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先如是说。他的一生也如是度过。 李开先出自名门,祖上也曾有过辉煌,只是他的父亲,在科举上一直未有突破,临去世前叮咛他千万努力,务必在科举上弥补父亲的缺憾。 可李开先感兴趣的是戏曲,他自少年时就熟读名家散曲杂剧,精通戏曲理论,说起戏曲来如数家珍。让一个充满舞台感的天才,强行去学习枯燥繁琐的八股文,对他也是一种煎熬。只是他的妻子张氏,一直督促着他,让他不得不苦读圣贤书。 张氏是章丘一名富商的女儿,李开先九岁时就与她订婚。李开先二十二岁,张氏十九岁时,两人喜结连理。此时李家家道中落,景象惨淡,张氏操持家务,“躬苦茹淡,以济不足”,为丈夫解除了后顾之忧。 李开先天生喜好戏曲,“敲棋编曲,竟日无休”,他白天在外游玩,晚上回家再看书。张氏劝告他:“人生气血有限,昼夜兼劳,久之气血兼病矣。”在妻子的再三劝勉下,李开先暂时放下对戏曲的痴迷,刻苦读书,于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 入官场后,李开先意气风发,期待着有所作为。他曾驰马边疆,经营戎事,他在政坛慷慨激扬,议论时弊。可他还是喜欢舞台。他与名士交往,切磋戏曲心得,并在京师豪饮高歌,这些让政坛大佬夏言对他不满。 四十岁时,他正春风得意,一再迁升,却突然飞来奇祸。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皇家宗庙发生了火灾。 宗庙失火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这是上天在警告人间帝王,朝廷之中有了奸佞之徒。京师内四品以上官员都上了一份所谓的“辞职书”,摆出姿态,但谁是奸佞,却是由人事关系来决定。内阁大佬们依据个人好恶来决定取舍,首辅夏言对李开先不满,将他踢出了官场。 嘉靖二十年五六月间,李开先回到章丘城南,开始了长达二十七年的闲居生活。 在此间,他不寂寞,可他还是有所牵挂。他在官场跌倒,他不甘心,他期待着能有机会再次出仕。等待的日子是痛苦的,为了消磨时光,他建了藏书楼,收藏古籍,藏书之名闻于天下。他蓄养歌妓,“征歌度曲”。他接连纳妾,于温柔乡中“坐消日月,暗老豪杰”。 李开先家中,“虽风雨之夕,客常满座”。他身边有一群门客帮闲,其中有精通曲艺者,如苏洲,号雪蓑道人,他精通琴、琵琶,能歌吴曲,好剧饮,醉后袒臂大叫,旁若无人。 李开先对词曲精通,不时调教家班。家中门客中有精通南北曲调者,也常为家班指点唱法。对于自己精心打造的家班,李开先是满意的,有贵客临门时就拉出来演出。 过了散曲的瘾,李开先意犹未尽,又弄起剧本来了。 “天下豪杰,皆有不平之气,不平则鸣”。 嘉靖二十六年(1947)夏,李开先以一腔不平之气,放声而啸,编写了传奇《新编林冲宝剑记》简称《宝剑记》。 历史上并不存在林冲其人,《大宋宣和遗事》中出现了林冲,在梁山排名第十三位,并不起眼。到了《水浒传》中,林冲的戏份才多了起来,不过他的形象,多是憋屈隐忍。金圣叹就评价道:“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林冲太能隐忍,一旦爆发,却是可怕,金圣叹如此说。 《宝剑记》脱胎自《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但故事情节却全然不同。 李开先将自己的遭遇,融入到林冲这个人物身上。林冲被高俅陷害,上了梁山,最后点起五万兵马,杀入京师,报仇雪恨。前锋将领,是那手舞宣花斧,袒胸跣足,要杀入东京剁翻皇帝的黑旋风李逵,这与原书故事大相径庭了。《宝剑记》中,李开先就是林冲,高俅就是夏言,李开先的复仇欲望,在戏剧中得到了发泄。 《水浒传》中,林冲夜闯白虎堂,携带的是宝刀。到了李开先笔下,他携带的却是宝剑,“闲启宝匣看古剑,紫电照人晴碧”。《宝剑记》以宝剑开题,以宝剑结尾。林冲铲除高俅后,与妻子重逢,寻回了宝剑,“宝剑永传扬”。 宝剑在中国古代有诸多象征。它历经千锤百炼,方才铸就,百折不挠。它被认为天生阳刚,能克服邪魔,是各类神仙手中必备之物。它象征正义,十年磨一剑,谁有不平事?它外形典雅,高冠雄剑,曾是文人的标准打扮。宝剑在手,文人顿时豪情万千,倍增阳刚之气。 李开先身上也有一股任侠精神,不屑文士,“以兵自雄”。在《宝剑记》中,宝剑的意象贯穿全剧。《宝剑记》全剧就如一把宝剑,深藏鞘中,一点点抽出,一点点展露光芒。 李开先笔如宝剑,不带文人酸气。他鄙夷当时文坛上的拟古风尚,“每愤文体如妆粉骷髅”。他写作时随心随笔,常言常意。他亲近民歌,曾收集编写了民歌集。 《宝剑记》中吸纳了流行的民歌,剧本中可见《山坡羊》、《傍妆台》等各类民歌。民间语言的采纳,也使全剧语言自然,无典故,不雕琢,以朴素语言展示人物所处环境及内心感情。如林冲夜奔时唱道:“按龙泉血泪洒征袍,恨天涯一身流落。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 《宝剑记》刻印之后,因其故事起伏跌宕,语言通俗易懂,传播各方,“歌之者多”。对《宝剑记》,当时士人多有褒奖。《宝剑记》与《浣纱记》《鸣凤记》并称三大传奇,王九思称之为“一代之奇才,古今之绝唱”。 《宝剑记》写就之时,正是海盐腔大行其道之时。万历朝以前,士大夫请客吃饭,多用海盐腔宴席招待宾客。若用其他腔,则为不敬。《宝剑记》所用也是海盐腔,后来风靡一时的昆曲,此时还未大放光芒。随着昆曲的崛起,戏曲的发展,《宝剑记》渐渐淡出了舞台。但其中第三十一出《林冲夜奔》至今仍是昆曲、京剧、赣剧、湘剧、弋腔、柳子戏、梆子戏的保留剧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