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晒秋

 归去and来兮 2019-09-01

       说起晒秋,人们眼前浮现的是最美乡村—婺源篁岭古村晒秋的壮观画面,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篁岭村的村民们便把火红的辣椒、高粱,金黄的玉米、南瓜、柿子,洁白的芝麻、棉花、花生等五彩缤纷的农作物晾置于窗台、屋顶,绘就一幅“篁岭晒秋”的绚丽画卷。

       篁岭古村的晒秋场面壮观惊艳张扬,在同一时节的另一个地方,大别山深处我的家乡,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晒秋事业。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我的家乡山多田地少,勤劳淳朴的村民们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立秋前后,玉米棒裂开了嘴,露出几排金黄的玉米粒,玉米的胡须也不知不觉的由乳白色变成了酒红色,村民们便开始了第一波大规模的收获。清晨,晨雾还未完全褪去,露水还在玉米叶上打转,村民们便背起大背篓,来到玉米地,剥开玉米的叶苞,一手扶住玉米杆,一手用力一掰,顺手向背后的背篓一丢,玉米的秋收工作就开始了。到了上午九点左右,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带来的背篓都已装满,村民们或背或挑着玉米,满头大汗地回了家,匆匆喝口水,连忙把玉米铺晒在早已清扫好的水泥地上,让阳光晒去玉米的水分,让玉米粒更加结实,傍晚时再把玉米搬回家,晚上,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剥玉米粒。第二天,村民们出门前先把剥好的玉米粒装进簸箕,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起来。连续三到五日,村民们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始第一场家家户户的晒秋。

       秋分前后,凉风习习, 秋高气爽, 田野铺金, 稻谷飘香,稻谷黄, 秋收忙,第二波秋收开始了。在上个世纪,山村里的秋收全靠人力,到了割稻的时节,清早,全家老少都聚集在稻田里,弯下腰,左手握住一把青中带黄的稻禾,右手拿起锋利的弯月状的镰刀,在稻禾根部两三寸的地方,手起刀落,一把稻禾就割了下来,一把又一把,割下后放在身旁摊成一片又一片晾晒。割稻时你追我敢,奋力向前,争先恐后,累并快乐着。中午回家吃饭并稍作休息,午后四五点,大大小小的人又都来到稻田,把一片片的稻禾拢成堆,捆成捆,年轻力壮的劳力们用尖担把稻捆挑回自家的稻床上,小孩们则继续留在稻田里收集遗落下来的稻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山里人用以续命的粮食是一粒也不能浪费的。稻禾晒好后,用石碾压稻滚稻,脱落下来的稻粒集中在长簸箕里,抓紧时间放在太阳下暴晒两三天,开始第二场大规模的晒秋,稻谷晒干后装进木柜,确保颗粒归仓。

      霜降前后,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谚语道:“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山里的第三波秋收开始了。红薯,在我的家乡称作红芋,挖红薯是个功夫活,首先得用镰刀把整块地绿油油密密麻麻的红薯藤割下来堆在一旁,然后瞄准目标,一般有红薯的地方,土都会凸起来或有裂缝, 先用锄头在裂缝的周边挖,再慢慢地往里挖,这样才能挖到完整的红薯。红薯挖好后,装进箩筐,挑回家,放在廊檐上晒上几天,开始第三场晒秋,让红薯吸满太阳的能量,经过太阳的加工,红薯更粉更甜。

       晒秋晒秋,晒的是农业的丰收,晒的是农村的喜悦,晒的是农民的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