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张亦辉: 从物理、经济到文学,我的三栖人生|达人专访

 小慧dreaming 2019-09-01

如果你对一个东西真那么喜欢,真那么热爱,总有一天,你会跟它在一起。

——张亦辉

张亦辉,作家,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物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文学教师。原写小说,曾在《作家》杂志刊发“个人作品专辑”和“江苏四人小说小辑”(毕飞宇、韩东、朱文和张亦辉)。近年来在《人民文学》《作家》《北京文学》《世界文学》等杂志频频发表重磅读书笔记和文学随笔,多次入选“中国年度随笔排行榜”,曾获浙江省作协2015年文学期刊发表奖。

张亦辉老师也是九五外2018“月读经典”活动第一期的领读人(详见文末)。在发出活动预告后,有小伙伴有点犹豫地问我们,老师来讲课,会不会就是像大学时上课那样呢? 实际上,在张亦辉的人生履历中,“斜杠”这个词始终伴随左右。做物理老师时,他爱文学,做经济学老师时,他爱文学,直到有一天文学从“斜杠”的位置转正,兴趣终于变成了职业,成为大学文学老师、成为作家。

张老师说:“我讲文学不依赖于理论和概念。就好比做菜,同样的材料炒同样的菜,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投入了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爱,这个东西就和你有关了。”

见到张亦辉老师这天,他穿着一身运动休闲装,看上去像一个足球运动员。他说,一般人见到我,都以为我是一个小学体育老师。实际上,他是一个大学老师,教了十来年物理,又教了十来年经济,最近十多年在教文学。

这些不相干的工作与身份,是怎么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几段大转弯的经历,遭遇过怎样的思想历程,难道几十年前就流行当斜杠青年?张老师说,我从小就热爱文学,但真正把文学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却经过了迂回曲折的30多年。

在等不到毕业就创业,三五年后公司上市的快节奏时代里,很难想象做一件喜欢的事需要等待如此漫长的时光。而60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种种限制,并不能像现在这样小幅试错快速迭代。看上去跨度很大的人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组合,源于天赋、努力再加机缘巧合。

曾经,非科班出生的他很羡慕中文系同学,30多年后,终于可以拿一本文学书坐在阳台看,绕过很远的时间和距离,回到当初的原点——像中文系学生那样,把看小说当成功课做。

(以下是九五外对张亦辉的专访)

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九五外:之前学的是物理和经济,这两门都是现在的热门学科,为什么反而对文学情有独钟呢?

张亦辉:我觉得喜欢什么,有一部分是天性决定的。一个人的个性、记忆类型都会影响他的选择,比如你是否对文字敏感、内心是否足够孤独。

我小时候经常上山砍柴,坐在山巅休息时,远远望着自己居住的村庄,小得像一个火柴盒。隔着距离眺望,抽离开原本熟悉的环境,心里就升腾起很多感慨。事后想想,那种感觉就是所谓的文学视角。文学是与生活拉开距离的打量。

更深刻的印象是小学的时候,我记得曾祖的墓地对着远处的山,山峰像是一个笔架,半山腰的地方竖起一根高高的石笋,像一根笔。父亲说:我们家也许会出一个文人。现在想想,这个文人,多半是我吧?大概从小就受到过这样一些心理暗示。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九五外:小时候有专门学习过文学吗?

张亦辉:那时候条件差,根本没书读。五年级的时候才在镇里的老秀才家看到一本没有封皮的书,看得入了迷。当时想,怎么会有一个和你所在世界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怎么能光凭文字就打造出这么精彩的世界!后来才知道那本书是《水浒传》。长大以后重读,依然非常喜欢其中的文字。直接感受到语言力量是从《水浒传》开始的。

还有就是小学中学期间,语文老师都特别肯定我的作文,让我从写作中获得了一种自我的存在感和成就感。现在的家长会给孩子报很多班,其实不一定有什么价值,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与成就感,从做事中得到正反馈,就会更加热爱这件事。而热爱才是关键。

九五外:既然喜欢文学,怎么后来学了物理呢?

张亦辉:我记得当时六个班三百多位同学参加高考,只考进两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报专业的时候,我们班主任说我那年物理考得最好,就让我报了杭大物理系。

大学四年读得还蛮纠结的。因为你那么喜欢文学,读的却是物理学的各种课程。做作业的时候,看到身边有同学一直在看小说,我就好奇地问他们:“你们不用做作业吗?”他们回答:“这就是我们的作业。”给我羡慕的不行。还好杭大的文学类图书很多,做完物理作业以后可以挤出时间看小说,从晚上10点一直看到12点。

搞文学的人,通常会特别痴迷一些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有什么用,但你就是迷它,整个生命都离不开它。比如我,读大学时就非常迷足球。现在还喜欢打网球,我觉得足球也好、网球也好,在运动中其实特别能体现一个人的天赋与个性,每个动作都有创造性的。看书累了打一场球,有种刷新生命状态的感觉。

张老师每周都会打一场网球

虽然没那么喜欢物理,不过我在大学期间比较活跃,是系里的宣传部长,球踢得也不错,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有可能留杭州工作。

一个喜欢文学的人嘛,很容易被大海之类吸引,感觉很浪漫,班里一百多个人,我第一个决定到那里去。

九五外:对,那时候是包分配工作的,后来为什么没有留在杭州?

张亦辉:与浙大不同,杭大当时是本省分配的,分配原则基本上是哪来回哪去,但我不想回东阳,因为那时的东阳没有足球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离不开足球。

不巧的是,临毕业我生了一场病,回家修养一个多月,负责分配的老师是新来的,不知道我以前的经历,我怕她直接把我分回东阳,听说武汉空军军官学校来校招人,我想着大学嘛,肯定有足球场,主动提出要去,可眼睛近视没去成。这么一来,老师知道我愿意去省外工作,就问我愿意去连云港一所高校吗?

我第一次听到连云港这个名字。就说需要考虑考虑。回去一查,这是个海边城市,有西游记里的花果山。一个喜欢文学的人嘛,很容易被大海之类吸引,感觉很浪漫,班里一百多个人,我第一个决定到那里去。

九五外:去了连云港感觉怎么样?

张亦辉:从杭州一路向北,过了长江,连吹过来的风都感觉不一样。苏北之荒凉、贫困,满目都是芦苇,民居都是茅草房。下了特别破的火车站,一打听,学校的名字居然没人知道,沿路只有四五层高的楼。好不容易拦住一个愿意载我一程的人。进了校门,正好学生放假,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学校周围都是稻田,荒草齐腰高。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二十世纪,苹果或者是命运》。里面写道,小时候第一次吃到苹果,觉得味道怎么那么清香那么特别,吃完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那时候东阳没有苹果。很多年以后,才知道那个苹果是三叔从连云港当兵退伍时带回来的。童年的时候,吃过一只从连云港来的苹果,它沐浴过连云港的阳光,吹拂过连云港的海风,很离奇地,大学毕业居然就跑到那里去,一待18年。终于知道原来那只苹果的味道,是命运的味道。

九五外:但其实你还是做了些改变吧,从物理转向了经济,为什么不是中文呢?

张亦辉:我想读文学的研究生,教务处不同意。因为所在的院校是化工部的学校,没有中文专业。93年高校改革,很多学校新设经贸系。我想,经济至少比物理好玩一点。就这样误打误撞又读了经济研究生,当上经济学老师,讲国际贸易、证券交易、期货、西方经济学……

创作给你带来很多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东西。那种狂喜,从事其他事情没有同样的体验。

九五外:什么时候开始写小说?

张亦辉:到连云港之后,经常陷于漂零与孤独,心中的苦闷无处释放,一个人就会更靠向文学。在那样一种背景下开始写小说,工作三年后发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说。

痛苦出诗人是真理性的。而文学的世界给你提供一个遗忘痛苦和烦恼的方式。如果留在杭州就未必会去写小说。一个人总是那么舒服就不会从事文学创作了吧。

写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快乐,也不能带来什么物质利益。写小说特别费心血,不过,写成了以后会体会到真正的创造感,创作给你带来很多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东西。那种狂喜,从事其他事情没有同样的体验。

当年那位在连云港的文学青年

九五外:教物理,教经济,却一直热爱文学创作小说,别人怎么看,家人的态度呢?

张亦辉:学校的领导一直觉得我不务正业。好在我爱人一直很理解很支持。我与她两个相隔几千里从未谋面的人因为我发表的一篇小说走到了一起,我的爱情与婚姻应该是平淡的一生中最大的传奇了。刚结婚的时候,她的工作还没有调转安排好,高校教师工资又低,那段时间生活特别困难,买菜只能买最便宜的豆腐。但就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仍然会挤出钱买文学书,爱人从无怨言一直支持,那时候,书店会定期卖打折书,我记得她还陪我一起去抢购。想起来,真是既愧疚又感动。

九五外: 后来终于回到了杭州,并且还如愿成为了文学老师,你觉得非中文科班出身的你教授文学有不同的特点吗?

张亦辉:对我来说,文学和足球都是游戏,都是玩。一些人只是把文学当成职业,一生都在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未必最懂文学。有些东西,你不热爱是做不好的,文学和艺术最典型。

我讲文学不依赖于理论和概念。比如《庄子》,这部经典很多人讲过,我会找不同的角度切入,讲“庄子与武侠”,把文学跟生命经验融合在一起交流。就好比做菜,同样的材料炒同样的菜,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投入了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爱,这个东西就和你有关了。

张老师珍藏的部分书籍

九五外:学过的物理与经济对你的文学写作和教学有影响吗?

张亦辉:学过的东西以及经历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渗透在你的文字里。比如,我的小说集就叫《布朗运动》,比如,我会在文学课里,用概率论去分析证明并解构欧亨利的小说。

九五外:现在不仅讲文学,也讲电影?电影也是你的爱好之一吧?

张亦辉:对,一直爱看电影。以前经常买碟片,至少买过2000多张吧!多到家里放不下。现在都是用手机投屏到电视上看了。除了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欣赏,还有意识地看了一些电影专业书,普通人看电影容易被剧情所左右,我会关注机位、音乐、道具、场景……文学和艺术有很多东西藏得很深,越含蓄往往越有魅力,越有想象空间,而一看就好的东西实际上没那么好。所以好电影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讲《海上钢琴师》,学生说要不是听我的课,根本没注意到那么多细节。

九五外:除了写小小说,也喜欢写散文?

张亦辉:近年来写小说少了,写散文比较多。小说展现的是“自己的好”,随笔、文学评论要看出“别人的好”。从写作者角度看,写小说更有快感更有原创性,从读者角度看就不一定,帮他们挖掘出更多“别人的好”说不定更有价值。

张老师发表的作品 

访谈结束,张老师打算继续阅读《莎士比亚全集》。最近他还打算把许多经典读物重温一遍。每天读书是他的功课也是享受,上万字的文学随笔随之从阅读和思考中溢出。如他所说:如果你对一个东西真那么喜欢,真那么热爱,总有一天,你会跟它在一起。

近期看的书

最近有计划地重读了一批经典名著,比如《战争与和平》《红与黑》《大卫科波菲尔》,当然,不断会读一些新书,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批北欧作家的小说,像乌纳穆诺、哈姆生、马丁松、拉克司奈斯等。我几乎每周会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根据统计,自己居然是全校师生中借书最多的那个人。这两天又把《百年孤独》读了一遍,我已记不清读第几遍了,还有像契诃夫的《草原》这样的小说我也会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我觉得真正好的小说,一定要多读几遍才能体会到它好在什么地方,好到什么程度。我近年关于小说叙述的文学随笔就是想写出这些好来。

近期看的电影

最近几年去影院看了《一代宗师》《刺客聂隐娘》《山河故人》《血战钢锯岭》等几部。经常在家通过手机投屏和网络盒子等方式观影,新出的好电影我一般不会错过,像《房间》《海边的曼彻斯特》《肉与灵》等等,我还会有意识地重看一些经典影片,比如头些日子,把黑泽明与侯孝贤的电影全部找出来看了一遍,也重看了大卫林奇的一些电影,比如《妖夜荒踪》《穆赫兰道》。

第1期

2018年1月1日开始。我们选择了最负盛名的《百年孤独》作为首期活动的书目。在31天的时间里,张亦辉老师将在线上为参与者进行4次讲读,九五外也安排伴读小书童陪伴并监督大家把这本《百年孤独》读完。最后每位阅读者交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书笔记或书评文章。这个过程有点虐,但是相信坚持下来,这趟精神之旅一定不虚此行。

怎么读?

开始前:提供资料包

九五外准备了一份关于当期经典书目的阅读资料包,里面包含至少5份以上与阅读书目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让你更轻松去开始自己的月读之旅。

开始:破冰建群

每月1号开始,九五外会提前将学员建群,开展破冰活动,自我介绍以及读书方面话题的分享交流;届时也会在群里提示大家准备好指定的经典书目版本。

开始后:记录进度

活动开始后,九五外准备了一份阅读进度表,发给每一位小伙伴。一本厚厚的书,拆分到每一天需要完成的阅读量,你只需要按照阅读进度表进行阅读即可。

与此同时,每个人将会获得一个专属的阅读页面,你需要每天在上面填写自己阅读的进度,而且非常欢迎大家随时记录自己的读书感悟。

分享交流

从活动第二天开始,九五外的小伙伴每天会检查并公布学员们的阅读进度完成情况。群内的小伙伴也可以互相看彼此的阅读页面,交流阅读心得。

线上授课
在为期一个月的阅读过程中,领读人将会进行4次线上授课(根据阅读书目不同而定),授课时间会提前3-5天群内告知,小伙伴们需要打卡签到。按时完成进度可领取一枚听课勋章。

提交作业

每个月的最后5-7天,学员在阅读完书目并听完老师的讲课后,提交不少于800字的作业,九五外会对每一位学员的作业进行批阅,优秀的书评作业在公众号里刊发展示。

及时奖励

只有全部完成以上活动内容,才算真正完成了一次月读活动。成功完成的学员将可以免费参加下一期的月读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