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邂逅橘子洲头

 xyf4345 2019-09-01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一种想象中的认识,不如亲自去看,每一个不经意间的念头,索性放肆去做。”于是乎,我们五天四夜的长沙之行便就此拉开了帷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爷爷笔下长沙的秋天,色彩斑斓,壮丽雄伟,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描绘了一幅具有特色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让人迫不及待想去一览其风采。沿时间长河踱步,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人的祖先,都把那些规律摸透了看清了告诉我们了,理解或者不理解他都在那里,因为那是真理,真理是不变的。中医更是兼容并包的,它是没有围墙的,只要是合理的说法,都能容纳进中医的体系,只要是对治病有帮助的方法,中医都不排斥。体现在具体医家身上,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没有人满足于自家的那几招几式,因此,拘泥门派并非智者所为。

  学中医,应该越学心态越平和。不能越学脾气越大。平和是土的一大特征,很多中药炒过之后还要摊在地上出出火毒,使其性质平和。
平和,也是中医的一个本质特征。中医追求人体平和的状态,也就是没有病。
  中医用药也要平和,尽量用平和药解决大病,这多好呢?这是最高的境界。
   做人要平和。如果一个中医怒气冲冲,那么在做人方面你就没有达到平和的境界。还谈什么更高的修养呢?中医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儿,它是立体的,它受制于很多因素,当一个人不平和的时候,他的医学水平也很难提高到一个相应的境界。所以说,字如其人,医也如其人。学医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平和的过程,要越学越心气平和,越学越能容纳,越学越觉得自己不足,越学越快乐,才算走上了正途。否则,我只能说,你还有许许多多要学的!

   传统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无论它们有多大差异,都是地球的一份子,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两种文化的交融也日渐深入。在求同存异的东西方文化进程中,西方文化借鉴了东方文外“内观”的之道,中国文化借鉴了西方文化直观认识世界的“外证”之道,在此过程中迸发出了太多的文化结晶。比如说建筑行业的“鸟巢”“水立方”等;医学领域的“针刀”“神经敏化”等;文学领域的网络小说;体育行业的“截拳道”等等;


站在橘子洲头,一方面感受着毛爷爷诗中描绘的美景,体会着他当年的壮志豪情、风华正茂,不由得感叹,昔人论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另一方面亲生经历着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又一结晶“华夏医道神经敏化针疗法”,在高月老师渊博的知识理论下,全场近百名医学精英深情而专注;在很多个瞬间,被学员的专注而感动,被老师的无私而折服。他们有的不到而立之年,有的年近古稀,正真意义上的诠释了什么是“得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活到了学到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