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元凶”,究竟要不要根治?专家:这些人群,建议治疗

 金苹果6 2019-09-01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超过40万,死于胃癌患者近30万,发病患者也逐渐趋于年轻化。

而说到胃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定是大家深恶痛绝的:它感染率高,易传染,一人患病,全家“遭殃”,还可诱发胃癌……

不少感染者都十分担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否一定会得胃癌?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究竟该不该彻底根除?根除后怎样才能避免再次感染?

1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一定会得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螺旋形,简称Hp。其生存能力极强,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平均感染率约有60%

1
Hp:1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生在幽门、胃窦等部位的胃粘膜上,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产生毒素,破坏胃黏膜。久而久之,就可以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有数据显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者,70%会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胃炎,10%表现为消化不良,15%~20%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

此外,Hp感染还会使胃癌风险增加4~6倍,可导致原发性胃癌,以及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而初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年龄较小的人,胃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因此,早在1994年,幽门螺旋杆菌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了1类致癌因子

2
感染Hp未必会得胃癌

虽然Hp是1类致癌因子,但感染了Hp未必会得胃癌,因为不同菌株的毒性有所差异,且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反应也不尽相同。

换句话说,Hp感染的确可以诱发胃癌,但不是必然的。从数据统计来看,仅有约1%的感染者发生胃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胃癌及MALT淋巴瘤。

此外,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到发展成胃癌,还需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四个阶段。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所以只要能在肠上皮化生之前积极治疗,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就可以有效防止不可逆转性癌前病变的产生,大大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查

口臭、嗳气、反酸、腹痛、腹胀等症状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症状表现,若需确诊,可就医进行C13呼气试验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口-口、粪-口的途径传播,若有家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建议其他家庭成员也进行检查。

2

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要不要彻底根除

如果体检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究竟要不要彻底清除。对此,业界尚有争论:有人认为只要没有禁忌症,一旦发现,就应该清除;也有人认为要不要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视情况而定。

1
观点一:有就应该杀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级致癌物,其危害不只局限于胃部,还会增加肝脏病变、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疾病风险。

而2017年最新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胃癌发病率降低34%,对重度癌前病变和老人而言,也有预防胃癌的作用。

因此,有专家认为,为减少胃癌、慢性胃炎等疾病的可能,幽门螺旋杆菌一经查出,只要没有禁忌症(如:肝肾功能较弱、抗生素过敏等),必须杀灭。

2
视情况而定,但6类人得清除

随着科学进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至少有产生毒素和不产生毒素的两大类,甚至认为胃里生存的病菌可以不止幽门螺旋杆菌一种,只是它被认识得较多,所以显得“罪大恶极”。

也有观点认为,与肠道内细菌一样,幽门螺旋杆菌和其他上百种细菌形成菌群,共同维持胃内生态平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菌群紊乱的特例,如果盲目根除,反而可能造成胃肠道菌群更加紊乱。而胃癌的发生可能与菌群失调有关

而且有数据显示,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可降低过敏及哮喘的发生风险,如果清除不当,反而可能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

那么,这种观点认为哪些人需要清除Hp呢?主要有以下几类:

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患者;

早期胃癌、胃大部分除术后或有胃癌家族史者;

胃MALT淋巴瘤患者;

活动性胃炎患者;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者;

有明显腹胀等症状,或主观杀菌意愿强烈者。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注意事项

目前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最有效的方法是四联治疗,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增强抗生素的作用;铋剂可增加30%~40%的根除率;抗生素直接抗菌。具体用药方案需医生裁定。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疗程一般在10~14天,若治疗期间不遵医嘱、擅自停药等,容易造成根除不成功,而反复根除,则容易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性,加重肝肾负担。

此外,根除成功后需进行复查,并保持生活习惯良好,避免再次感染。

无消化道溃疡、糜烂性胃炎等胃部病变的高龄老人,由于多患有基础疾病,再用药杀菌,易增加药物反应风险,受益不多,不建议根除;无症状、无危险因素者,也可以不用根除。但要观察做好复查工作,及时关注病变情况。

总而言之,是否需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应结合自身症状及意愿,与医生沟通后再做决定。

3

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关键

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粪-口和带细菌的唾液口-口传播,与其纠结要不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不如从源头入手,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
少吃生食、不卫生饮食

如今喜欢吃生食的人越来越多,如:生鱼片、生蚝、成熟度低的牛排等。但如果水源遭到粪便污染,带有存活的幽门螺旋杆菌,则生吃污染水中的鱼虾,或用污染水清洗的生食,就可能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几率。

尤其是没有经营资格证的商家,卫生更是难以保证,更易增加感染风险。

因此,建议选择正规商家;尽量少吃生食,尤其是在不确定水源环境的情况下,即便没有幽门螺旋杆菌,也可降低其他病菌感染的风险。

2
使用公筷

我国人民习惯围在一起吃饭,也喜欢给别人夹菜以示亲近,但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胃-食管反流进入口腔,广泛存在于牙齿、唾液中。

如果餐桌上有人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其他人被感染的风险就会有所上升。这也是家庭中有一人查出Hp感染,建议家庭成员都检查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鼓励大家消毒后的干净餐具,并使用公筷,既降低感染风险,也同样能表示亲近。

3
适当补充耐酸益生菌

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并产生氨,从而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逃脱胃酸的攻击。

日常可适当补充耐酸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破坏“氨云”,让胃酸发挥杀菌作用,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4
中医来帮忙

半枝莲、山慈菇、白花蛇舌草配合使用有消炎、抗癌、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对肿瘤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如果配合黄连,则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效果非常好。

有需要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切不可擅自用药保健,以免出现意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