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小十点 什么是教育? 一千个家庭或许有一千个回答。 前两天看到一段视频采访,女主角是香港女星陈美龄。 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在70年代,她可是与邓丽君、翁美玲齐名的当红巨星。 不过她还有另一个更被大家所熟知的身份,就是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妈妈。 当年红极一时的她,在事业的最巅峰选择暂别歌坛,前往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 在毕业之后结婚生子,仍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同时攻读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 回想那段时光,陈美龄说: 早上带着他们一起上学,送到托儿所,然后我去上课,课间跑去喂奶,然后再跑回去,跑来跑去,他们睡着了之后再去读书。” 在自己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又把这份教育理念传递给了孩子。 她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教育孩子,3个儿子也很优秀,全部都被世界顶尖大学斯坦福大学录取,一时轰动了社会。 从一线歌星到教育博士,到三个斯坦福儿子的妈妈,陈美龄完成了自己传奇身份的转变。 很多人问她:“把三个儿子都送入斯坦福,你是怎么做到的?” 在采访中她坦言,自己是个有明确目标的“教育妈妈”。
一个优秀的父母不仅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 因为好的家庭教育,足以让孩子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美龄在采访中总结了自己教育孩子的“10个不要”,也希望能对每一位父母有所帮助。 “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每个孩子的成长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叫做“别人家孩子”。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全身上下都是闪光点,而自己不管如何努力,也只能看着他们的背影。 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大多数父母认为,我是为孩子好。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让孩子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 殊不知,这种比较正在一步步摧毁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最独特的存在。 别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想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请先让自己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费劲了心思,甚至想出了各种物质奖励的方法,希望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但是渐渐地,这种奖励开始变味了,孩子反过来开始提出了条件才愿意去学习。 教育专家尹建莉提出:“不要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 正确的奖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但是错误的奖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问题。 最好的奖励,应该让事情变得更加有意义。 奖励本来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该成为一种交易。 “不要制定每天时刻表” 很多人说,应试教育考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父母开始焦虑,企图操控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定制各种学习计划。 这样,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蒙台梭利的的教育理论认为: 如果大人对孩子干预过多,他们的生命力被压抑,就会逐渐失去自主的愿望和能力,这对于孩子的内在成长是毁灭性的伤害。 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但是除了学习以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学习还难的问题。 “不要给孩子报太多课外班” 现在的父母,谁的身上不是背着几个课外班的债呢。 但这真的是孩子所喜欢,还是只是父母给孩子套上的枷锁? 最后变成孩子行尸走肉的学习,父母心力交瘁的接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在天赋和兴趣,只有通过兴趣产生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孩子喜欢地理,那就带着孩子多出去走走; 孩子喜欢历史,那就带着孩子一起膜拜古迹。 与其填鸭式的教育,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不如给孩子多给一些陪伴。 “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无数次选择,最好的选择就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但这一点,往往很多父母做不到。 大到上什么学校,小到穿什么衣服,父母总是习惯为孩子包办一切。 我们总是以过来人的眼光看到问题,却忘记了孩子也要学着长大。 孩子们该走的弯路一个都不会少,该撞的南墙一个挨一个。 不管最后是成功或者失败,这段旅程的意义就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保护伞,引导他们走得更远。 “不要嫌性教育太早”
可是当儿童性侵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的时候,他们才开始后悔,可是已经为时晚矣。 你嫌性教育太早,但是坏人不会嫌你孩子太小。 这是世界,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降临,我们唯有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也是父母最该教给孩子的教育,没有之一。 “不要打骂孩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观点。 打骂,只能让孩子尽早的认错,但他们真的明白事情的原委吗? 很显然不是的。 孩子认错,只是为了尽早结束这一场责骂,并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 父母情绪的失控,简单粗暴的方式,永远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和认可。 任何一种惩罚、责骂都只能是暂时、表面上的效果。 教育孩子,不是一时的过程。 一个聪明的妈妈,绝不会暴力表达对孩子的爱。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唯有细心浇灌,静待花开。 “不要对孩子说谎”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下意识地说出了善意的谎言。 但是谎言就是谎言,即使是为孩子好,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依旧只能是一个谎言。 孩子早晚会长大,而当初的谎言也有真相的一天。 当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不再,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时,父母应该和孩子说明其中的原因,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孩子早晚会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在这之前,请先让孩子学会诚信。 “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工作和家庭,是世间最难的选择题。 尤其对于职场妈妈来说,给了孩子一切,却给不了孩子最想要的陪伴。 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比如陪伴孩子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质量的高低。 比如用下班后的2个小时,专心陪孩子读绘本,玩游戏…… 把这2个小时形成每天的一个仪式感,比起寸步不离的陪伴更有效。 动画片可以回放,但是童年无法重来。 再不陪伴,孩子真的就长大了。
当你突然发现,好像从某一天起,孩子突然化身为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恭喜你,孩子的小脑袋瓜已经开始高速地运转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正在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所以,不要错过孩子每一次向你的求助。 一个不经意间的问题,也许就是孩子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而父母的每一次积极回应,可以让孩子保持对世界好奇心。 即使偶尔也有回答不出的小尴尬,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也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过程。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责无旁贷。 没有天生优秀的孩子,也没有天生会教育的妈妈,不过都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背后有着无数时间和心血。 有远见的父母会用心和爱陪伴孩子长大,教会孩子智慧、勇气和力量。 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让孩子拥有独自前行的底气。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养,教育孩子更是一项终身的事业。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便没有弥补的机会,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耐心坚持下去。 与每一位父母共勉。 -作者- 小嗲,愿你的生活,既有善良,也有锋芒。本文首发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集结专家及辣妈,让带娃变得轻松好玩。 -主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