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证·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药物学成就探析

 zpyyzzhzzh 2019-09-01

收稿日期: 2016-07-07基金项目: 2011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简帛医学词汇研究”(11XYY026 ); 2015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5YJC740013 ); 2014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桂教人〔 2014 〕 39 号)作者简介:周祖亮( 1974-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史文献;Tel : 13878160089 , E-mail : zhou3273302@163.com 。·考证·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药物学成就探析周祖亮(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 摘要 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名称、剂量单位、主治功效、炮制方式和用药方法等药物学信息。《六十病方》药物学内容具有自身独特的文献特征,进一步丰富了简帛药物学信息,提高了简帛方药临床应用价值。该书与其他 3 种简帛方药文献联系密切,反映了我国早期的药物学成就。 关键词 简帛医药文献;《六十病方》;药物学 中图分类号: R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454 ( 2016 ) 12-2901-05 DOI : 10.13863 / j.issn1001-4454.2016.12.056 2012 年四川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三号西汉墓葬出土 700 余支竹简和 1 对人体经穴俑。根据竹简内容,整理小组将其分为 8 部医学著作、 1 部兽医著作和 1 部法律著作。这批竹简医书,学术界称作“老官山汉墓医简”。其中 8 部医书包含经脉文献 3 种(《十二脉》《别脉灸经》《刺数》)、诊断文献 3 种(《敝昔诊法》《诊治论》《逆顺五色脉臧(藏)验精神》)、方药文献 1 种(《六十病方》)、病候文献 1 种(《诸病》),内容十分丰富 〔1 〕 ,而且“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2 〕 。目前这批医学简牍还在整理之中,尚未完全公布。但是其中方药文献《六十病方》已基本完成整理释读工作,而且绝大部分释文已经公布。《六十病方》保存情况较好,全书共有 213 支医简组成,约 9000 字,记载 60 种疾病的治疗方药,医方数量达 70 首以上,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包括病症名称近 100 个、药物约 170种;该书所涉及的医简数量和文字总数都要超过同墓中的其他几种医书,居于主体地位 〔3 , 4 〕 。在药物学方面,《六十病方》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名称、剂量、功效、炮制和用药方法,其中部分信息不见于其他简帛医药文献,为我国早期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具有较大价值。本文拟在介绍《六十病方》药物学信息的基础上,探讨其药物学成就,并就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讨论。1 《六十病方》的药物学信息根据老官山三号墓葬的形成年代和医简的抄写字体,现推测老官山汉墓医简大约抄写于西汉高祖后期到汉文帝时期 〔1 〕 。据此,《六十病方》的成书年代应在西汉早期或者更早,与长沙马王堆医书的产生年代相近。《六十病方》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学信息,包括大量的药物名称、剂量单位、主治功效、炮制方法和用药方式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本文所引医简材料,按惯例使用了以下符号:(),表示前一字是通假字、异体字或古字,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本字、通行字和正字;<>,表示改正讹误字;【】,表示简牍原有脱字,整理者根据上下文意补出的字; □ ,表示无法释出和辨识的残缺字,一“□ ”表示一字。《六十病方》的现有简牍编号是其出土编号1.1 药物名称 《六十病方》所记载的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器物 4 种类型。根据笔者的统计与分类,除 10 余个待考药物名称外,书中所载植物类药约 105 种,其中草部 56 种、木部 18 种、果部 10种、谷部 20 种、菜部 1 种;动物类药 33 种,其中兽部19 种、禽部 1 种、虫鱼部 11 种、人部 2 种;矿物类药21 种,其中水部 2 种、石部 16 种、土部 1 种、金部 2种;器物类药 1 种。《六十病方》中的药物大部分见于《神农本草经》等本草文献,但还有少量药物为传世本草文献所未见,如用于治疗黄瘅的“黄牡牛弱(溺)”,即雄性黄牛的尿液。其中部分药物正名与异名共见,如“商陆”与“白昌”、“茈(紫)参”与“牡蒙”均分别为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名称;部分药物名称仅使用异名,如“盉生青”(即铜青)、“起实”(即薏苡仁)、“枝(芰)草、戴糂”(即黄耆)、“提母、沈潘(藩)”(即知母)等。1.2 药物剂量 《六十病方》运用了许多度量衡单位表示药物剂量。书中精确剂量单位主要有长度单位“寸、尺”,容量单位“斗、升、参、龠(龠)、合、方寸匕、刀圭”,重量单位“石、斤、两”;模糊剂量单位主要·1 0 9 2·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9 卷第 12 期 2016 年 12 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24 16:30:42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286.R.20170224.1630.110.html 有估量单位“分、料、撮、指撮、掬、杯”,形态单位“丸、枚、颗、把、束、( )、只”,拟量单位“大如起实、大如赤豆、大如大豆、丸如梧实、大如中李、大如桃、大如桃人(仁)、大如浚<酸>枣、大如米、大如羊矢、大如人耳”等。《六十病方》的药物剂量,绝大部分表示整数,同时也表示分数、约数。分数表示法如“半、少半、三分、四分”等,其中“少半”表示三分之一,“三分、四分”分别表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如“半升、少半寸、一斗半、三分升一、四分升一、一升半、方寸半匕、半两”等。例如 125 简“济之取汁,以饼药,大如人耳,厚少半寸,阴干之”;309 简“皆冶,合和,以方寸半匕取药,直(置)酒中酓(饮)之”。约数表示法如“所、财”等。例如 207 简“取柏叶莝之,舂之木臼中,孰(熟)之,可一石所”,其中“一石所”指药物一石左右;又如 237 简“取菅茊,细莝,洎以水财足,三煮,孰(熟),浚去宰(滓),酓(饮)其汁”,其中“财足”均指适足,表示约数。此处,医方中还用“等”表示几种药物用量相等,例如 250 简“土蒌、消石等,并合”。1.3 炮制方法 《六十病方》的医方绝大多数都是以复方形式出现的,共有汤、散、丸、膏、酒、饼、糊与熨剂等 8 种剂型 〔5 〕 。其中药物炮制方法分为前期处理(包括浸泡、粉碎)、中期加工(包括发酵、加温、干燥)、后期制作(包括过滤、混合、成形)等步骤。在前期处理中,需要对药物进行浸泡或切碎。《六十病方》表示药物浸泡的词语有“渍、沃”等。例如 196 简“取白芷,以美酘渍之十余日”; 151 简“取黍米四斗……直(置)盆中,沃以水四斗”。表示药物切细、剥除、碎裂的词语有“、冶、莝、舂、刌、段、擘、剥、捣、父()且(咀)、噍(嚼)”等。例如 227 简“治渴,龙胆,以生苦< (栝)>蒌汁完(丸)之”;133 简“取桐根、蛇床莝,各一斗”;315 简“壁<擘>其枣”; 116 简“取毛鼠,剥去其肠,冶礜,直(置)其腹中”;142 简“则(萴)二百果(颗),父()且(咀),寿(捣)渍淳酒中”。在中期加工中,主要是对药物进行发酵、加温或干燥。《六十病方》表示药物发酵的词语有“酿”。例如 122 简“鞠(麴)四斗, □ 之一日,济取其汁,为炊稻米、黍米、米 □ 半七斗酿之一宿,炊六斗酿之一宿,炊五【斗】酿之一宿,炊四斗酿之一宿,炊三斗酿之一宿”等。表示药物加温的词语有“蒸、炊、沸、涫、、煮、熟、燔、烧、炙、熬、煎、焠、销”等。例如 225 简“铅十斤,稍入斧(釜)匈(胸),燔令销,而焠铅廿斗水中”。表示干燥的词语有“阴干、干”。例如 194 简“令三沸,捘(浚),酓(饮)其汁,阴干其宰(滓),干,二”。在药物后期制作过程中,经过滤、混合与搅拌后,再饮用或制作成形。《六十病方》表示过滤取汁的词语有“济、浚、、挹、捉、酾”。例如 215 简“以水半斗,煮米一升,米毚(才)孰(熟),以巾取汁”。表示混合与搅拌的词语有“合和、并合、并和、并合和、挠”。例如 183 简“凡七物,并合,挠,取一撮入温淳酒一升中,挠,酓(饮)之”。有的药物还需要通过“丸”“饼”等方法将其制作成丸状与饼状,以方便储藏和服用。1.4 用药方式 《六十病方》记载了较多的用药剂量、方法、时间和禁忌。其中多数医方对服药数量都有具体规定。例如 219 简“酓(饮)药一刀圭”; 235简“温美酒一杯,取药二撮,挠酓(饮)之”等。也有少数医方用“以知为齐”“以知毒为齐”“少多自适”“饮之多少次(恣)”等表示不拘用量。如 154 简“始吞十九<丸>,衰益,以知毒为齐”;183 简“能酓(饮),虽一日数酓(饮)可也”。随着药物剂型的不同,用药方式也不相同,书中内服药方式主要有“饮、吞、服、茹、食、呷”等,外用药方式主要有“傅、涂、摩、浴、洗、洒、渍、窜”等。其中“窜”指用药熏。《正字通·穴部》:“窜,窜者,以药熏之也。”部分医方对用药时间有明确要求。或饭前服用,如 275 简“以方寸匕取药,直(置)温酒一杯中酓(饮)之,旦莫(暮)常先餔食”;212 简“先旦夕食,温美酒一杯, (饮)药二撮,日再,病已,止”。或饭后服,如 157 简“夕食,以一刀圭为后饭”; 179 简“诲(每)餔食,取药一撮,以为后饭”。或晨起空腹时服,如 246 简“取一龠(龠),温美酒半升,莫(暮)毋食,旦酓(饮)之”;268 简“莫(暮)毋食,旦先食”。或晚上空服,如 316 简“宿毋食,漒(强)酓(饮)其汁”,等等。或在医方末尾用“毋时”表示没有时间限制,随时皆可服用。有些医方还规定了服药时段的饮食、生活禁忌。例如“ (饮)消石方”要“全一日毋食它食,一日之后毋食清,毋 (饮)酒,毋食采(菜),毋食鸡肉、彘肉、荤”(271 简);治疗伤病时要“禁鱼、彘、马肉、荤、生肉、桼(漆)莭(节)、觋人、女子布”(317 简); 274 简“莭(即)渴,酓(饮),毋酓(饮)浆,酓(饮)浆则肠辟(澼)”。也有部分医方末尾用“毋禁”表明没有任何禁忌。例如 144 简:“治女子沦及内备及弱(溺)血者:取榖三把,以淳酒一斗,三煮之,孰(熟),浚而(饮)其汁。已尝试。毋禁。精。”除了以上四方面内容,《六十病方》还有多处对医方疗效进行描写,主要用“衰益、尝试、已尝试、已试、已试行、精、甚精”等表示方药疗效良好或经过试·2 0 9 2·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9 卷第 12 期 2016 年 12 月 用效果好。此外还有 6 个医方因疗效好,在末尾用“禁”表示该方被列为禁方,不能随意外传。2 《六十病方》的药物学成就各种简帛医药文献的相继出土,为后人了解秦汉时期的医药典籍真实面貌及方药成就提供了珍贵资料。至目前,简帛医书的方药类文献主要有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房内记》《疗射工毒方》《胎产书》5 种(注:《房内记》与《疗射工毒方》原合为一篇,即《杂疗方》。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共同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华书局 2014 年出版)将原帛书整理小组的《杂疗方》分作两篇)、《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 称 “武威 医简”)、阜阳汉简《万物》、老官山汉简《六十病方》以及北京大学所藏西汉医简(以下简称“北大医简”),另外还有散见的方药类简牍文献,主要是里耶秦简医药简(以下简称“里耶医简”)、敦煌汉简医药简、居延汉简医药简(包括居延新简医药简)、张家界古人堤医方木牍、天长西汉药方木牍、罗布淖尔汉简医药简、额济纳汉简医药简等。根据笔者统计,已整理公布的简帛医书记载了 772 个药物名称(共表示 450余种药物)、44 个剂量词语、 104 个炮制词语。《六十病方》中的药物学信息,虽然大部分见于以前已整理公布的简帛医书,但是也有部分药物名称、剂量单位与炮制方法为其他简帛方药文献所未见。特别是该书出现了对药物主治功效的具体描述,在简帛医书中还是首见。这些药物学内容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方药文献特征,进一步提高了简帛方药临床价值,再现了秦汉时期的方药历史文化,真实反映了我国早期的药物学成就。2.1 丰富了简帛药物学信息 《六十病方》所记载的新见简帛药物名称、剂量单位和炮制方法,既丰富和完善了秦汉时期的药物学内容,又可以提前一些药物在医药文献中的出现时间。在《六十病方》所记载的 170 余种药物中,有 27种是新见的简帛药物。其中植物类药物有“麻、知母、生地黄、莭(节)皮、莭(节)华、芫华、垣衣、土瓜、白微(薇)、大戟、甤(蕤)核、柏叶、柏支(枝)、卷柏、桼(漆)柴、椊饴”,动物类药物有“黄牡牛弱(溺)、牛膂肉、羖羊角、狸头骨、魁合(蛤)、鲤鱼胆、瞻(蟾)诸(蜍)”,矿物类药物名称有“凝水石、恶(垩)石、白石英、越底(砥)”。《六十病方》还对某些类别的药物作了系统记载,如“参”类药物就有“丹参、玄参、茈(紫)参、莎(沙)参、苦参”5 种,另有“白参、赤参” 2 个异名,而其他简帛医书仅散见“人参、白沙参、苦参”3种。除了新见简帛药物,《六十病方》还有一些不见于其他简帛医书的药物异名,如“萴、起实、厉(蛎)合(蛤)”,分别指侧子、薏苡仁、牡蛎;同时对部分异名作了确切说明,如 275 简“山芥,(术)也”。《六十病方》新见的简帛剂量单位有“龠(龠)、料、掬”3 个。“龠”指 二十分之一 升。《广雅 · 释器》:“龠二曰合,合十曰升。”《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例如 246 简“土瓜二,牡蒙、菌圭(桂)各一,取一龠(龠)”。“料”指药物的分剂,但不表示具体的量,与简帛剂量单位“分”(相当于后世的“份”)类似。例如 114 简“用犁(藜)庐(芦)二料,乌喙三料,已石膏有(又)孰(熟)之四料,半夏五料”。“掬”指两手相捧所盛药物的数量,相当于“捧”。《小尔雅·广量》:“二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例如 168 简“取善枣一掬,溃,而以水半参,煮之使靡(糜)”。除了一些具体的剂量单位,《六十病方》还借用生活中的常见物来量取药物。例如 177 简“以中(橡)早(皂)取药,直(置)水中,酓(饮)之”;253 简“以小(橡)早(皂)取药,直(置)水华一升中酓(饮)之,有间酓(饮)”。这种用中橡皂、小橡皂取药的方式,未见于其他文献。橡皂指橡实壳,因其壳为斗杯形,可以盛物,果又可制作成皂,故有此称。《六十病方》新见的简帛药物炮制方法,主要体现在表示药物切细、碎裂的词语“莝、擘、噍(嚼)”、药物加温的词语“涫”以及过滤药汁的词语“济”等方面。其中“擘、嚼”在后世医书常见。“莝”本指铡碎的草料,引申为铡碎、切碎。《说文解字·艸部》:“莝,斩刍。”《伤寒杂病论》等后世医书多写作“锉”。如 124 简“取柳、杨、荆、藜枝叶莝长寸,以水洎,三温煮而浴若洗之”。“涫”即煮沸。如 241 简“置酒半斗中,炊涫,捘(浚)去宰(滓),尽酓(饮)汁”。“济”读作“ ”,指用手挤按使排出汁液,后世或写作“挤”。《玉篇·网部》:“ ,手出其汁。亦作挤。”《广雅·释诂二》:“ ,漉也。”王念孙疏证:“ 之言挤也。”如279 简“炊三沸,药孰(熟),齐(济)取其汁,稍温酓(饮)”。2.2 首见对药物主治功效的具体描述 以往公布的简帛方药文献,生动体现了我国早期药物学成就 〔6 〕 ,但是有关药物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某种疾病的医方之中,而缺乏对药物主治、疗效的具体描述。而《六十病方》对部分药物的功效已有专门叙述,这在简帛医书中是首次出现,并且与《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主治功用基本相合。·3 0 9 2·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9 卷第 12 期 2016 年 12 月 《六十病方》第 157 、 160 简:“其病在腹中者,丹参主匈(胸),莎(沙)参主腹,苦参主胁,玄参主肠,茈(紫)参主心,勺(芍)药主少腹,病所在即倍其药。”此则简文对于用丹参、沙参、苦参、玄参、紫参、芍药治疗腹心疾病的具体功效作了明确区分,与《神农本草经》所言丹参“主心腹邪气”、沙参“主血积惊气”、苦参“主心腹结气”、元(玄)参“主腹中寒热积聚”、紫参“主心腹积聚”、芍药“主邪气腹痛……除疝瘕”相符合。又如 258 简:“弓(芎)穷(藭)主筋,黄脂主脂,白主骨,病所在负其药。”其中“黄脂、白”两种药物的具体所指待考。《神农本草经》谓芎藭主“筋挛”,与简文所述相合。再如“治消渴方”(185 简)指出:“节(即)溲多负凝水石,渴负圭(桂),烦负姜,饥负长石”。与《神农本草经》谓凝水石主“水饮”、长石“久服不饥”的功效相符。其中“负”表示增加、加倍,与“倍”的意思相当。《六十病方》不但描述了药物的主治功效,还提出当人体出现某些病症需要加倍用药,说明当时对药物的具体功效已有清晰认识。虽然在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治疗某些疾病要加倍用药的记载,如该书“雎(疽)病”篇(284 、 285 行)曰:“雎(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耆)、芍乐(药)、桂、畺(姜)、(椒)、朱 (茱)臾 (萸),凡七物。骨雎 (疽)倍 白 莶(蔹),【肉】雎(疽)【倍】黄蓍(耆),肤雎(疽)倍芍药,其余各一。”此处提出治疗骨疽、肉疽、肤疽要分别加倍使用白蔹、黄耆、芍药。但是相比之下,《六十病方》对药物功效的记叙内容更加丰富与具体,方药临床价值更高。2.3 呈现出承前启后的方药文献特征 因性质相同、时代相近,简帛医药文献具有较大的类似性,但是又因其成书时代与文字书写形式存在差异、词语面貌与方药内容也有区别,以致不同的简帛医药文献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就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武威医简两种大型的简帛方药文献而言,《五十二病方》是西汉早期的医书,《武威汉代医简》是东汉早期的医书,两种医书的叙述语言就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特征。笔者曾通过药物名称、剂量、煎熬炮制等词语的使用、分布比较来探讨简帛医书的时代特征 〔7 〕 。例如在表示豆类的药物名称中,马王堆医书“菽、豆、答”三称并存,而武威医简却全部称“豆”而不称“菽、答”;在剂量单位中,“方寸匕、刀圭”全部见于武威医简等西北地区的医学简牍,“斤、两”在马王堆医书所见次数很少,而多见于武威医简;在炮制方法上,表示药物切细、捣碎的词语,“咀”在马王堆医书仅见 1 例,武威医简却有 8例,表示混合药物的词语,马王堆医书用“并、并合、并和”,而武威医简主要用“合和”。这些区别内容,能够反映出两种文献的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六十病方》是最新出土的大型简帛方药文献,整理小组已将其与《五十二病方》、武威医简进行了比较,指出三种文献的药物名称大体相同,方药剂型、炮制方法及剂量相近,但是方剂结构、方药配伍却存在明显区别,相比而言,《六十病方》、武威医简要比 《五 十 二 病 方》更 加 成 熟,与 临 床 关 系 更 密切 〔3 , 4 〕 。就药物学词语的使用和分布来说,《六十病方》兼具了《五十二病方》与武威医简两种医书的文献特征,是两者的综合。例如《六十病方》药物名称“菽”“豆”大量并存,既有“良叔(菽)、大叔(菽)、赤叔(菽)、生叔(菽)、巴叔(菽)”,又有“大豆、赤豆”等名称;剂量单位“方寸匕”10 例、“刀圭” 3 例、“斤” 4 例、“两”5 例;炮制词语“咀” 9 例,“并合” 12 例、“并和”“并合和”各 1 例、“合和” 17 例。而以往仅见于《五十二病方》的炮制词语“、、捉、”,在《六十病方》中也多次出现。由此可见,《六十病方》在简帛方药文献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文献特征。3 小结与讨论在过去公布的简帛医药文献中,里耶医简、北大医简(仅公布了部分内容)与《五十二病方》的 4 首医方的方药内容存在密切关系,初步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书流传及其方药传承情况 〔8 〕 。然而,《六十病方》与里耶医简、北大医简同样存在密切联系,前者与后面两种医书的部分医方内容几乎相同,可以相互佐证和补充。《六十病方》第 58 方( 223 、 233 二简联缀):“治心暴痛……其一曰:比屋左荣,以左手取其木若草蔡长尺,即禹步三。折,置病者心上。因以左足徐踵之,男七,女二七,已。已试。”里耶医简医方(8-876 、8-1376 、 8-1959 三简联缀):“治暴心痛方:令以比屋左荣,以 □□□ 取其 □□ 草蔡长一尺,禹步三,折,尃(傅)之病者心上,因以左足 □ 蹱(踵)其心,男子七蹱(踵),女子【二】七蹱(踵)。尝试。毋禁。”除了个别文字不同,上述两则医方应该属于相同的医方,说明《六十病方》与里耶医简关联密切。《六十病方》第 42 方( 157 、 160 二简联缀):“治心腹为病也……其病在腹中者,苦参主胁,玄参主肠,茈(紫)参主心,勺(芍)药主少腹,病所在即倍其药。方曰服之百日,今再试之,廿日其病巳。”北大医简 2913 简:“ □ 主胁,芍药主少腹,病所在即倍其药食之,服之廿日病已。其病久甚者,服之百日”。以上两则医方内容近似,说明《六十病方》与北大医简·4 0 9 2·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9 卷第 12 期 2016 年 12 月 有较大相似性。依上可知,里耶医简、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老官山《六十病方》及北大医简四种简帛医书相互关联,医方内容相同或相近,联系密切。据此,或许能够探寻我国早期方药文献的来源与流传状况,为我国早期医药史的重构提供证据。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解答两个问题,即:是形成于秦代的里耶医简为后面 3 种汉代医书的来源之一,还是 4 种医书有着某个共同的源头? 如果是源头共有,那么它们的共同源头究竟是什么,又会在哪里出现? 而要准确解答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证据。总的来说,4 种简帛方药文献的相继出土为释读和解析简帛医书提供了珍贵信息,同时通过它们之间的关联内容也可以了解秦汉方药流传情况,管窥早期医药文化。由于老官山汉墓其他 7 部医书、北京大学所藏西汉医简尚未完整公布,因此两者已呈现的方药内容、医药词语也并非其全貌。相信随着这两批医学简牍的陆续出版公布,它们必将为包括简帛医书方药在内的全面整理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材料。参 考 文 献[1 ]李继明 . 老官山汉墓医简的学术价值初探[ C ] . 出土医学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 ] .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6 : 43-52.[2 ]谢涛,武家璧,索德浩 . 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 J ] . 考古,2014 ,( 7 ): 59-70.[3 ]和中浚,李继明,赵怀舟,等 . 老官山汉墓《六十病方》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比较研究[J ] . 中医药文化, 2015 ,10 ( 4 ): 22-34.[4 ]赵怀舟,和中浚,李继明,等 . 成都老官山汉墓《六十病方》和《武威汉 代医 简》的 比 较 研 究[ J ] . 中 医 药 文 化,2015 , 10 ( 5 ): 4-9.[5 ]刘兴隆,赵怀舟,周兴兰,等 .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六十病方》方剂 剂 型 考 辨 [ J ] . 中 医 药 文 化, 2016 , 11(1 ): 4-14.[6 ]周祖亮 . 简帛医籍药物学研究概述[ J ] . 中药材, 2012 , 35(4 ): 657-661.[7 ]周祖亮,方懿林 . 从简帛医籍看药学词语的时代特征[J ] . 长江学术, 2012 ,( 4 ): 117-121.[8 ]周祖亮 . 试论帛书《五十二病方》的方药渊源与传承[ J ] .时珍国医国药,2013 , 24 ( 1 ): 176-178.·5 0 9 2·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9 卷第 12 期 2016 年 12 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