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谢森:追逐阳光的人

 奔跑的小驴00 2019-09-01


        8月14日,谢森携其大幅油画《水田叙事》现身中国美术馆三楼正厅,画作高愈一米、宽近两米,画中透着南方湿润空气的水田、起伏的群山,变幻的光影,营造出地域特征的浓厚诗意气氛,向世人讲述着壮族先民们千百年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感人壮举。

     人们纷纷沉醉于画面上泛着粼粼波光的透亮水田,艺术家陈履生初见此画,也十分欣赏——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想起儿时的梦。
 
      这个几乎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本土画家,如夸夫逐日般追逐着光影——清晨霞光里的侨港、黄昏下的红水河、月影婆娑下的伏波庙、古老的百年北海老街,天梯般的直上云霄的龙胜梯田,还有那田园牧歌般明仕田园的回忆、正午中南宁郊区蔗田里劳作的农妇……最令他着迷的,是这片土地迷人的光与影。在谢森的画作中,总是流淌着透空灵动的新空间感。


 
    1953年生于容县一革命家庭,父亲曾是地下党工作者,后任容县县委书记,在谢森4岁多就倒工作岗位没再起来。谢森自幼由知书达礼的母亲拉扯大,在母亲影响下,自小喜欢涂鸦。上初中时,在母亲工作的文化馆遇到人生第一个美术老师,从此照亮了谢森日后的艺术生涯。
 


       高中毕业后插过队、当过搬运工。1972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毕业留校当了老师。 生于斯,长于斯,画于斯,谢森经常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南方因素,该教学生些什么。
 
       1987年谢森到中央美院进修,法国老师教授的西方文化复兴后兴起的透明技法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南方最不缺的就是阳光!“我仔细观察过,南方的阳光与北方的阳光不同,北方光影凝结、厚重。而南方有着零乱的树影,人群、房屋在光影中舞动,如精灵般轻盈,能理性细腻地表现作品的主题。”于是,一批以光影与透视为元素的少数民族题材画作陆续推出,引起世人的惊艳。


       北京当代艺术家罗氏兄弟对谢森的画作尤为赞赏,“说到运用光影绘油画,谢森是不可绕开的高手。”在谢森一系列光影佳作中,罗氏兄弟印象最深的是一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取名《苗山十月》的作品,“画面节奏感很强,光影和笔触交相辉映,像一帧帧流动的电影画面。”


 
       现已是广西油画学会主席、广西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主席的谢森,不少作品先后选入全国美展参展并在全国各类画展获奖;两次获自治区政府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出版画集《中国油画二十家——谢森》、《谢森:作品与文论》,文集《艺术是可以教的》等,作品更是漂洋过海到法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展出,获得好评如潮,甚至有外媒称“中国画家谢森携阳光来展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就是个教书匠。”谢森说,他一直不忘自己“教书匠”的身份,对这个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齐白石有句话说得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生学绘画要通过悟性去创造性地发展。现在很多年轻人只喜欢表面的具象写实,像复制的彩色照片,一点灵魂都没有,人们无法在其中感受到艺术家的激情。”
 
      2005年学校下文组建名师工作室-谢森工作室,“将基础课与创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并坚持下乡创作,寻找灵感。”在全国首创不同年级本科、硕士合班上课的教改新模式。
 

      由于教学相长,谢森工作室取得骄人成绩:学生创作大批量参展获奖,本科学生作品获中国美术馆收藏,硕士毕业生16人在高校任教,加入全国美协会员13人,中国文联艺术基金青年扶持项目1人,取得国家艺术基金7人。谢森为此也成为学生极为尊敬和爱戴的老师。
 
       谈起今后的打算,谢森说,我深深热爱着我的国家,热爱着我脚下这片红土地,却始终没能将绘出最能代表广西特征的作品,我希望能在我有生之年,带着自己的团队,创作出更多的有自己语境的代表作,如是,此生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