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五章 矾石汤

 医贵仁心 2019-09-0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患脚气病,湿邪阻滞于下,气机运行受阻,向上逆乱冲心,从而导致心悸、气喘、呕吐等症。治疗可外用矾石汤,矾石酸涩,善化湿浊,湿化气畅,则病可除。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脚气之病,湿伤于下,而气冲于上。矾石味酸涩,性燥,能却水收湿解毒,毒解湿收,上冲自止。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夫脚气一证,仲景不出专论,但附一方。观其汤下云:治脚气冲心。然脚气因风湿、寒湿、湿热所致,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因上中二焦之气先虚,脾湿下流,相招外邪,互蒸成热,上冲于心,即地气加天之谓也。故用矾石味酸性温,煎汤淋洗,善能收湿澄浊,清热解毒,然湿从下受,当使下渗而去,则不冲心矣。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此脚气外治之方也。前云疼痛不可屈伸,以乌头汤主之。至于冲心重证,似难以外法幸功。然冲心是肾水挟脚气以凌心,而矾能却水,兼能护心,所以为妙,想必以乌头汤内服后,又以此汤外浸也。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方指出脚气冲心的辨证论治。人之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毒气伤于下,留滞不去,郁蒸成热,上冲于心,故下肢肿大,麻痹不仁,屈伸不利,而心悸不安。

治以矾石汤。矾石酸涩性燥,能却水收湿解毒,毒解湿收,则不冲心,脚肿自消。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底下这个方子啊,矾石汤是外用方,矾石,就是现在所说的明矾。把他弄弄水,洗脚,浸脚,这个治脚气。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这也是附方,底下全是了。这个矾石汤从哪儿搞来的?没注明,也没写附方,其实它是附方。他说治脚气冲心,矾石这个药啊,它祛湿有收敛作用。如果脚肿了,或者有点作用,但是要脚气冲心,我看治不了。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第2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第3条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除热瘫痫。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头风摩散方。

第4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第5条: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第6条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第7条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9条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近效方》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熟读成诵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