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民忙哈 | 如何建造一座史前房屋

 宛丘2019 2019-09-01

Being Haminmangha

2019哈民忙哈工作营F52建造体验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

中文名叫《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在这部电影中,人们通过时光之门,进入约翰的身体,看他能看到的、感受他能感受的,但却始终带着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这种通过保留自己思维的大脑去体验约翰的生活成为了大家趋之若鹜的浪漫之旅。可是当潜入者可以控制约翰的思想和举动时,约翰还是那个约翰吗?潜入者还是那个潜入者吗?

咳咳咳,对不起各位,介绍错片子了,

不叫马尔科维奇,

哈民忙哈!

2019年8月2~9日,32人乘坐时光胶囊“穿越”到5000年前的科尔沁沙地执行一项秘密任务,目标是两座房子——不是袭击它们,而是“复原”它们。

透过哈民忙哈人的眼睛可以看到这一建造的过程:

首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老师设定了本次穿越的目的地,助教们发出召集令,汇集了来自于考古学、建筑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的22名高校学生们投身于2019年度的“大型穿越”活动中。伴随着这群现代人穿越到五千多年前的,还有他们的思维和工具,望着满地残存的一个个大小不一但又透漏着些许规律的浅坑,穿越者们陷入沉思:我们究竟该如何建造一座类似的房屋? 

哈民遗址航拍图

开工之前大家一起进行了“头脑风暴”,经验者们根据前几次“复原”经历对房屋建造的过程了然于胸,其中不乏有对木工实践操作游刃有余的“吉工”、哈民遗址考古发掘亲历者“阿老师”、对北方史前居址颇有研究的“菁姐”等身怀绝技的专业者,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家从自己专业角度谈了各自的看法。通过画图、计算和讨论,我们得出F52需要攻克的难题:如何在不使用中柱、仅凭一圈木头在沙地中支撑起平面面积约30㎡的一座房子。

张剑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助理教授,

学术专长为建筑考古、文化遗产保护。

-

01

-

吉兴华

驻场木匠师傅,

北京大学古建学友会。

-

02

-

阿如娜

兴安盟文物局,

哈民遗址考古队员。

-

03

-

杨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石器时代考古方向博士候选人。

-

04

-

保留着这个问题,大家第一天先开始了预制材料和挖掘半地穴工作,其中像“和泥”、“加工碎草”和“拆解麻绳”等工作几乎贯穿了整个建造过程。

划线挖坑

在主要青年男性劳动力努力下,大家第一天便完成了挖坑与立柱的工作注1 ,期间还进行了穴壁硬度烧烤实验。

挖柱洞(崔思远 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立柱

穴壁烧烤实验

F52复原平面航拍图

第二天开始搭建柱上檩条与外部井干注2,井干同时还承担着墙体的功能。柱上檩条和井干的搭建主要分为三步,首先在木头交接部分开简易卯口,然后用麻绳绑扎固定木头,并用草和泥填充井干木缝隙。

拆解麻绳(严安妮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固定柱与檩条

 加工井干短木(右一 贾妮含雪 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

捆绑井干木(张旭 北京大学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本科生)

加工井干木(李聪 河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井干木泥墙

井干与柱上檩条完工航拍图

随后以井干木和柱头檩条为支撑,在其上部挨个固定斜梁,并将它们绑扎在一起,利用小料在柱头檩条上部搭接更多檩条用以加固屋架结构,最后建造房门。

在檩条和井干上固定斜梁

绑扎斜梁(马青龙 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

拆解麻绳(韩蕙如 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记录工作进度(张梓梁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生)

拆解麻绳(王卓 北京大学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本科生)

加固斜梁(周珂帆 北京大学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本科生)

拆解麻绳(左二 张雅榛 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搭建房门(张剑葳老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

木结构完工图

剩下的三天主要是屋顶部分的建造,包括苫苇席、上泥料和挂茅草三部分。

苫苇席

绑扎苇席

透过预留的窗户孔从室内朝外看(钟静益 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屋顶抹泥

安装天窗

木门上抹泥(马鹏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雨夜前的完工照

不幸的是在上完泥的当晚突然下大雨,救援小分队前往工地抢救F52......

下完雨的工地

最后一天,大家忧心忡忡地上工,值得庆幸的是茅草和雨布起了作用,得以顺利完成此次实验。

清理室内淤泥

和泥与运泥(右一 温峰 首都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

逐层挂茅草

茅草完工

房门高度与身高对比1(肖森蓉 山东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

房门高度与身高对比2(唐奕文 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室内尺度

修理房门与安装门扇

开挖排水渠注3

顺利完工!!!

最后一夜,在房屋南侧搭起了篝火晚会,是庆功宴、是生日派对、更是属于2019现代人在用尽理性之后的狂欢和对即将返回时间胶囊的不舍……

结尾镜头是纪录片中最为真实的部分:篝火燃烧到夜空中的星星,星星之下是载歌载舞的人们,篝火不灭,歌声不止。在这一刻,大家好像就是哈民忙哈人了,因为这份沉甸甸的喜悦穿越时间为人们共享。

在哈民社会中他们作为真实,或许会不解地看着如同科幻片里的我们:拖着筋疲力尽的身体进行繁琐且低效的行动、怀着对自我及技术的充分自信建造出两座“有模有样”的房屋。

而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作为真实,终究因无法做到完全复原,故将穿越变成了一部浪漫奇幻的纪录片。在同一片星空下尽力按照古人的实践方式做出相似的房屋成果,感受着同样的喜悦,这的确是一次魔幻又神奇的体验。

注1:原报告中与穴壁四周发生关系的木构件较多,此次实验以倾斜程度的大小为依据判断是竖向柱类构件还是横向屋架构件,并结合遗址馆现场观察复原F52的立柱情况。

注2:房屋周围一圈井干木是在确保攒尖顶斜梁的结构稳定以及在废弃阶段未留下柱洞的基础上选择的。

注3:发掘中未在房屋周围发现排水渠,是出于复原展示的需求而定的。

BY

文案、排版 / 2019哈民忙哈史前建筑实验考古工作营

图片来源 / 2019哈民忙哈史前建筑实验考古工作营

审阅 / 张剑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