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方5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主要论述肺痈的证治,需互参本章第2条。 咳嗽胸闷,振寒而脉数是肺中痰浊脓血渐成,壅阻肺气不能外达。肺气郁闭亦导致胃中津液不能上达,而肺中邪热灼伤咽喉津液故见咽喉干燥,但胃中津液正常,故而不渴。肺气上逆,肺中浊唾随之而出,味腥臭,状如米粥,属肺痈溃脓期,治疗可选桔梗白散。 方中以大量桔梗、贝母清热化痰排脓,巴豆霜峻下溃脓。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咳而胸满振寒,时出浊唾腥臭,内脓已成,若以缓图,势必吐脓,故以桔梗开提肺气,贝母清热而化痰涎,巴霜峻猛热剂,急破其痈,驱脓下出,病在膈上则一吐尽除,而胸中肺气,旷若太虚,脓虽已成,尚或图救,乃逆流挽舟之治也。盖观方后云“病在膈下泻出”者,岂有肺痈在于膈下之理,是对肠痈脏毒亦可用此方而言也。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方是论述湿热火毒肺痈的辨证论治。由于寒痰冷饮壅滞于肺,日久化热而腐溃气血,则见胸满隐痛,咳嗽吐黄痰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成为肺痈。脓成于内,毒气外见,则振寒脉数,寒痰之邪使津液不布,则咽干不渴。 治以桔梗白散泻痰排脓。方中贝母开胸中之郁结,以利巴豆之峻攻,而急破其脓,驱毒外出;桔梗开提肺气,载药上行,以驱尽胸肺之毒。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外台》桔梗白散,桔梗白散在《伤寒论》中有的,它说桔梗、贝母,另外搁小量的巴豆,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时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这个与前面的桔梗汤啊,是一样的,这个文字一点没错。那这是在《外台》上,它不是在仲景这一篇里头同时存在的。这说明什么问题?这个是个攻啊,用巴豆攻。如果肺痈开始酝脓了,而且这个人不大虚的时候,这个方子可用,这也排痰排脓,但是得有实证,起码有大便难哪,大便干啊,人也不虚,要真虚起来了,那还是用桔梗汤,这两个方子有虚实之分。那这个排脓呢,都有大量的桔梗贝母,它都是排脓。那看看这个方剂的注文就知道了。右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巴豆这个东西,相当的有力量,但它不是很伤人,它是一个温性的泻下药。羸者减之,太瘦弱的人啊,半钱匕也不要,半钱匕拿现在说,就是半钱差不多。病在膈上者吐脓血,如果脓在膈上,它也能使人吐,这个巴豆是又能使人吐,又能使人泻啊,吃了有时候上吐下泻。它说病在膈上啊,就能让他吐,这指是排脓了,指的脓说的。膈下者泻出,那如果肠痈用这个法子也行的,它是这个意思。那么膈下就不止上面的,胃痈、肠痈也可以从底下排除。 若下之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这个巴豆啊,下得相当猛峻,要是下得厉害的时候,喝点冷水就好了。这个我亲身也有体会,这个巴豆它是个温下的法子,遇上寒的它就解了,你喝点冷水啊,就是冷粥什么都行的,越吃热的越是厉害。这个巴豆以前本来是医家常用的药,像以前妙灵丹里头都有,搁点巴豆霜,它不伤,别看这个药挺猛峻,小量用它不伤人,尤其是把油提得干净,也不怎么吐,这个吐还是与巴豆油有关系,那这个就是所谓肺痈的治疗。肺痈治疗,如果是实证,也还是以桔梗贝母排痰、排脓,搁巴豆通便。 其他医家 《金匮要略论注》:“此即前桔梗汤证也。然此以贝母、巴豆易去甘草,则迅利极矣。盖此等证危在呼吸,以悠忽遗祸不可胜数,故确见人强或证危,正当以此急救之。不得嫌其峻,坐以待毙也。”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第2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出;热过于荣,吸而不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第3条: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第4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7条: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1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第12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千金》甘草汤。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第15条: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熟读成诵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 ![]() ![]() ![]() 子恒中医工作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