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本什么类型的书呢? 历史?是,但又不大像。《武则天正传》虽然名叫正传,但是却缺乏历史专著的一切格式文风,更不要说这本书的第一章节,竟然点明其中内容来自于唐颁王李守礼。这如何可能呢?那里有这样的历史著作呢? 那么,是小说吗?就像《红楼梦》——乃是落入凡尘的顽石,历经百转,自录于石上。但是,小说是虚构的,《武则天正传》却不是,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如若不妥,那是它所采用的史料的不妥,而不在它本身。所以,若它真是本小说,断无法入选普利策文学奖虚构类的评选的,这不会很奇怪吗?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我当它是一本假设存在的回忆录。它不是类似于《我的前半生》那样的回忆录,而是作者林语堂假设的颁王李守礼对其祖母的回忆,所以纸面上一切的情感翻涌、好恶悲伤、谴责遗憾就都是李守礼的——作者想象的李守礼。 史,必客观全面,尤指正史。但《武则天正传》虽以“正传”为名,却无正传之实,实际上更像情感宣泄——虽然假托于唐颁王。所以也许从一开始,林语堂要写的就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史书。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圈是有一怪现象,著名帝王多不入文人法眼,金庸似乎就对汉武明朱颇有微词,这却是为何呢?但凡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帝王,都少不了强化皇权,收紧舆论,排除干扰,其意在加强掌控,提高政令执行效率。但这一点却与文人要求的学术创作自由相悖,于是林语堂说“武后最恨思想独立,最不能容忍的是别人和她的意见不同”,其厌恶之情,跃然纸上。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其艰难可以想见。为建立武周,巩固皇权,武则天可说无所不用其极,手段极其残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人彘事件”,武则天就占其一。她杀自己亲儿两个,儿媳四个,近八十岁高龄还鞭死两个亲孙,章怀太子那首著名的《黄台瓜赋》就是暗指武后的。她重用酷吏,大肆制造冤狱,杀人无算。客观说,这些未必就证明武则天本性残忍好杀,更合理的解释是在以“牝鸡司晨”为耻辱的整个大环境中,为了权力稳固,而选择的不择手段罢了。林语堂本质上是个中国式的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道主义者,自是难以认同这血腥手段。不过林语堂卖了个花招,以武则天之孙唐颁王李守礼之口著述。这位颁王,拜自己的祖母所赐,幼年被监禁,十二岁丧父,两个弟弟死于非命,自己也受尽折磨,所以由颁王来说,能有什么好话呢?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相同的记载,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林语堂著述绝非客观全面,甚至算不得严谨,但却未必就没有价值,因为与其说林语堂著论了一本关于武则天的史书,不如说林语堂以著述武则天正史之名,鞭笞天下所有不仁之事。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武则天打抱不平。何况从无辜者的角度来说,武则天也并不冤枉,林语堂的咄咄文字如能替天下无辜冤魂出一口恶气,也不算坏。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也出现皇子争位,太子造反的丑剧,这似乎是中国古代皇朝的梦魇。无奈的唐太宗在长孙无忌的建议下立性格绵软的晋王李治为太子,以期保全众皇子性命。太宗驾崩前,将李治和王氏夫妇托付于太尉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千叮咛万嘱咐。只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托孤之臣将要对付的是个女人,而且当时就在场。 武则天的父亲叫做武士彟,曾追随李渊起兵。武则天是武士彟与续弦杨氏生的女儿,被太宗李世民看中,入选宫中。武则天十四岁入宫,到太宗驾崩只是个六品才人。按照唐制,皇帝驾崩,没有生育的后宫嫔妃侍妾必须削发出家,武则天也就面临这种命运。但是武则天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女子,相反此女子胆大包天、野心勃勃,据说在太宗驾崩前两个月,武则天就与太子李治不清不楚起来,通过与太子留情,武则天把自己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即位后的李治庙号高宗,曾向王皇后说过此事,得到王皇后的认可,皇后愿意帮助高宗将武则天接出寺庙。原来,此时的王皇后正在与高宗宠爱的萧淑妃争斗,王皇后感觉落入下风,于是想引入武则天,以毒攻毒。进宫后的武则天果然让高宗疏远了萧淑妃,王皇后很是高兴,武则天也升为三等昭仪。只是,王皇后所想不到的是,武则天的志向远不是一个小小的昭仪能够满足的。 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孩,在这孩子不足十天的时候,婢女禀报王皇后来看望,武则天故意离开,王皇后进来未见武则天,就抱着孩子玩逗一阵离开了,等王皇后一走,武则天就回来掐死了自己的孩儿。高宗下朝后,武则天故作不知让婢女抱孩子来给高宗看,婢女发现孩子死了,众人大惊,武则天哭问有谁来过,婢女回禀说王皇后来过,抚弄了一会孩子就放下了。本就不喜欢王皇后的高宗于是心生怀疑。 高宗六年,经人告密,高宗亲自带人在王皇后的床下发掘出诅咒高宗的巫蛊小人,宫中朝廷一片哗然,高宗决议废掉王皇后。首先高宗带武则天驾临长孙无忌家中,赐无忌四个儿子以朝散大夫,第二天,武则天又以高宗的名义给长孙无忌送去十车绸缎和金银礼品。长孙无忌未受礼品。终于高宗在朝堂之上,公开提出废除王皇后,褚遂良当庭反对,君臣不欢而散。第二天高宗再提废除王皇后,褚遂良则反对到底,放言若圣意已决,他将朝笏敬还陛下,着地叩头出声。高宗又惊又怒,只听帘幕后一个尖锐女子之声“斩此老贼!”,众臣都听见了。散朝后,褚遂良被贬湖南潭州。在高宗颇为苦恼之时,询问另一重臣李勣,李勣说:“此系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于是高宗终于下定决心,颁发圣旨,昭告天下,废却王皇后,监于内宫,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个月后,武则天加冕,仪式盛大铺张,雍容华贵,并史无前例的接受百官番夷诸宾朝贺。 冬天,高宗不知何故,在武则天省亲期间,去看望监禁中的废皇后王氏和萧淑妃,所谓看望是指透过深锁院门上的探望孔往里喊话罢了。但他不知道的是,武则天的暗探处处都是,一回来立刻就有人禀报此事。所以还没等高宗说话,武则天就已经先说,皇帝去看过那两个女犯人?高宗赶紧否认,于是武则天说没去就好。遂下令将王皇后与萧淑妃制成“人彘”,王萧两族全部流配百粤之地,改追王皇后为蟒氏,萧淑妃为枭氏,命令王萧两家后人子孙世世代代改姓为蟒为枭。 武则天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吴元庆和武元爽,武士彟谢世后,武家为这两个兄长所掌握,对武则天之母杨氏冷淡失敬。武则天大权在握后,杨氏颇为得意,对两个儿子说“还记得以前吗?现在不同了吧?”元庆元爽却说觉得脸上无光,妹妹做了皇后别人以为自己是靠妹妹的裙带关系,倒与他父亲反而没了关系一样。于是,武则天也没有放过她的这两个兄长,吴元庆被贬广西龙州,死在了那里。武元爽先被贬安徽凤阳,后来更远被贬海南三亚,然后死在了那里。 武则天步步为营,要把当初反对“废王立武”的臣子一网打尽,她设计了一个阴谋。前太子燕王李忠,义母王皇后,王皇后被废后,十三岁的李忠也被废。李忠生母非常卑微,没有任何家世背景,是个彻彻底底的,孤苦伶仃,无人照顾的孩子。在随后的几年里,武则天以这个孩子为中心,织罗了一个庞大的燕王党,以结交燕王,谋图造反的罪名,将所有异己一网打尽。这个名单有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韩瑗、来济、柳奭、于志宁、魏季方、王伏等等。 武则天对高宗李治控制也相当严格。宫中多是她的党羽,高宗的一言一行皆在武则天掌握之内。尤其是李治一旦表现出对那位女性有兴趣,这位女性多半性命堪忧。武则天孀居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不但经常进宫,甚至在宫中有居室,日子久了高宗不觉钟情,有传言说章怀太子实际上是韩国夫人所生,结果韩国夫人忽然中毒暴毙。为了纪念韩国夫人,高宗将韩国夫人的女儿,正值妙龄的贺兰氏封为魏国夫人,高宗似乎非常喜欢魏国夫人的陪伴,只是后来魏国夫人又不明不白的中毒暴毙。 顺带的,武则天两个不喜欢的堂兄弟被指为凶手,杀了。 武则天的孩子也可说个个都是悲剧。被她掐死的女儿不算,她还有四个亲生儿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 李忠被废后,李贤被立为太子,史载其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宽厚爱民,为太子时奏请高宗废除了逃兵的妻室没官为奴的条例——战场之上所有失踪士兵一律视为逃逸,造成大量冤屈。李弘认为“与杀不辜,宁失不惊”。李弘的性格与母亲武则天相冲突是必然的,他发现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还幽禁后宫,已被人遗忘,年近四十还未婚嫁,于是奏请武则天为两位姐姐婚嫁,武则天无法拒绝,却把两位公主嫁给了殿上的侍卫。李显有个妃子赵氏,是太宗之女长乐公主的女儿,武则天不喜欢长乐公主,也不喜欢长乐公主的女儿,借故把长乐公主和她丈夫外派,禁止长乐公主入宫,还监禁了长乐公主的女儿——李旦的妃子赵氏,然后忘记了这位可怜的赵氏送吃的,赵氏被饿死了。这两件事让太子李弘不服,他当面对武则天说,让贤德的儿媳死在家里,把公主嫁给仆役,是不公不义,百姓会说闲话。武则天很不高兴。十八天后,李弘在陪同父母驾临合璧宫的时候忽然死了,《新唐书》《唐会要》说其“为母鸠杀”,《唐实录》《旧唐传》则说是肺病哮喘。后世人怎么看呢?只有各说各的了。 李弘死后,李贤被立为太子。鉴于太子早死,李贤对武则天颇为疏远,为武则天不喜。高宗命李贤留守长安监国,李贤处理政务明确公允,口碑很好。李贤喜爱诗文,招集当时的一干学者注释范晔的《后汉书》,书成之后,呈给高宗,高宗亲笔下诏表扬李贤。当时,术士明崇俨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赖,曾对武后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武后第三子李显)貌类太宗”,又言“相王(武后幼子李旦)相最贵”,李贤听闻后深感厌恶。当时,皇宫中关于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的传言又起。武则天则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还曾亲手书信斥责,母子关系越发紧张。仪凤四年,明崇俨在侍返长安洛阳的途中被杀,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武则天怀疑是李贤所为。第二年武则天下诏让李贤到洛阳,李贤不在的时候,派人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凭证,然后暗中指使侍奉李贤的周某作证,称道士明崇俨是李贤所杀。高宗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武后却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收缴的铠甲在天津桥焚毁,借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张大安、刘讷言等遭到贬职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处死,曹王李明受到牵连终遭废杀,连坐者十多人。后来李贤又被流放到巴州,走时妻儿仆从衣缕单薄,十分凄凉。弟弟李显为此上书恳请帝后怜悯,这才稍微得到一些春冬的衣物。一年以后,高宗驾崩,武则天为了把持朝政,派遣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去巴州搜查李贤住宅,结果丘神勣却逼迫李贤自杀。武则天得知李贤死讯后,曾在洛阳显福门举哀,并将丘神勣贬斥,但不到半年就重新启用了。李贤在世时曾做《黄台瓜辞》一首: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黄台瓜辞》与曹植的《七步诗》齐名,前者写给母亲,后者写给兄长,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很多年以后,唐睿宗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 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高宗驾崩后即位,是为唐中宗。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表示反对。李显则说了句气话:“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就借着这句话,儿戏一般的,将继皇帝位才55天的李显废为庐陵王,贬出了长安。 李显被废大约十天以后,武则天让武承嗣给李旦送去了一道诏书,封李旦为睿宗。从此这位睿宗就像被幽闭于东宫一样,消失在了公众视野里。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大权独揽,成了大唐事实上统治者。但是这也是不够的,武则天不会满足。 武则天推翻李唐宗室,自立为帝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这个时候一群儒生揭竿而起,这就是徐敬业造反。徐敬业的造反输的很惨,很快就被武则天扑灭,不过这次起兵却给后世留下一篇千古流芳的文章,那就是骆宾王的《讨武瞾檄》,据说武则天看了,大赞曰人才。徐敬业没有给武则天制造什么麻烦,倒是让武则天利用了。武则天要取李唐而代之,但李唐宗族却人数众多,唐高宗和唐太宗兄弟还有十几人,这十几个老者儿孙众多,居王位者至少三十余位,虽然他们没有实权,但总是让人寝食难安。武则天独握大权,长安洛阳两都的将军,羽林军等要职均在武则天的子侄手中,但是要震慑朝臣,消灭大唐,建立武姓天下,这似乎还不够。她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帮爪牙,而徐敬业反叛一事刚好用得上。 垂拱二年,武则天发明了一种告密箱叫做“铜匦”,设计制作十分精巧,只有武则天一人可以打开。朝廷向各省县颁布诏令,只要有人要揭发和控告,不论贵贱,地方长官一律妥善招待,如若要求面圣,地方长官当供给膳宿,与五品官员一个标准,如果揭发有效,将赏绸缎金银,若情报不实,任其自去,没有处罚,于是告密就成了致富的捷径。据《唐六典》所载“是岁,天下大饥,山东、关内尤甚”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因为一则告密的赏赐诱惑。二是就算说错了也不追究。三是就算瞎编乱造不被采信,至少还管饭。四是万一碰着了,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捞个五品官做。所以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辄与家人诀曰:‘未知复相见否?’”不过最具戏剧性的,是铜匦的设计者鱼保家。他为讨武则天欢心,设计了这么精巧的告密箱。谁知道这铜匦里,就收到一封告他“为徐敬业作兵器,杀伤官军甚众”的告密信,于是鱼保家就死在了自己的设计上,演了一出“自作自受”的戏码。 很多告密者、刽子手、地痞、流氓因为这种方式平步青云,这些人后来成了武则天的酷吏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载武则天最重用的酷吏有二十七人,这其中有三个因残忍出众而权倾一时即索元礼、来俊臣、周兴。要说酷吏其实历朝历代都有,战国的商鞅、申不害。西汉时太史公著《史记》,单列有《酷吏传》。东汉期间酷吏成为平衡阉宦与亲娅的势力。宋代的张咏嗜血好杀,连小儿都不放过。元代曾瑞的散曲就名为《四块玉·酷吏》。明朝的东厂、锦衣卫是酷吏的代表,即便是清官海瑞亦有酷吏性质。但是武周时代的酷吏又有不同,那时候的酷吏多是惹人神共愤的奸佞。来俊臣编了一本拷问、株连、逼供、互控手册,名曰《织罗经》,令武则天都叹为观止。武周酷吏们还发明了不计其数的酷刑和邢枷。索元礼和来俊臣被并称为“来索”,成语“请君入瓮”就发生在来俊臣和周兴之间。 在武家人的炮制之下,洛水出现了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的古碑,武则天决定大庆一番,下诏所有皇室成员限期“入洛阳、会明堂、行大典”。散居各地的唐室王公此时进退两难,由各种征兆来看,凶险之事即将来临。是参加还是不参加呢?还是置之度外呢?是奉诏入都被一网打尽呢?还是等待被被人告密受酷刑呢?还是干脆铤而走险呢?也许武则天就是希望唐室王公仓促起事,当然,如果这些王公不举兵起事,她也仍然可以指派密探,罗织罪名,将他们一网打尽,总之十拿九稳。于是,唐室王公琅琊王李冲与其父越王李贞举兵反武,史称越王之乱。这场叛乱没有几个王公参与,只有长乐公主与其丈夫响应。起兵七天即败亡。但是对于武则天来说,这是难得的口实,一场大屠杀开始了。 从光宅四年开始到天授二年,大体上分四次,第一次是位高权重的老王爷和他们的儿子为主。第二次是次一等的王公十二个王公,几百户人家流配到两千里外的云南。第三次仅八月七日一天,王公、大臣、武将被杀就有三十六人。第四次主要针对唐室宗族中的文武官员。至此唐室宗族大多数人及重要的王公被消灭殆尽,霍王、韩王、舒王、徐王、越王五个家族完全被灭门。只有鲁王、纪王、许王的少数孙子得以残存,幸免于死的流放到人迹罕见的亚热带做奴隶,得改姓虺(古书上的一种毒蛇)。但这并没有结束,长寿二年,酷吏万国俊到广东调查流放的孤儿寡母不满朝廷的谣言,万国俊命令这三百个孤儿寡母自尽,官府的厅堂上哭声震天,万国俊说:“好吧,那么跟我来。”领到河边,将三百孤儿寡母屠杀殆尽。万国俊回朝复命,受到嘉奖,官拜御史大夫,于是,引的人人都想立功受赏。巡回御史赶赴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残杀那里被流放的孤儿寡母,刘光业屠杀九百人,王德寿屠杀七百人,其他的两百到五百不等。 唐家人杀的差不多了,“改唐为周“”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载初元年九月,长安人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余人到神都,上表请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武则天未准许。此后又有百官、宗戚、四夷首领、沙门、道士及远近百姓约六千人由武承嗣率领,请求改朝换代,他们带的折子上有六万余人的签名。李旦亦自请赐姓武姓。不久,据说“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于是武则天给折子上批了个“可”。九月九日亲临则天门,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同月二十号,上尊号圣神皇帝,以李旦为皇嗣,赐姓武姓。九月十三日唐室王公爵位完全削除。在神都洛阳立武氏七庙,成为太庙。废除唐室七妙中的四庙,只许最近三代祖先按季节奉祭。到天授二年,花和尚冯小宝指使法明等人撰写《大云经》四卷,说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武则天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在这一连串的事件中,有一个人不动声色,冷静观察,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狄仁杰。 大权在握,江山稳固,武则天自然开始启用治世之能臣,否则仅靠只会整人的酷吏,如何经营天下呢?天授二年九月,武则天启用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据说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有善政,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回奏:“臣不愿知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无错,是臣的幸运,如此,就够了。害我的一定是一个朋友无疑。”武则天叹服。狄仁杰的启用对武承嗣是个威胁,武承嗣始终在谋求立他为皇嗣。长寿元年正月,武承嗣指使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五六位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律法规定,只要立即服罪可以免除苦刑,还可以减免死罪。于是狄仁杰当场认罪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狄仁杰向狱吏借来笔墨,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屈情况,塞在棉衣里,请求送回家中。负责看守的王德寿并未起疑,让人送交给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狄光远持帛书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看罢帛书,召来俊臣面奏。来俊臣辩称:“臣并未对狄仁杰等人用刑,连他们的冠带都未曾剥下,饮食寝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没有谋反的事实,他们如何肯承认谋反?”武则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狱中查看。来俊臣给狄仁杰等人穿戴齐整,然后让周綝入内查看。周綝惧怕来俊臣,只是唯唯诺诺,甚至都没有看狄仁杰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则天复命。来俊臣还命人假冒狄仁杰等人的名义,伪造《谢死表》,让周綝呈给武则天。 武则天还是怀疑,决定亲自过问狄仁杰谋反案。她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道:“如果不承认造反,早已活不到现在,哪里还能见到陛下。”武则天又问为何要作《谢死表》,狄仁杰则答称并未写过。武则天便让人拿出《谢死表》,方知道表章是伪造的,因此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贬到彭泽,担任县令。此后,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 圣厉元年,武则天再次启用狄仁杰。狄仁杰官拜鸾台侍郎,参与枢要,成为武则天的左右手。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贤才,武则天都欣然接受,经他举荐在朝为官的有二三十人,其中如张柬之、桓彦范、姚崇、崔玄、袁恕己、敬晖等人。好人当道,坏人就难受了。酷吏周兴被“请君入瓮”而认罪,判流放,途中被人所杀。酷吏来俊臣被被判处斩,洛阳城万人空巷,争看这个刽子手人头落地,洛阳人说“今天晚上可以安心睡觉了。”狄仁杰还促使了武则天立儿子做皇嗣的决心。武则天想立武三思为皇嗣,征询大臣意见,狄仁杰坚决反对,狄仁杰说皇帝立儿子为太子是当然无疑的,如果陛下千秋之后,想常享宗庙,就得是帝王之母,如果立武三思,岂有侄儿祭祀姑母的道理,陛下何以能保侄辈不忘其姑母呢?于是,武则天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是做皇帝的母亲呢?还是做皇帝的姑母呢?她问狄仁杰,是立李显还是李旦呢?狄仁杰回答,自然是李显,显为长子。于是武则天秘密召庐陵王李显回朝,对狄仁杰说:“我将太子还你吧!”到了当年的九月,重新立李显为皇太子。久视元年,狄仁杰与张柬之密探一番后,遂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一岁,狄仁杰知道自己所托得人,了无牵挂而去。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重,麟台监张易之和春官侍郎张昌宗居宫中执政,张柬之决定起事。他问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说:“将军今日的荣华富贵,是谁给的?”李多祚流着眼泪回答说:“是高宗皇帝给的。遂指天盟誓,铲除张易之和张昌宗,光复大唐。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到玄武门,李多祚、李湛、王同皎等人到东宫迎接李显。众人从玄武门进入宫中,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围捕其党羽,软禁武则天。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大赦天下。二十四日,武则天将帝位传给李显。张柬之发动的“神龙革命”一举成功。 二月一日,朝廷举行唐朝光复仪式,旗帜、徽章、官衔、官衙名称都恢复高宗初年的原样。三月王皇后与萧淑妃后人废除蟒枭恶姓,恢复本姓。五月武氏太庙剥夺太庙名称。 中宗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在软禁中死去,享年八十二岁,死前留下遗言,要后人以“皇后”身份祭祀她,不要把她看作“皇帝”。在她的遗言里,她饶恕了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瑗。至此,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传奇女皇结束了她的时代。 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多为人所诟病,主要原因是在林语堂笔下,武则天的反面远多于正面。今天世人热爱武则天,多因其为唯一女性帝王的缘故,再加上影视作品的渲染,颇有励志之效果,使得人仰慕其排除万难,得此唯一的成功之学,于是,难免爱屋及乌,为其在后世所遭非议而打抱不平。但是武则天之恶恰在其成功,在于其没有底线,不择手段的作风。若这作风也可被颂扬,那么人人不择手段,只为成功,世间不变成修罗地狱了吗?只可惜,人只梦想自己如武则天一般励志,却未想过,在那些噤若寒蝉的日子里,可愿在武周治下为民呢?毕竟绝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而已。 |
|
来自: 昵称BbprGMTQ > 《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