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四章 附方

 医贵仁心 2019-09-01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附方

牡蛎汤。治牡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牡蛎汤

按此系宋孙奇等所附,盖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力较猛矣。赵氏云:牡蛎软坚消结,麻黄非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使通于外,结散阳通,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柴胡桂姜汤

赵氏曰:此与牡疟相类而实非,牡疟邪客心下,此风寒湿痹于肌表。肌表既痹,阳气不得通于外,遂郁伏于营血之中。阳气化热,血滞成瘀,着于其处,遇卫气行阳二十五度及之,则病作。其邪之入营者,既无外出之势,而营之素痹者,亦不出而与阳争,故少热或无热也。是用柴胡为君,发其郁伏之阳,黄芩为佐,清其半里之热,桂枝、干姜,所以通肌表之痹,栝蒌根、牡蛎,除留热,消瘀血,甘草和诸药,调阴阳也。得汗则痹邪散,血热行,而病愈矣。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牡蛎汤,治牡疟。

牡疟,即仲景谓疟多寒者是也。因卫邪多而拒格营之微邪不出,所以寒多热少,故以牡蛎收阴养正而截疟,甘草和中以麻黄取汗通阳,而驱营分之邪,蜀漆以吐上焦卫分之热,深得仲景之意,故附录参考。

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小柴胡汤,阴阳表里两解之方也。疟乃营卫风寒两受之证,故用之而为两解。余谓方中加芎、归,以驱营分之邪尤妙。若疟病发渴者,木火乘于胃中,消耗津液,故去半夏之燥,加瓜蒌根,清热生津止渴,则营卫和而疟自愈。劳疟必因扰动营卫不和所致,以此和之,故亦治也。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寒多微有热,亦三七、二八之分也。卫邪入营则寒,营邪相随卫气行阳则热,此卫邪多而营邪少,卫实拒格,营中微邪不能外出与卫气相争为热,故寒多微有热。若卫邪过盛,营邪全不能出,但寒不热耳。方用柴胡、桂枝、甘草以驱卫分之邪,黄芩、半夏、瓜萎根清热化痰而和里气,干姜温散营血之微寒,牡蛎以破坚垒而益真阴。俾汗出则卫邪自去,疟病顿除,故服一剂如神。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牡蛎汤治牡疟。

本方尤在泾云:此系宋孙奇等所附,盖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力较猛矣。赵氏云:“牡蛎软坚消结,麻黄非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使通于外。结散阳通,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本条是论用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易治疟病发渴和劳疟日久不愈的治疗方法。徐忠可认为:“疟邪亦在半表里,故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此少阳之象也……所以小柴胡亦为治疟主方。渴以半夏易栝楼根,亦治少阳成法也。攻补兼施,故亦主劳疟”。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而透邪清热,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补脾生津,调和营卫,护正拒邪;栝楼根生津润燥,清热止渴。因本方有补养气阴的作用,故又可治日久不愈的“劳疟”。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疟病者,夏伤暑热,营阴被损,又与秋日感受凉风,卫阳被伤有关。营卫两伤,阴阳失调,故寒多热少,或但寒无热。

治以柴胡桂姜汤。桂枝和太阳之表,干姜温太阴之里,栝楼根生津滋液,软坚和阴;柴胡疏利肝胆,以解少阳之邪;黄芩清胆以肃三焦之热;甘草和中,而调和阴阳。本方服后微烦是阳复的机转,为药已中病。复服汗出则三焦通达,气行津布自愈。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我们看看底下,底下这都是林亿他们校对《金匮要略》的时候,他们看着觉得过简了,就从《千金》啊、《外台》啊里头找,找到了,他就附到这里。第一个牡蛎汤,这个牡蛎汤和上面的牡蛎散差不多,他没有搁龙骨,而搁牡蛎了,这个牡蛎和龙骨的作用差不多,都镇静药。那么另外呢,搁麻黄甘草汤,这个麻黄甘草汤,如果他是表实无汗,那么这类的牡疟,当然要搁这个方子;要如果有汗,而不是表实的,麻黄是不能用的,那当然还是得用上面的了。这两个都说的是牡疟,牡疟也就是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有可汗或者不可汗的,我们在这两个方子可以择取其一了。

那么在这个方子后头,他说的很清楚,他说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这个他说的更清楚一点,这个药是吐的,得了快吐,不要连续吃了,止后服,停后服。所以上边那个我们说的牡蛎散,也是吐剂,它以蜀漆为主药嘛,蜀漆是吐水、吐痰的药,古人管它叫作截疟。后世把这个蜀漆乱用了,如果没有停痰、停饮的疟疾,不能用这个药。后来拿它当一个截疟,就是截止那个截,疟疾啊,闹得挺凶,就给他硬吐下子,这就可以把它截断了,其实不是这个事。看这个方剂的应用,其实这里吐的是饮、水,由饮、水造成的但寒无热,古人叫做牡疟,确有这种证侯,你可以用蜀漆散、蜀漆汤都可以啊,就看他是可汗与不可汗,用这两个方子都可以的。如果没有水,这个方子是不能用的,用什么呢?还是用柴胡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后世光看到这个蜀漆,吐能治疟疾,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情形下用,就滥用的这个药,这东西会虚人的,没对证滥用是不对的。这是林亿他们在《外台》里头找出的这个牡蛎汤。

底下呢,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就是小柴胡汤把半夏去了,加了瓜蒌。半夏治呕的,瓜蒌解渴啊。所以治疟病发渴者,就是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可以用这个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来主治之。也治劳疟,所谓劳疟也是虚啊,经久不愈,这个疟疾虚人的厉害啊,所以瓜蒌根这个药,它是补虚的,在这也看出来了。这个渴不像石膏证,石膏证是因热而造成的渴,这个瓜蒌根是津液虚造成的渴,虽然这两个都治渴,但是治的渴不同。所以如果这个疟疾,经久不愈,人虚衰的利害,用这个方子也可以的。所以我们治肝炎,见这个人啊没力气,用柴胡桂姜汤,它补虚,我对瓜蒌根很有点经验,它是起这个作用的,这是一种。这是林亿他们看到有这么一个方剂,在外台里头他摘引来了,其实仲景的话都概括里头了。

柴胡姜桂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柴胡桂姜汤更是《伤寒论》的方子了,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这个但寒不热,他不说是牡疟,因为他所现的还是柴胡证,他有胸胁满,起码得有胸胁满,在《伤寒论》这个方剂有这种情况,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他这个出汗,只头上汗出,有气上冲嘛,所以大量的用桂枝甘草了,不呕而渴者,柴胡桂姜汤主之,主要的证侯在《伤寒论》里面有。那么在《外台》里头,列出来的说治疟疾,治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但是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那么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合乎这个柴胡桂姜汤这个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

这个我的确没有对它这样试验,因为在北京这个地方,疟疾较为少啊,我一个朋友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的,我就用这一个方子来治疟疾,就打响了,他说真好使,他说你要是加加减减的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就可以了。我们俩同学,他以后在一个大学当教授,他在南方那个时候啊,他那个教授的钱啊也不够花,他就给人治病,他医道也挺好。他说就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忙不开,江西那个地方疟疾就多得很,他说全靠这个维持生活,他说没用其他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这也不是瞎说,可见疟疾选这个方剂最多。

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啊,觉得像微结,不是像阳明病那个实结那个样子,他也觉得这个地方堵堵拉拉的,你要摁着,多少有点抵抗,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但头汗出啊,有气上冲……要是有表不解的情况,用它也可以的。吃这个药呢,头一次吃他烦,烦什么呢,不得出汗,再吃呢,汗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啊,在治疟疾里头啊,用的范围挺多。

那我们现在讲的都是林亿的附方了,那么在他这个书里头啊,就我们讲到这个蜀漆散,在蜀漆散的地方这个都包括里头了。所以林亿他们从旁的书,找出这么三个,但是还是不全。那么仲景的意思呢,离不开柴胡证,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以致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都可以用。那么也有不是整个方子,有些变化了,临床上还要加减了,变通了。就像刚才我举的那个例子,在这个温疟,不是整个像他说的白虎汤证,那么柴胡证有热、烦渴等等这种情况,那么小柴胡加石膏就对了嘛,总而言之,方剂是得熟,在临床上才能多方面来应用它。疟疾这篇看起来挺少的,其实挺全面,并不太少。

其他医家

《金匮要略论注》:“牡疟概由邪扰心包,使君火不能外达,故以牡蛎之咸寒软坚散结,兼能安肾而交心者为君,仍以蜀漆吐其邪,而加麻黄、甘草,以助外达之势。”

《张氏医通》:渴者阳明津竭,而所以致阳明津竭者,本少阳木火之势劫夺胃津而然,故疟邪进退于少阳,则以小柴胡进退而施治也。至于劳疟之由,亦木火盛而津衰致渴,故亦不外是方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是疟也,以寒多言之,若与牡疟相类,以药论之,则非也。牡疟邪客心下,此风寒湿痹于肌表。肌表行阳以温分肉,痹则阳气不得通于外,遂郁伏于荣血之间,半表半里之分也。阳化气热,血滞成瘀,著于其处,遇卫气行阳二十五度及之则病作。其邪之入荣者,既无外出之势,而荣之素痹者,亦不出而与阳争,故少热或无热也。是用柴胡为君,发其郁伏之阳,佐以桂枝、干姜,散其肌表之痹;栝楼根、牡蛎为臣,除留热,消瘀血,佐以黄芩助柴胡,治半表里;甘草以和诸药,调阴阳也。得汗则痹邪散、血热行而病瘥耳。”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第2条: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

第3条: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第4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第5条: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治牡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熟读成诵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治牡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