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却为何还要屡败屡战?背后原因让人动容

 记录怪咖 2019-09-01

关于如何看待诸葛亮北伐行为的问题,历来都是众说不一,没办法统一观点。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穷兵黩武,不仅没有让蜀汉强盛,反而使得国力本就不如魏国的蜀汉,更加虚弱,加速了蜀汉的亡国。

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没有取得实际上的成果,但是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因为蜀汉国力远弱于魏国,如果不主动出击,等待蜀汉的只有灭亡。与其等着灭亡,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老爹的看法,和上面的两种看法,有点不同。

老爹认为:

“诸葛亮的北伐,才是诸葛亮这个人,最值得让人敬佩的地方。”

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最后的成败,去论英雄,去评价一个人。

如果抛开诸葛亮北伐的最终结果如何,单单去分析诸葛亮,明知道北伐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还是执意北伐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诸葛亮的北伐行为。

诸葛亮明知道北伐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还是执意北伐的原因

诸葛亮不知道北伐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诸葛亮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肯定清楚,北伐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

要知道蜀汉的国力,远不如魏国。小国频频主动攻打大国,这在历史上,那是非常少见的。

那为什么诸葛亮,还是执意北伐?

原因有三个: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先帝刘备的遗愿。

  • 报恩。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 实现自己的理想。

1.“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先帝刘备的遗愿。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不听众人的劝阻,执意举兵讨伐东吴,最后兵败猇亭,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回道: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遗言中的“大事”就是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是君臣之间的信任与承诺。

所以,诸葛亮坚持北伐的一定原因,就是因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是先帝刘备的遗愿,也是自己对先帝的承诺。

2.报恩。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一文中,这样说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从这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备能够,赏识自己,是非常感激的。这个也很好理解,乱世之中,普通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保全性命。但是,诸葛亮是怀才之人啊,他空有一身的才能,却苦于没有遇到自己心仪的明主。

刘备肯屈尊,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所以,刘备就是诸葛亮,一直在苦苦等待的心仪明主。

这就能解释,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的: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第二个原因,为了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3.实现自己的理想。

诸葛亮的理想是什么?

是维护汉室的统一,恢复汉室王朝的统治。

这还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那会汉武帝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这对后世读书人的影响很大。你想啊,连官方都认可的学说,你会去质疑它吗?

而儒家思想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推崇正统,以维护正统为己任。

那么,诸葛亮生活的朝代,正统是什么?

是汉室王朝的统治地位。

所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仅是刘备的遗愿,也是诸葛亮想要实现的理想。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选择刘备,而不选择曹操的一个最大原因。

诸葛亮的北伐行为,正是他忠君爱国,忠于自己理想的最好体现。其实到了三国时代的后期,诸葛亮基本上是以个人能力在支撑着蜀国,来对抗曹魏。他并没有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为了蜀汉,为了报答刘备,去选择以卵击石式的北伐。

一个人能够将忠诚奉行到如此程度,怎能不让人钦佩?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虽无济于事,但值得让人敬佩。

老爹有话说:你对“诸葛亮之北伐:真的是无益之举吗?”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发表你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