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临精讲 初学书法的人容易使笔锋扭结形成一个结点,笔力无法通过笔毫顺畅地传达到笔尖、灌注到纸面上。有书写经验的人会通过技巧随时把这个结解开,让力(墨)顺畅地传达到笔尖,落实到纸面,而不同的解结方式又产生了诸如提按、绞转、捻管转指等具体笔法。所有这些技巧的综合就成为笔法,也就是用笔的实质。 笔的打开 解结的方法是要“侧入中行”,把笔打开。以楷、行、草书为例,入笔一般是侧入,要想达到线条圆厚的效果,必须要转到中锋用笔,由侧入转到中行,即笔的打开。侧入转到中行,有一个关键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顿挫”。 线条的“圆厚” 临习《颜氏家庙碑》,要注意线条的物理特性——又圆又厚。这种圆涩厚重、沉厚凝重的线条本质呈现在纸面上,其本身具有体积。所谓厚,即在单位面积里能够尽可能地均匀注入更多的墨液,让墨的密度尽可能大,此即包世臣所说的“万毫齐力”。 颜字结构向外扩,笔毫压得比较低,线条厚实,宽博与雄强与此相关,我们常说颜字有篆籀气,也即如此。《颜氏家庙碑》是“拙”的代表,临习时要对这个总体特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注意笔法、结构等具体的方面。 现在分析“史”字,它是怎样把重心往下移的呢?上面“口”比较宽大,把下面的捺画压得比较小,临摹要体现出这样的对比度,浓烈地体现出原帖的“拙”味。 “马”字同样,通过下面的四点,把它写小、写紧,造成一种“拙”的意味。 “开”字里面的两个部件一定要写小,如果写大,它的重心马上就上提了,这种“拙”的意味也就没有原帖那么足了。 “中”字的竖,给大家的感觉跟常规不同。竖在“口”上出头多于“口”下,临摹时如果写得相反,则会大大减弱原帖中“拙”的意味。 写“举”字,突出“拙”味,往“拙”的方向把它强化。“举”字下部竖画的线短,我们可以把它写得更短一点,上面部分出头更大、更长一些,我们在临写中突出这部分,这样写出来的字可能比《颜氏家庙碑》更像“颜真卿”。 综上,掌握“侧入中行”的用笔方法,把笔打开,注重墨密度,写出圆厚线条,再把握朴拙的结构特征,将字帖特征强化,再去具体到字帖的用笔、结构等细节,这样《颜氏家庙碑》的临习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