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说“止” 朱英贵 成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到达的意思。为什么“止”会有到达的意思呢,原来它的构字理据跟脚有关,它的造字本义就是脚或足,当然就会到达了。先要到达然后才能停止,故常用的停止的意思只是“止”字的一种引申义。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止”字。 一、“止”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止”字今天的基本意思是用作动词停止或终止的意思,然而它的造字本义却不是这个意思,它的构字理据也不是为停止或终止的意思而造的。让我们先来看看许慎的《说文》是如何解释“止”这个字的: 《説文解字》卷二止部:“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是:“止”,就是下面的根基。它的字形就像草木长出地面有根茎的样子,所以古人用“止”来表示“足”。大凡与“止”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止”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因为未见过甲骨文,他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止”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的,因此他的解释并没有正确揭示“止”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让我们先来看看“止”字的甲骨文字形(参见下图): “止”字的甲骨文字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止”字的多个甲骨文字形都并不像草木长出地面有根茎的样子,根据甲骨文表示侧面手形以三根手指表示左右手的构形原理,上图中各字很像是以三根脚趾表示的足掌之形,其中大脚趾头有朝向右侧的,那是左脚,有朝向左侧的,那是右脚。因此“止”字的构字理据就是表示不包括大小腿在内的足踝骨以下的部分,亦即人的脚掌,它的造字本义当为“足”或“脚”。 宋代郑樵所著的《通志略·六书略》就已经发现了《说文解字》的解释有误,明确指出:“止,象足趾。”后人逐步发现,在许多古籍文献中表示足趾意思的字都是写作“止”,这就证实了“止”是“足”或者“趾”的初文,它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就是“足”或“脚”。而且“止”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还有实体的足印之形,例如下图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参见下图),像这种并非用线条勾勒的“止”字,就更加不像草木长出地面有根茎的样子了。 “止”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止”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可以看出,晚期金文的“止”字以及战国大篆、说文小篆,“止”都已经规范化和线条化为接近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了,所不同的是“止”字的古文字形体的最后一笔都是左竖与下横连为一体的,其笔形类似于“𠃊”形状,并不像现代汉字的“止”最下一横向左出头的样子。就连隶变以后的隶书,“止”字的最后一画都还是竖折,而不是长横(参见下图)。 “止”字的隶书与楷书字形 隶书字体再进一步楷化之后,可能是因为便于运笔的原因,“止”字的竖折才被分写为竖(丨)与长横(一)两笔,这便是现代汉字的“止”字。 顺便说一句,甲骨文中也有下部为长横的“止”,那其实是“之”字的初文,在殷墟卜辞中也常被用作近指代词“此”的意思,但是它楷化以后要么是“之”字,要么是“此”字,而并不是这里谈的“止”字。 二、“止”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止”字的造字本义当为足或脚。例如:“止,足也。”(《广韵·止韵》)再如:“御衽于奥,媵衽良席在东,皆有枕,北止。”(《仪礼·士昏礼》)郑玄注:“止,足也。”又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颜师古注:“止,足也。”又如:“忽闻溪边林中响甚,往看之,乃无止蜥蜴。”(《朱子语类》卷三) 后来,“止”字产生了诸多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然后便添加“足”旁另造后起字“趾”字专门用于表示脚趾义,而它的“足”义则为“脚”(腳)或“足”字所取代。下面我们来分别例析“止”字的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至,到。例如:“鲁侯戾止,言观其旗。”(《诗·鲁颂·泮水》)郑玄笺:“戾,来。止,至也。”再如:“俊雄英豪,辐至蜂止。”(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万物之奥》) 其二,表示栖息,多用于鸟类。例如:“交交黄鸟,止于棘。”(《诗·秦风·黄鸟》)再如:“长安又谣曰:‘凤凰凤凰止阿房。’”(《晋书·苻坚载记下》)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居住的意思。例如:“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郑玄笺:“止,犹居也。”再如:“泉州岁凶,君筑室,止穷民。”(宋·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二是表示住所的意思。例如:“某到此,以敝止未完固,少留以葺。”(宋·欧阳修《与薛少卿书》) 三是表示等待的意思。例如:“故丧事虽遽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礼记·檀弓上》)郑玄注:“止,立俟事时也。”再如:“子姑止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上》:“子姑止之,犹子姑待之也。”又如:“(苻坚)乃谓将士曰:‘今危困,计无所设,卿等可去,吾将止死。’”(《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 其三,表示停止,终止。例如:“山下有险,险而止。”(《易·蒙》)再如:“吾见子,于此止矣!”(《国语·吴语》)又如:“雨浪浪其不止,云浩浩其常浮。”(唐·韩愈《别知赋》)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若干种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挽留,收留。例如:“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再如:“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又如:“其灵丘罗思祖宗门豪溢,家处隘险,多止亡命,与之为劫。”(《魏书·酷吏传·张赦提》) 二是表示扣留。例如:“丕郑如秦谢缓赂,乃谓穆公曰:‘君厚问以召吕甥、郤称、冀芮而止之。’”(《国语·晋语三》)韦昭注:“止, 留也。”再如:“今齐王使李终之勺(赵),怒于勺(赵)之止臣也。”(《战国纵横家书·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三是表示俘获。例如:“使叔孙豹悉帅敝赋兵……与邯郸胜击齐之左,掎止晏莱焉。”(《国语·鲁语下》)韦昭注:“从后曰掎。止,获也。”再如:“(鹿悆)为综(萧综)军主程兵润所止。”(《魏书·鹿悆传》)又如:“三军散走,之才退至吕梁,桥断路绝,遂为魏统军石茂孙所止。”(《北齐书·徐之才传》) 四是表示阻止,制止。例如:“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战国策·齐策三》)再如:“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满少卿)又恐怕外边有人知觉,连忙止他道:‘多是我的不是。你而今不必啼哭,管还你好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五是表示尽头,止境。例如:“刻诗其碑, 为示无止。”(唐·韩愈《曹成王碑》)再如:“使遇宽韵而愈加思索,则他日造诣,未见其止也。”(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 六是表示减省。例如:“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周礼·地官·仓人》)郑玄注:“止, 犹杀也。”孙诒让正义“注云‘止,犹杀也’者,犹《廪人》‘杀邦用’之杀,谓减省之也。” 七是表示椎名, 用以击柷止乐。例如:“所以鼓柷谓之止。”(《尔雅·释乐》)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其四,表示人的仪态举止。例如:“淑慎尔止,不愆于仪。”(《诗·大雅·抑》)郑玄笺:“止,容止也。”再如:“令仪令色,爱以资始。塞渊其心,淑慎其止。”(汉·蔡邕《济北相崔君夫人诔》) 其五,用作副词,相当于仅,只。例如:“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庄子·天运》)再如:“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五代·大愚《乞荆浩画》诗)又如:“止印二三本。”(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其六,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例如:“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诗·召南·草虫》)毛传:“止,辞也。”再如:“于皇仁考,淡焉虚止。”(晋·陶潜《命子》诗)又如:“潭人来止,相语而喜:‘我知视成,无豫经始。’”(宋·王安石《潭州新学》诗) 根据上面对“止”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止”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止”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止”字的相关成语比较多,其中“止”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形: 其一,“止”字表示至、到的意思。例如: 止于至善——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语见《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其二,“止”字表示停止、终止的意思。例如: 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源自《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规行矩止——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源自晋·潘尼《释奠颂》:“二学儒官,缙绅先生之徒,垂缨佩玉,规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执事之命。”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语见清·章学诚《文史统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 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源自《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流行坎止——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源自《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如丘而止——如:到达;丘:丘陵;止:止步。指遇到困难则停下来,不求上进。语见《荀子·宥坐》:“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适可而止——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语见《论语·乡党》:“不多食”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为山止篑——比喻功败垂成。源自语出《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心如止水——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语见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其三,“止”字表示尽头、止境的意思。例如: 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观止矣。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学无止境——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语见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其四,“止”字表示阻止、制止的意思。例如: 绝薪止火——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源自《吕氏春秋·尽数》扬汤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则止矣。”汉·枚乘《上书谏吴书》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即用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源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纵风止燎——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语见隋·王通《中说·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其五,“止”字表示栖息、居住的意思。例如: 望门投止——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语见《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 其六,“止”字表示人的仪态。例如: 举止不凡——举动不平凡。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与众不同。语见清·壮者《扫迷帚》第五回:“昨见二君举止不凡,询及栈主,始知兄即吴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问此位名姓?” 举止大方——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语见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经的女子,见了人一样,不见人也是一样,举止大方,不轻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碍甚么呢?” 举止失措——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语见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材上加契者,谓之足材,其规矩制度,皆以章契为祖。今人以举止失措者,谓之失章失契,盖谓此也。” 举止自若——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语见《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其七,“止”字表示仅仅、只是的意思。例如: 止谈风月——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源自《南史·徐勉传》:“今昔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其八,“止”字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例如: 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语见《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吉祥止止——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语见《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