这个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了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精气呀,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个病只能够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桂枝汤这个作用啊,不是单纯的发汗药,“本为解肌”,所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医疗作用啊,他才点出来。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第17条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病就是蕴湿蕴热的人,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人也是汗出,它由里往外蒸,也出汗,这个是热在里呀,你拿它当桂枝证可不行,桂枝汤它是解外热,里热千万不能用。这个桂枝汤是甘温药啊,补精气的,精气不虚用着都不行。用它反助其热,壅逆于上啊,一定要呕的,再加酒客里头还有热,热上加热,非吐不可。所以他头前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个太阳病在那,这个可是一个主要条件。有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不行。

第18条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平时就有喘的人叫喘家。这也是举个例子,比方说这个喘家他外感了,是桂枝汤证,就像我们头前那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情况,肯定是桂枝汤证了,但他喘,那方子还是得加减变化呀,那再加厚朴、杏子较为好。

第19条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这是警戒。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这个发汗啊,伤津液,里热反倒更助热。内热的,你要拿那个甘温药,让它壅于上,准伤肺。这不是说吃一回了,吐了说明这个热往上壅的相当严重了。如果这个热久久不去,其后必吐脓血,所以这个应该戒甚啊,这个危害呀相当严重啊。这个不能治里热,里热攻表,这根本就不行的,况且桂枝这种甘温药更不行。

  你们看这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节就知道了,他说热在上焦为肺痿,这个肺痿怎么来的,就是热在上焦。那么底下他又说了,肺痿之病从何得之?他说头一个从发汗,或从发汗,或从消渴,或从快药下之啊,都是伤津液。里热,你再助其热,再使他伤其津液,这个没有不伤害肺的,这个肺为嫩脏,也容易伤,而且热伤血脉,那么血气凝滞,它就要为痈脓之变。

第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个是桂枝汤证误用了麻黄汤,它是太阳病桂枝汤证,而用麻黄汤发其汗,遂漏不止。

“遂”就而汗漏不止,大汗亡阳。“其人恶风“,这个恶风就根头前那个,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只恶风寒了,他不发热,这就说是现阴证了,表当然也没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由于津液丧失太多,组织枯燥了,“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微有些拘急,痉挛。而屈伸费劲。那么这个时候只用桂枝汤就不行了,得加附子。附子是辛温热药,有亢奋作用,他能够复兴代谢机能。是生物都老在新陈代谢,这种机能要是陈衰,附子很有恢复他的力量。所以附子吃下去,既能够达到解表的作用,同时这种陈衰机能也能恢复。如果机能陈衰反映在里,就是下利清谷,四肢逆厥,你要用附子配合干姜这个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是。如果这种陈衰的机能反映于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的药。如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他也同太阳病一样,该发汗也得用麻黄,该解肌也得用桂枝。那么这个桂枝加附子呢?就是桂枝证而现于阴证,就是少阴病现桂枝汤证,。那你光用桂枝汤是不行的,他是一味恶寒而不发热,当然也怕风。他也出汗,出汗出的更凶了。所以这个方剂的应用标准,就是桂枝汤证而现少阴病。

第21条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个促脉,只是关以上浮,关以下沉,这么一种脉象。“胸满”就是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由于泻下的关系,腹气虚,气就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呢,气上冲以至于胸满。那么由于表没解,还用桂枝汤。为什么要去芍药呢?由于芍药能制桂姜的辛散,桂枝治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同时腹气虚,芍药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去掉了。

第22条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段和21条应该是一段。这个书它搁成两段,两段这个前后就是不对头了。这个“微寒”是接着上面这段“脉促胸满”,如果微陷于阴寒证,又腹气虚,气上冲以至于胸满。那就要加附子。

第23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一条分成三节。头一节,他说太阳病呀,在八九天的时候,这个病有了一种发疟疾状的变化,定时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这个病转变了没有呢?要是传少阳呀,会心烦喜呕,他非要呕不可,可这个人不呕,证明他没传少阳。而且大小便正常,也没传阳明。所以这个病即没传少阳,又没传阳明,只是一天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这脉是微见其缓,不数急也不紧,见着他缓弱,热多脉应该数急呀,这反倒微缓,挺缓弱,那么根据这个脉与这个热多寒少比较看,这个热不要紧的,不久将好了。言外不治也可以。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这又是一段。他说这个太阳病得个八九日,虽然是如疟状,一天两三次发,他只是一味的恶寒。而脉微,脉微是津液不足的脉了,这是表里俱衰,陷于阴寒症状。那么这个时候是不能够再发汗、再吐、再下了。怎么办呢?就是用温补的法子了,用什么药呀?随证治之,后头有的是治这个病的方剂。那么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他说这个太阳病得个八九日,虽然如疟状,一天两三次发,如果这个人面色反有红色,说明这个病还不会好的。为什么呢?古人有个名称叫做拂郁在面,阳气拂郁在表嘛。所以这还是表没解的一种证候,表热它出不来,所以人这个脸发红。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而且病人的身体呀发痒,要出汗它出不来,那么水份含在皮肤里头,人发痒。所以他用小发汗方,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你看看啊,这是桂枝麻黄汤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极小。为什么呢?那个证候我给分析分析你们就明白了。后头有一条;脏无他病,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就是定时发热,而汗出,这就是桂枝汤证。这段里面的如疟状,就是定时发寒热了,定时发寒热他象桂枝汤证又不是整个桂枝汤证,这个虽然定时发热多,寒是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汤证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么呀,不得小汗出,出不来汗,麻黄汤证的一半嘛。他这个即有桂枝汤证时发热这么一个问题在里头,又有不得小汗出这么一种麻黄汤证,麻黄汤他只能够发汗,它不能够治定时发热,如疟状它不能治。所以这两个方证都具备都不全,所以他用合方治疗。但是这个病非常的轻,一日二三度发寒热而且脉微缓,这是欲愈的一种情况。就由于浮郁在表,表还没完全解,得个小汗就能解,所以这个方剂药用的非常的轻。这个方子本来是把桂枝汤也煎出来,麻黄汤也煎出来,这个里头倒三合,那个里头倒三合,三合就是 1/3了,然后两个搁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嘛,现在张仲景就把它放到一个方子里了,它就是这个分量了。那么这个方子是小发汗的方,这个发汗很轻很轻的。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种事情不常遭遇的,本来他是桂枝汤证,开始吃桂枝汤的时侯啊,不但病没好,反烦不解。这个桂枝汤证不是不烦,烦得并不厉害,吃了桂枝汤了,汗出身和,应该不烦了。而这里反起了相反的作用,反烦而表又不解。这个不是桂枝汤有了毛病,是邪盛气滞,咱们说肌不和了,在肌肉这一层啊比较实,所以这个药力受阻,那么这个时侯呢可以用针灸刺风池风府。刺完再用桂枝汤那就得好了。这种事在临床上我一生都没遭遇到,但是古人这么说就可能会有这种情形,咱们也不可不知的。

第25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头前讲服桂枝汤要似汗出,大汗流离病必不除嘛,这个就是犯这个弊病了。吃了桂枝汤大捂大盖啊,人出了一身大汗。如果脉浮者还用桂枝汤。如果形似疟疾定时发寒热,一天之内再发,那么这个是需要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呢?这个定时发热是桂枝汤证,可他没有汗,就是麻黄汤证。但是他桂枝汤证多,这个形似疟,他没有汗,没有“身必痒不得小汗出”,其它要出汗的情形都没有,所以麻黄汤证更少了,所以他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段也说明一个定法,如果是表证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如果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呢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是用桂枝汤。太阳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后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汤。那么下也伤津液啊,津液有伤而表不解,那只能用桂枝汤,桂枝汤以前讲过既是一个解表去热,同时也是安中养液。所以大汗出之后而表不解而脉浮,仍然可以“服桂枝汤如前法”】。

第26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大汗出之后,这个变症多端啊。这个表证这个期间是桂枝汤证,那么服桂枝汤,这个护理人没搞好,大捂大盖,让他大汗出。由于丧失津液太厉害,反倒造成胃不和这个里热,所以烦躁也厉害,渴得也厉害。脉也洪大,脉洪大是里热的情形,所以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白虎加人参汤这个方剂呢,人参是补气健胃生津解渴的作用。知母去烦躁,石膏是个除热药,粳米汤会生一种胶粘质、在胃里头能够挂一层粘滑膜起保护胃的作用,甘草补脾护胃,那么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这个石膏更寒了,那么这个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搁粳米、甘草,这个药的这个煎服法,它以水一斗啊,你看旁的,六七味药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独这白虎汤它搁一斗,煮的时间长。所以对有石膏配伍的这种方剂,要多用点水,煮的时间要长一点。

第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这个太阳病啊,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了,在这个发热恶寒的这个情况下,热较多而寒较少。那么寒少说明这个表就要解了。这个脉微弱在这有两个意思,一方面虽然发热恶寒,但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热较比多,但是脉微弱,所以没有多大里热。另一个意思是“此无阳也”,这个此无阳就是亡失津液,这个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啊,但是不会大发汗。

  你看这个方子呢,既有桂枝汤加麻黄出点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是清肃表里,因为有石膏它能够去里热,有微量的麻黄也能稍稍解外,治疗表里都有点热。咱们讲的这几个方剂都是小发汗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这几个方剂也各有不同,全是小发汗法,药量都特别轻。

第28条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这段书主要注重这个“仍”字,他说这个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他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这个证候。这个大夫看到这个“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唉!这个象表证,就给吃了桂枝汤了。这个就是药不对证了,所以这个病不会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说的,又满胀又疼,象里实,他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所以他这个服桂枝汤,或又吃了泻药了,他这个症状一点没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这个方剂。

  这个在临床上常遭遇,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响表不解,那么里头胀满呢,你泻下也不行,非利小尿不可。所以他用这个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以利小便。小便一利,这个桂枝汤就发生作用了,表就解了,他是这么一个情形。芍药这个药呀,我们头前讲这个桂枝去芍药,他脉促胸满,他气上冲的厉害,这个芍药不对头的,他要去芍药。那么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气往上冲,它诱导这个小便不往下行。

  那么这个方子呢,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象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他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像“心下满,微痛”。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胃里头如果有停水时他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是有坏处的。他刺激胃很容易充血,起码要达到发炎呀冲血呀这种情况。茯苓药性最平,他这个也是治胃有停水,但是他利小便很有力量。茯苓这个药在水气里有一种神经官能证用的机会多,象心跳呀,或者是烦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们像是这个酸枣仁汤,搁茯神,茯神茯苓这个作用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过程中,他有治神经官能证的机会多。这个白术呀也是利尿的药,但是他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呀也不要把他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这个白术这个药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是脉浮紧,无汗,现今反自汗出,说明他是亡津液了,自汗出小便又数,说明胃土虚不能治水。小便失去收摄,胃虚了。津液枯竭于里,那大便要干,“心烦”就是胃不和了。“微恶寒”说明这个表要解。津液枯脚就挛急,这时候你“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再出汗丧失津液,这是误治。胃虚津液亡失,津液达不到末梢造成四肢逆冷。上边失去润泽,所以嗓子也干,又烦又躁,吐逆。所以”甘草干姜汤与之“恢复胃气,恢复津液。胃气恢复,津液充畅,这个四肢自然就温了,呕逆、烦躁都止了。这个时候脚挛急没好啊,“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缓他这个挛急,其叫即伸。经过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之后一切病都好了。还有胃气不和说胡话,这时候少少用调胃承气汤,调其胃气就好了。

 假设是亡失津液的病,你还大发其汗,又拿烧针刺激他发大汗,那非陷于阴证不可。虚极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寒重证了,那非得用四逆汤才能治疗了。

  甘草干姜汤主要是扶胃气,养津液,治四肢厥逆没陷入阴证的,要是陷入阴证非用附子不可。

  甘草干姜汤也治小便数,小便数小便失禁遗尿呀有用甘草干姜汤的机会,就是方才所说的胃虚不能治下这种情况。

  芍药甘草汤不止治脚挛急了,也治肚子疼下肢软它也治,所以古人把这个方剂又叫“去杖汤”,就是拐杖的杖。芍药就治挛急,拘急痛,咱们说少腹急痛,那也是芍药证。那么其他的部位发拘挛呢?芍药也治。

  调胃承气汤泻下不重,如果这个人有浮肿,用甘草要小心,甘草影响到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了。这几个方剂都治小便数

  四逆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个干姜与附子搁在一起呀,温里的作用就大多了。附子偏于治下,像下利呀,它是温下元的,后世说入肾也是根据部位上说的。这个干姜偏于治上,所以呕吐什么都要用姜。这两个药搁在一起是彻上彻下,无处不温,所以这个四逆汤必须把这个干姜和附子搁在一起。古人说附子有了干姜才真热。两个药配伍起来,温中回阳的作用才特别大。

 【脾约证就是津液大量散失这类的。这脾约是虚证不要紧,虽然十日无大便,无所苦也。这种脾约证不能吃承气汤,只能吃些麻仁滋脾什么的】。

  【这段就是告诉你,凡是应该发汗的病,小便数绝不可以发汗】。

 【自汗出虽然像桂枝汤证,脉又浮,但是小便数,而且表证轻微之极了,这个时候应该吃芍药甘草汤,先治脚挛急】。

  【治病药方是一方面,以药量多少来调治这也是一个方法】。

第30条

问曰:证象阳旦(桂枝汤的别名),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证候像桂枝汤,按法治之不但不好,而且增剧,变成“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当时就像先生说的,到夜半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结果同先生说的一样,你怎么知道的呢?

  这个病开始就是个虚证,寸口脉浮而大,浮是有外感了,大为虚。如果脉大,里头滑,那是实热了,这个里头不禁按,所以说大为虚。有了外感了,他当然身微热。由于津液虚呢,两胫发挛。这个病形由于脉浮、汗出,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又把这桂呀也增加了,好解其表,他这都是错的,附子本来是温经药,再增加桂,那更令汗出了,那更使之亡津液了,所以才变成“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所以他谵语烦乱。这个时候用甘草干姜汤,调胃而滋津液。那么吃了这个药之后呢,夜半阳气还了,两足应该温了。但是津液还没完全恢复,只是把四肢厥冷治好了。“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吃完芍药甘草汤之后不久,脚就好了。这时候你再稍用调胃承气汤,使大便稍稀一点,那谵语就好了。由于我的看法都正确,所以知道病是可以好的。

  这一段说明,小便数,桂枝汤吃不得,桂枝加附子汤也吃不得,所以凡是小便数,决不可发汗。人闹感冒,他憋不住尿,频数地很。如果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小便非常的频数,你先不要治感冒,先治小便频数就好了,先给他吃猪苓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