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四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1条

 医贵仁心 2019-09-01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第1条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是通过脉象辨治疟疾。疟疾一病的最大特点是寒热往来,属少阳病,所以疟疾的脉象也是弦脉为主。少阳经本经病时,数脉主热,弦数脉多见于以热为主的疟疾;尺脉主寒,弦迟脉多见于以寒为多的疟疾。少阳阳明合病时,弦中略带紧脉(应是沉取可得)是疟疾夹有饮食积滞,攻下里实可愈。弦迟主寒,可选温下之法治疗。少阳太阳合病时,弦紧脉(浮取而得)是疟疾夹有太阳伤寒表证,可以发汗或者针灸治疗。脉浮而大,邪气有从少阳外出太阳之征兆,可选吐法因势利导。弦数脉多是外感风邪入里化热所致,易伤津液,可通过饮食调治,甘寒之品以制风热燥邪。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疟者少阳之邪,弦者少阳之脉,有是邪,则有是脉也。然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疟之气,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有风从热出,而不可以药散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徐氏曰,脉大者为阳,小者为阴,紧虽寒脉,小紧则内入而为阴矣。阴不可从表散,故曰下之愈。迟既为寒,温之无疑。弦紧不沉,为寒脉而非阴脉,非阴故可发汗针灸也。疟脉概弦,而忽浮大,知邪在高分,高者引而越之,故可吐。喻氏曰,仲景既云弦数者多热矣,而复申一义云,弦数者风发,见多热不已,必至于极热,热极则生风,风生则肝木侮土而传其热于胃,坐耗津液,此非可徒求之药,须以饮食消息,止其炽热,即梨汁、蔗浆,生津止渴之属,正《内经》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之旨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按】

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

【注】

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 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其他瘅疟,即《内经》所谓但热不寒之瘅疟也;温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之温疟也;牝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之寒疟也;惟疟母一证,经所未载。然论诸疟,未有详于《内经》者也。其文虽略有不同,必是脱简,然所出治法,亦未有过于仲景者也。

【集注】

徐彬曰: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惟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象,而兼数为热,兼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怡曰: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人之藏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 

周扬俊曰:人之疟证,由外邪之入,每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故寒热往来。主少阳,谓兼他经证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无是理也。仲景曰:疟脉自弦,正以脉之数、迟、小、紧、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为少阳脉也。夫邪犯少阳与卫气并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搏,是以日作。若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然则偏阴多寒,偏阳多热,其为瘅、为温、为牝,莫不自少阳而造其极,补偏救弊,必从少阳之界,使邪去而阴阳适,归于和而后愈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弦为少阳之脉,寒邪在经,以类相从,内舍三阴,少阳居二阳三阴之间,内与邪遇,相争而病作,故疟脉自弦。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其初与邪遇,卫气郁阻,不得前行,渐积渐盛,内夺阴位,阴气被夺,外乘阳位,裹束卫气,闭藏而生外寒。卫气被束,竭力外发,重围莫透,鼓荡不已,则生战栗。及其相火郁隆,内热大作,寒邪退败,尽从热化,则卫气外发而病解。此痎疟之义也。

但相火不无虚实,弦数者,火胜其水,其病多热。弦迟者,水胜其火,其病多寒。弦而小紧者,腑热重而表寒轻,下之则差。弦迟者,内寒,可温其里。弦紧者,外寒,可发汗针灸,以散其表。浮大者,宿物内阻,可吐之。弦数者,木郁而风发也,以饮食消息而止之,如梨桨、瓜汁清润甘滑之品,息其风燥,经所谓风淫于内,治以甘寒是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弦为少阳之脉,此尽人之所知也。然疟病何以属少阳,则以手少阳三焦寒水不得畅行皮毛之故。究其病由,厥有数因。人当暑令,静处高堂邃宇,披襟当风,则汗液常少,水气之留于皮毛之里者必多,秋风一起,皮毛收缩,汗液乃凝冱于肌理,是为一因。劳力之人,暑汗沾渍,体中阳气暴张,不胜烦热,昼则浴以凉水,夜则眠当风露,未经秋凉,皮毛先闭,而水气留着肌理者尤多,是为二因。又或秋宵苦热,骤冒晓凉,皮毛一闭,水气被遏,是为三因。三因虽有轻重之别,而皮里膜外,并留水气,故其脉皆弦。痰饮之脉必弦者,由其有水气故也。太阳寒水痹于外,一受秋凉,遂生表寒。营血受压,与之相抗,是生表热。故有寒热往来之变。惟水气轻者,随卫气而动,休作日早,其病易愈。水气重者,随营血内伏,休作日晏,其病难愈。血热内张,故脉弦数而多热。水寒外胜,故脉弦迟而多寒。长女昭华治多热者,用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治多寒者,则加干姜、桂枝,此本孙氏《千金方》,每岁秋间,治愈者动至数十人,足补仲师方治之阙。至如弦小紧者下之差,或不尽然。所谓小紧者,或即温疟其脉如平之谓。盖温疟之为病,但热不寒,即寒亦甚微,渴饮恶热,不胜烦苦。本属阳明热证,用桂枝白虎汤后,表虽解而腹及少腹必胀痛,即不痛,亦必大便不行。予尝治斜桥一妊妇,先病温疟,继病腹痛,先用桂枝白虎汤,愈后,继以腹痛下利,用大承气汤而愈,后治一年近不惑之老人亦然,可见下之而差,为温疟言之。辛未六月,浦东门人吴云峰患间日疟,发则手足挛急麻木,口苦吐黄水,午后热盛谵语,中夜手足不停,脉滑数而弦,用大柴胡汤下之,一剂而差。此可证当下之疟脉,不定为弦小紧矣。迟为血寒,故弦迟者可温之。弦紧为太阳伤寒之脉,水气留着皮毛,故可发汗。留着肌腠,故可针灸。浮大之脉,阳气上盛,证当自吐,不吐其胸必闷,故可用瓜蒂赤小豆散以吐之。至谓弦数者为风发,证状未明,以理断之,大约风阳暴发,两手拘挛,卒然呕吐。若吴生之证,所谓以饮食消息止之者,不过如西瓜汁、芦根汤、菜豆汤之类,清其暴出之浮阳,然究不如大柴胡汤,可以劖除病根也。惟此证病后胃气大伤,饮食少进,当以培养胃气为先务,此又不可不知耳。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以脉之迟数弦紧而分表里寒热、阴阳虚实,为治疟之纲也。疟乃风寒各半,两伤营卫,邪正相搏,更盛更虚,故显往来寒热,而谓之疟。然风气通于肝,所以疟脉自弦。或见迟数不弦,乃偏暑湿燥火之邪,不因风邪主病。若弦而兼数,乃阴虚阳盛,则多热。弦而兼迟,乃阳虚阴盛,则多寒。弦小紧者,寒实之邪居于里,故下之差。弦迟者,风挟虚阳而寒实,故可温之。弦紧者,寒邪偏多而深居营分,寒凝血实,故可发汗或针灸。浮大者,风邪偏多,卫分主病而浅,风性轻扬上浮,故可吐之。弦数者,风多而助木火,谓之风发,邪乘于胃,消烁津液,热渴烦冤,当以甘寒饮食,而救胃中津液,烦渴则止,即蔗浆梨汁之类,故曰消息止之。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师曰:疟者,寒热往来之有定候也。虽有三阴三阳之异,而其舍总不外乎半表半里之间,少阳主乎半表半里,脉必弦。今为之提其大纲曰:疟脉自弦。而弦中之兼见者,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一隅可以三反也。至于因证施治,弦小紧者,及其小而知其在里,可下之而差,弦迟者,多寒无有疑义,即可温之,弦紧而不小者,知其在表而不在里,可以发汗针灸也;弦而浮大者,知其邪在高分,可以吐而越之,弦数者多热,治则宜清,而热极生风,当知其为风发也,若以上因脉施治诸法,治之而犹不止,更当以饮食消息止之。即《难经》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之旨也。

此方疟证不离少阳,以弦脉为主,随其兼见者而施治也。末一句言治之不愈,求之脾胃,是为久疟虚疟者立一大法也。徐忠可、尤在泾诸家之解俱误。

男元犀按:《素问·疟论》言之甚详,大约邪气与卫气并居,合则病作,离则病休。一日发者,正气不虚,易愈。间日与三日,正气虚,内薄于阴,难愈。仲景以《内经》之旨深远,难与中人以下说法,另寻阴阳出人大冲要处,独取少阳为主,以补《内经》未言之旨,并示后人握要之图,开口即云疟脉自弦,看一自字,大有深意,见疟证虽各不同,而少阳脉之真面目,自不可掩。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论述疟病的辨证论治。疟病是邪伏少阳之半表半里部位,若邪入里与阴相争则恶寒;若外出与阳相争则发热,故有寒热往来之证。疟邪病于少阳,少阳脉弦,所以,疟脉也脉弦。此外,由于病人体质的差异,化寒化热亦有所不同。故弦数者多见有热;脉弦迟者,则多见有寒。因此,在治疗上也应有所区别,不能混而不分。如疟脉弦而小紧,紧主里主实,是疟病兼有饮食积滞之邪,治宜泻下胃肠之积;若疟脉弦而迟,为疟病兼见寒邪的反映,则可用温中散寒之法;若疟脉弦紧而不弦细,是疟病兼有风寒之邪,宜用针灸发汗之法;若疟病脉见浮大,知其邪在高位,可以吐而越之,而因势利导;若脉弦而数,乃疟病阳热内盛,可用清热之法治之;若阳热内盛,则阴伤动风,而成“风发”之变,可从饮食方面酌情调理,如饮以梨汁、蔗汁,甘寒而生津,以息其风则愈。

本条的特点是从脉象以论病,以及因证制宜的各种设想和治法,寓有凭脉辨证的意义。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这一段头一句最重要了。疟疾我们知道了,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三日一发的三日疟,这最普遍了。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这句话一直管到后头,这句话很重要。

底下说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那种疟疾。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疟疾,它的脉偏迟。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古人又管小脉叫细脉,咱们讲到后面就知道了,细脉就是血少,后头讲积聚这个病,凡是里头有积聚,脉都是小的,它阻碍血行嘛,就是症瘕积聚。紧是实,如果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可以下之,这个指的那个疟母说的,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

弦迟者可温之,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以用温药。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太阳伤寒的脉弦紧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这个可发汗,往后我给讲,现在根据本文体会到这儿,也可以针灸。浮大者可吐之,这个浮大的脉,有上越的征迹在里头,可吐之,这个吐也不像一般的吐法,瓜蒂散也不是的,我们讲完了回头再来研究这些个问题。弦数者风发也,这个风发指的太阳中风,风热汗出而不已,这种情况下的疟疾,可以饮食以消息之,吃一种甘寒的东西,来消息这个发热汗出。

讲伤寒论时讲过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一节又有发汗,又有吐下,什么道理呢?后头就可以看出来了,讲到后头之后回头再研究这个问题。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第2条: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

第3条: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第4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第5条: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治牡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熟读成诵

第1条: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