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一公的团队里,他当时是科研基础最差,英语水平最差的那个。施教授称呼他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水平。相比长篇著作傍身的同门,他实在太普通。但柴继杰没有放弃自己,一边听从教授的教导一边暗下苦功。不是天赋型选手,就靠努力。 他每天睡很少,花大量的时间在文献阅读上。每天坚持学英语看报纸。不仅培养自己做科研的兴趣,更注重总结自己学习心得。从第三年开始,才慢慢开窍,第四年才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虽然起步慢,但也算找到了门道,得到施一公教授的肯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0年的学习坚持终于让柴继杰走进公众视野。 2017年,号称德国诺贝尔奖的“洪堡教席— —国际研究奖”在柏林举办了颁奖典礼,柴继杰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该项荣誉的人。他个人获得了500万欧元的资助,折合人民币约3800多万元。 2019年7月11日,柴继杰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关于植物受体激酶FER识别配体RALF的分子机制,得到了审稿人及Nature期刊编辑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 这项新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领域的发展,他们证明了一个细胞壁相关的GPI膜锚定蛋白LLG与受体激酶一道作为一类植物肽类激素的受体。这是一个全新的受体配体结合范式,将在相关蛋白的研究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 。 一个人的出生或许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后代。 柴继杰教授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成为逆袭的代名词。“逆袭”听起来很爽,但背后却是无数个星辰与日夜。 当你抱怨文献太难不能理解时,想一想是否自己懒癌发作,将阅读文献的时间一天天往后挪;当你下定决心坚持阅读学习时,是否一个热搜就吸住了你的眼球;当你纠结是否要转行转专业时,有一群正在坚守默默努力的人,最终成为了“柴继杰”们。 柴教授说,在科研之路上勤奋是必须的,时刻想要了解“为什么”,才能做好科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