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看了《南北史考索》一书,涉及到两处北魏崔氏的考察,因为该书做的是《北史》与《魏书》的核对,由此也引发了我对两书处理事件的不同取舍的思考。
《北史》卷21《崔浩传》中载崔浩修国书三十卷,接着提到闵湛、郄标请立石刻。《魏书》关于崔浩修史记载与此有异。按《魏书》卷35《崔浩传》,崔浩实际是两次受命修史,第一次即如《北史》所载“浩及弟览、高谠、邓颖、晁继、范享、黄辅等共参著作,叙成国书三十卷。”此次修史的结果北魏统治者并不满意,在神䴥二年,太武帝下诏命崔浩主领修史,“浩于是监秘书事,以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续成前纪。”这次修史之后,才有闵湛、郄标之事。《北史》编纂时应该没有考虑到崔浩在两次修史过程中身份的变化,而直接将两次修史视为一次,造成了删减致误的问题。
(二)
关于崔模、崔颐与崔浩论说信仰一事,《北史》中载于卷24《崔逞传附崔颐传》,而在《魏书》中,是附于《崔浩传》最后的。并且两处记载顺序有所不同,《魏书》中载:始浩与冀州刺史颐、荣阳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为长,次模,次颐。三人别祖,而模、颐为亲。浩恃其家世魏晋公卿,常侮模、颐。模谓人曰:“桃简正可欺我,何合轻我家周兒也?”浩小名桃简,颐小名周兒。世祖颇闻之,故诛浩时,二家获免。浩既不信佛道,模深所归向,每虽粪土之中,礼拜形象。浩大笑之,云:“持此头颅不净处跪是胡神也。”而《北史》中,将崔浩嘲笑拜“胡神”一事放在崔模说话之前。语序的调整应当能反映出两书作者对史书撰写的一些认识。《北史》撰于后,作者李延寿是怀着明确的取舍原则进行写作的。据我推测,李是悄悄进行一种潜在的剪裁,使得他的立论更为有利。当然,这只是后辈不怀好意的推测,不能算数。
(三)
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崔颐还是崔赜的问题。《魏书》卷32《崔逞传》中崔逞子为崔赜,卷24《崔玄伯传附崔模传》中“与崔赜相亲”,校勘记(一一)提到“诸本‘赜’讹‘颐’,今据《墓志集释·卢令媛墓志》(图版三七)改。参卷三二校记(一一)。”卷32《崔逞传》校勘记(一一)提到“南本以下诸本及《北史》卷二四《崔逞传》‘赜’都作‘颐’,独百衲本作‘赜’。又卷二四《崔玄伯附崔模传》、卷三五《崔浩传》、卷一〇一《氐传》(补)并作‘颐’,唯卷四上《世祖纪上》延河二年九月戊午条作‘赜’。按《墓志集释·卢令媛墓志》(图版三七)称曾祖度世,‘夫人清河崔氏,父赜,散骑常侍、大鸿胪卿、使持节、平东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清河侯’。历官、封爵与此传相符。知百衲本作‘赜’独是,今从之。以下他处讹‘颐’均据改,不再出校记。”
在《北史》卷24的校勘记中,(二)颐字太沖条,“按崔颐,此及《魏书》卷三二本传、《魏书》卷二四《崔模传》、卷三五《崔浩传》、本书卷九六及《魏书》卷一〇一《氐传》并作‘颐’。本书卷二《太武纪》及《魏书》卷四上《世祖纪上》(延河二年九月)、本书卷三三及《魏书》卷五三《李孝伯传》并作‘赜’。据颐字太沖,‘沖’‘颐’义近,似作‘颐’是。但《墓志集释·卢令媛墓志》(图版三七)又作‘赜’,今各仍其旧。”
作为校勘,上述两书都无可挑剔。但对我这种后学要运用史料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我究竟该从‘赜’还是从‘颐’?个人觉得这不是个小问题,倘若人人引用时都要像我上面这么考证一番,难免费时费力。即已有点校标点本,又同时一个出版社所出,虽然点校专家各管各是,我想,能够统一一下还是较为方便后学的,这也应是点校的题中之义吧。
说到这里,又想起自己刚入魏晋之时对韦曜的一番纠结,韦昭还是韦曜,对我这个刚入行的新手来说,实在是无从判断。上述的这种问题,即便现有的论文在涉及时想来也是无可避免的吧。至于历代避讳的缘故,使得这种情况更为复杂。刘知幾“元晖”误为“元晖业”,浦起龙给以释改。学人都重明显的错误,而此类似乎关注不够。
(四)
写到此处,又记起另一本书,《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以下简称《清河崔》)。关于崔氏,自己可是找了不少论文论著,看得我一番上上下下。这里只提一个疑问,也算给自己留个问题。世系考察依据何在?
《魏书》撰于北齐。《元和姓纂》成书又佚。《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下简称《新表》)修于宋代。南宋有《通志·氏族略》汇集前人成果。至于出土的墓志,因为学力有限,至今未能系统认知,所以具体到年代也不了解。再加上当时的世家大族往前乱认先辈,使得这个问题越加复杂。那么,在对这个问题考察的时候,究竟该以谁为本,如何判断正误?正史资料整齐,墓志、笔记作为“无意”史料又较为客观,如何甄别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清河、博陵二崔各有能人,是为当时显族。然清河崔氏往上追溯,也只到魏司空崔林,中尉崔琰。而在北宋《新表》中,却又一口气给上推到了西汉崔业,一下子承绪了几百年。从魏晋到北宋,中间发生了什么,是造假昌盛了?新墓志出土了?无从得知。不过以《清河崔》的举证来看,分房清河的证据多为唐代墓志(见该书页38)。而按《新表》所载,崔业以下于汉仕宦显赫(见该书页46),不该不见史载。这就一来不免让人猜测,是否有唐人编造上推一事。
形成于曹魏还是复兴于曹魏,对于清河崔氏来说,应该是研究立论的基础,可惜这些都被掩盖在历史长河。崔浩、崔模、崔颐三人辈分问题忽然扰乱了头脑,暂时搁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