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答疑|讲好一个故事,真的这么难吗?

 心本心123 2019-08-31
技法 2019-6-23 2019-08-31 22:33:26 3105人

名师答疑|讲好一个故事,真的这么难吗?

壹笔·作文

【学生问】

最近我们都在看一些玄幻剧,可看下来发现一些剧简直是逻辑不通,叙述混乱,编剧没带脑子,出品方只为流量。而对比日韩一些悬疑剧,脑洞虽然很大,线索很多,但是主线严谨,主角演技也在线。讲好一个故事真的就这么难吗?

【老师答】

——重庆巴蜀中学 周娅君

我们知道虚构的故事就是小说,需要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但是如何把它们搭得精彩,出其不意,令人拍案叫绝,是门大学问。新综艺《故事王》中,选手需要根据题目讲一个 2 分钟的故事。我们平时都是看故事,但从未去深究一个故事是如何诞生的,这档综艺就为我们揭开了一个行业的面纱——如何制造故事。《故事王》中一些诸如铺梗、反转等技巧,值得借鉴,也让我们意识到,故事不仅仅是故事,它还自有其力量。

【书解故事力】

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提出“故事力”,所谓故事力,是存在于高概念和高感性交汇处的能力,它通过将一件事置于另外一种情景的方式来加深我们的理解,故事力的本质就是情感化的情景。在这个信息量爆发的时代,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大脑存储和理解的极限,而故事力的能力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

渊源:人类大脑自古以来就习惯于记住故事,想想那些流传已久的故事是如何从远古保留至今的就知道了。美国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很好地理解逻辑,但却能很好地理解故事。

现实:托马斯·斯图尔特将讲故事认定为具有重要作用的管理工具。他认为,讲故事可以为榜样增添色彩、影响人的价值观、传播公司文化或形象生动地讲述如何处理复杂的问题。对于企业,会讲故事,能够在消费升值的时代,在出售产品的同时,出售一种情怀和认同感。好的故事,会让品牌更有温度,更有附加价值,还有利于为消费者营造特定情境,把单纯的消费行为升级为带有情感的个性化举措。

DR 钻戒——一生只为一人承诺

DR 求婚钻戒品牌从诞生起便立下浪漫规定,男士凭身份证一生仅能定制一枚 DR 求婚钻戒,赠予此生唯一挚爱的女士,寓意“一生·唯一·真爱”,双方签署真爱协议,承诺此生真爱不变。

【案例故事秀】

淘宝卖家——我是老农

淘宝上,有的卖家格外会讲故事,比如专心种橙的老农,在互联网时代,老农虽然不会图片加工处理,却用真实的图片勾勒出用心出售品质优良的橙子的老农形象,令买家怦然心动。

《奇葩说》——说出我的故事

《奇葩说》的辩手从不吝于使用“讲故事”的手段情理兼备,论证观点。譬如陈铭在“伴侣送了你一件很丑的礼物,该不该告诉他?”的辩论中就举了自己夫人送给自己手做的“晨明日报”的例子,站在新闻人的角度,报纸很丑,但站在伴侣的角度,礼物里全是真心和用心,颇能说服在场观众。

【解读故事源】

从古早时期到现在讲述的都是相同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可称为追寻。——麦基

无论人类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但从本质上讲,故事只有一种。自从人类早期时代以来,就有一个英雄的旅程的故事,分为三部分:启程,发迹和回归。这个结构隐藏在各个地方,无所不在,回忆我们所熟悉的故事,似乎都可以用这个英雄旅程来解读。

《葫芦娃》:为爷爷而战

爷爷被蛇精抓走了,葫芦娃们决心营救。(启程)

七个葫芦娃施展各自的绝技与蛇精激战,经历了七娃被蛇精蛊惑,七个葫芦娃都被扔进炼丹炉的险境,爷爷找来了七宝莲蓬帮助葫芦娃。 (发迹)

七个葫芦娃打败蛇精,化身七彩山峰,将妖精镇于山下。 (回归)

《琅琊榜》:为天下而战

赤焰军梅岭遇伏,少帅林殊捡回残命。 (启程)

林殊化身梅长苏回京搅动政局,为赤焰军洗冤。(发迹)

赤焰军冤情得雪,林殊再次回到战场。 (回归)

【开始讲故事】

在《故事王》中,漫画作者使徒子担任“逻辑大魔王”,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选手们讲述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人物,故事的逻辑其实就是人物行事的逻辑。推动人物行动的逻辑回溯根本在于人物的性格(内在逻辑) 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外在逻辑) 人物的欲望(内在逻辑) ,若这些经得起推敲,则故事是符合逻辑的。

塑造人物时,首先追问,人物的诉求是什么(what),诉求并非从天而降的,总有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导致(why),若能经过这两步的追寻,那么这个人物的行动动力是合乎逻辑的。

1. 人物的诉求(whatwhy

以《我不是药神》为例:

影片刚开始,程勇的诉求是什么(what)? 变得有钱,让生活不那么憋屈。

为什么(why)? 因为店里没生意,房东催租;老父亲病危,缺少手术费;前妻讨要抚养权,要带儿子出国。

之后的诉求是什么(what)? 从印度找来格列宁的盗版药,运到中国贩卖。

为什么(why)? 因为国内正版格列宁价格奇高,印度盗版药便宜,有巨大市场。

当他成为印度格列宁中国代理之后的诉求是什么(what)?金盆洗手,安享生活。

为什么(why)? 因为被假药贩子张长林威胁,被警方追查,被格列宁围剿,自己很有可能锒铛入狱。

之后的诉求是什么(what)? 再次倒卖印度格列宁。

为什么(why)? 张长林涨价卖药被举报,市场无便宜格列宁可用,患者备受煎熬,朋友吕受益受不住折磨自杀。

之后的诉求是什么(what)? 倾己所有,购入格列宁赠给病友。

为什么(why)? 黄毛为了保护程勇牺牲,程勇灵魂震动。印度格列宁被瑞士公司状告停产,市场上只有最后一批廉价格列宁。

2. 人物的道德

英雄的故事具有可读性,许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主人公一出场就是英雄,他常常是经过一系列的抉择和改变,最后成为英雄,而这些抉择的时刻被称为“恩宠时刻”。

人物刚开始有道德缺陷,比如就想做一个普通人,不想承担责任,当改变事件发生时,人物征服恐惧,选择承担责任,就是美德表现,最终获得胜利。如果是反面人物,刚开始道德缺陷,改变事件发生时,恩宠时刻到来,但反面人物拒绝道德,最后陷入更深的道德缺陷,最终失败。

还是以《我不是药神》为例,程勇的恩宠时刻有二:一是在金盆洗手后,吕受益的妻子前来找他,他内疚于吕受益的自杀,于是重新出手,购入印度格列宁,帮助病友,从“商人盈利”变为“举手之劳”。第二次恩宠时刻出现在他无偿购入印度市面上仅剩的格列宁,赠予病友,从“举手之劳”变为“倾囊相助”。两次恩宠时刻,程勇抓住机遇,自我蜕变,道德升华,故事渐入高潮,程勇也从凡人走向“英雄”。

{ 正因为从人物诉求和道德需求两个角度的变化是符合内在与外在逻辑的,所以故事看来可信。}

3. 人物的独特性

人物的独特性,通常体现在身份和诉求的反差,反差越大,冲突越激烈,戏剧效果越强。还是以《我不是药神》为例:

如程勇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商贩,一下子要成为跨国走私的药贩子,反差巨大,让观众感受到难度颇高。之后程勇是一个成功商人,一下子要抛弃安稳生活重回走私药品行当,反差巨大,让观众觉得割舍痛苦。最后程勇要从帮忙走私药品一下子步入无偿赠药的慈善行列,反差巨大,让观众体会到牺牲巨大。

{ 每一个人物的独特性与诉求形成反差的关口,都是故事的一个高潮点,这也是把握好故事起伏脉络、带好节奏、讲好故事的必备要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