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林先生: 您好! 前些天我收到孟奇先生发给我的《江城四老书画展》的资料,朋友王海山把他从网上看到的相关报道也转发给我了。 我看了孟奇及王海山转发给我的“江城四老书法展”的相关介绍之后很受感动,浮想联翩,您为了宣传“江城四老”的书法艺术成就,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呕心沥血”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我作为那致中先生的侄女再一次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尤其您讲到“永吉是'四老’中唯一的吉林籍书法家那致中先生的出生地,奔流不息的松江水和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养育了这位“江城书坛大布衣”,我深有感触。我伯父生于斯、长于斯,吉林市这片热土养育了他,成就了他。我作为乌拉那拉氏的后裔、伯父的侄女,有一份责任和义务为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 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编辑出版《那致中诗书画集》的由来 1、我的家庭背景 我出生在一个严遵祖训“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的满族镶黄旗的大家庭,曾祖父赛凌阿在原籍永吉县三家子村是乡村教师,祖父那毓麟务农,与其三个儿子解放前一直和谐地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那致中先生是我的伯父,我是伯父胞弟那志范的女儿。1946年冬,只有25岁的我母亲因病撒手人寰,留下3岁的我和6岁的姐姐,当时伯父、叔父在当地当小学教员,我父亲31岁是我们这个农耕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吉林市解放前我家搬迁到吉林市,伯父、父亲不肯离开吉林市。伯父开个小食杂店、父亲到枕木防腐厂当力工,我们一直在一起生活。1954年工厂搬迁到哈尔滨,我和姐姐1955年小学毕业后才恋恋不舍离开伯父,去哈尔滨读书、工作。叔父被分配到双河镇当教员,后调到永吉三中(校址在乌拉街镇里)、永吉八中(校址在五里河子镇里)任教导主任。 伯父伯母视我如己出,伯父与我情同父女,在全家人的呵护下,我度过了幸福的幼年、童年,这一切令我永生铭记。伯父母、父亲等父辈是我的至爱和师表,他们的精神、气节、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教育了我,使我终生受益。 尽管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但是伯父还是激励我们要刻苦读书,考上高等学校。我家解放前出生的四个孩子分别在1954年、1958年、1963年考上了南京航空学院(那延华)、东北农学院(那延芳)、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那惠云)、哈尔滨医科大学(那常筠)。 1968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黑龙江鸡东县农村,后调到鸡西煤矿医院(当医生),1980年调回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教,直至2003年退休。毕业后我经常借公出机会回吉林市看望伯父伯母。 2、伯父家的经济情况 1950年秋,我的大堂兄(那延芳)突然患“结核性胸膜炎”(现在是比较常见的胸科疾病,治疗后一般不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在当时链霉素奇缺,几乎买不到,结果堂兄因当时的医疗条件所致,后来又患上腰椎结核,病情加重,卧床几年。此期间伯父家经济上很困难,既要给他治疗,又要加强给他的营养。二堂兄(那延华)高中毕业后当小工赚钱补贴家用,1954年考上南京航空学院。不巧,赶上1958年高校院系调整,按学校政策规定,家里生活困难可以提前参加工作。(但是直到2003年去世时仍未落实政策,命运不佳)。 伯父待人“大公无私”,无论谁来,他都热情招待,使得生活上本来拮据的日子更加“捉襟见肘”。伯母跟着多吃不少苦,多挨不少累。 1958年大堂兄病好后,考上大学,但是没有享受到国家助学金(按当时政策家里人均15元就不能享受助学金,伯父每月工资47元,家里3口人平均15元后还多2元钱)他上学全靠伯父伯母省吃俭用供给他。 我父亲每月60多元的工资,夫妻俩加上6个孩子,经济上也很紧张,无力支援伯父家。我上大学是享受助学金的。 3、我担任主编,编辑出版《那致中诗书画集》的初衷
1990年12月,伯父因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幸离世。他没有来得及整理自己的作品编辑出版,造成终生遗憾。2003年伯父次子那延华、2010年伯父长子那延芳、2012年叔父那志勋之子那铁铮先后离世。时至2014年伯父已经仙逝二十多年,作品流失很多,甚至于在吉林市出现了假冒那致中侄子的书法爱好者(那君常)。 我担忧伯父的作品继续散失,寝食难安,期望编辑一部《那致中诗书画作品集》并使之流布,以圆“涌泉报恩”之梦。 我清楚地认识到:我的文学功底远不如与堂兄、堂弟,但是他们已经离世,不能完成这项工作了。这种情况下,我有责任和义务“张罗”编辑出版《那致中诗书画集》。2014年2月末我主动担任了'文集’的主编,承担所需费用,并编写“工作计划”通过电话与那致中先生的亲属进行了沟通,2014年3月7日将“工作计划”通过QQ信箱发给相关亲属,诚恳地征求他们的想法、意见、建议。编辑伯父作品集的事情得到大多数亲属的赞同和支持,四月份开始搜集伯父作品影印件,五月份我去吉林市与市文联、书协领导及部分书画界同仁研究编委会成员、落实工作计划等事宜,此后编辑文集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张运成先生、刘成先生担任本书顾问,张运成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各位编委尽职尽责,不辞辛苦,经过14个月的努力“文集”编辑出版完成,2015年4月27日举行首发式。 2015年正值父亲那志范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那致中诗书画集》编印出版,以此缅怀伯父、父亲等先辈,告慰他们在天之灵,我也为自己了却一个心愿感到欣慰。 这次搜集、整理并编印出版《那致中书画集》是吉林市文联、吉林市书协等单位及领导大力支持,书画界同仁、伯父和我的亲朋好友积极参与、共同辛勤付出的成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努力,就没有这本诗书画集的问世。为此,向吉林市文联、吉林市书协,有关领导以及书画界同仁、编委会成员、同学、好友、亲属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3、《那致中诗书画集》(第一版)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之处 (1)'文集’编辑之初未打算出版发行,只想搜集伯父作品影印件编辑成册,供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本着“只赠不卖”的原则,没有申请刊号,筹备会上孟奇先生建议即使不出售,申请刊号之后受赠者能感觉书的价值,后来申请的书号。 (2)'文集’印刷的册数,当初我考虑到不能编书出售那样印数太多,只印刷500册,后来马文科、马隽、赵凤岚按成本价各自加印了100册,总印册是800册。现在看来文集印刷册数偏少,没有满足书法爱好者的需求,是个遗憾,是我当初考虑不周所致,很抱歉! (3)因我在编委会人员组成中过多考虑了其它因素。结果存在有的人“在其位,没有谋其政”;几个主要编委压力很大、很忙、很累,至今我深感不安和歉疚。 (4)文集初稿尽管大家反复校对,但仍有个别之处存在漏字、标点符号不准确、有的词句应再仔细推敲…等等。 (5)文集编辑出版后我又搜集到伯父的一些书法绘画作品影印件,在第一版编辑前我没有到吉林省博物馆、图书馆、方志馆及吉林师范学院拍摄影印件,如果再版还可通过其它渠道广泛搜集到伯父的一些遗作。 4、我个人的情况 (1)我虽然自幼就在伯父身边,但是我的艺术细胞不如几个同辈的兄妹,在书法、绘画方面没有天赋,主观上很感兴趣,但是没有成果,很遗憾。 (2)我2001年以后患“特发性震颤”手颤加重以至于不能用筷子吃饭,不能用笔写字。幸好我退休前使用电脑比较熟练,电脑键盘较大,所以我现在用电脑跟别人联系,但是速度明显减慢。我看到有关《“江城四老”书法展》资料后本应立刻给您回信表示感谢,因我写字不方便,直到现在才跟您联系很抱歉,请您谅解! 顺便跟您说一下: 我因为5月14日参加哈尔滨妹妹儿子的婚礼,此前我从北京回哈尔滨了,在5月8-10号去吉林市给我伯父、叔父扫墓,看望了张运成、刘成、孟奇等书画界朋友。我回北京后收到孟奇发来的有关《江城四老书法展》的资料,很遗憾我没有亲自到永安美术馆去欣赏四老的杰作。 本次展览7月18日能撤展吗?请您方便的时候回短信告诉我。 我很坦诚地向你介绍了我的情况,在我伯父诗书画方面您有哪些想法咱俩可及时交流。 打扰您了,再一次谢谢您! 再见!
◆附:三惜草堂珍藏那致中先生墨宝12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